近期,网络上传播了一则关于广东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一名4岁男童被三名年龄较大的小孩倒上酒精火烧,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的消息。对此,当地政府进行了回应,称网传信息有假,公安机关正在处理此事,并初步认定为意外。和平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网上流传的内容,并确认这些信息不是真实的。公安机关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但具体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

网络图片
据报道,4月13日下午5点多,在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东山明珠小区,4岁小男孩余某某买辣条时,被3个大小孩围住抢辣条,余某某不给。此后,3个大小孩将酒精倒在余某某身上并点火。余某某的奶奶听到呼喊后赶来解救,但余某某最终在送往和平县医院、河源市医院及广州的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网络图片
这起事件的真实性受到了当地官方的否认。和平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表示,网传的图片内容和信息并不真实。公安机关正在处理此案,并且警方初步认定为意外。至于详细的调查结果,目前还未对外公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便透露。

网络图片
针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谣言,社会该如何提高公众对此类事件的辨识能力和应对措施?为了提高公众对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谣言的辨识能力和应对措施,社会各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法律教育和普法宣传
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渠道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对网络谣言的认识和法律后果的了解。这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常识的学习。
提升网络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未成年人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导他们在遇到可疑信息时,要进行多方确认,关注权威媒体的报道,并从可信的渠道获取信息。
合理利用社交媒体
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社交媒体,避免受到谣言的误导。鼓励他们关注和收藏权威媒体和官方发布账号,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并避免参与谣言的传播。
建立网络谣言举报机制
建立便捷的网络谣言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举报网络谣言,并对举报人身份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对查实的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家庭教育和监护
家长和其他监护人应该与未成年人进行有效沟通,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资源和学习平台,帮助他们区分信息真假,减少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
跨部门合作
多部门联合开展网络普法活动,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形式,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文明上网意识,普及青少年的网络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考虑到类似事件可能引发的公众恐慌和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公安机关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如何平衡信息公开与舆论导向?公安机关在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谣言事件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步骤来平衡信息公开与舆论导向:
快速响应
公安机关应在舆情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对事件进行初步研判,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稳定公众情绪,防止舆情进一步恶化。
透明公开
公安机关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支持,提升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
依法处理
公安机关在处理舆情事件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处理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对于恶意制造、散布谣言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应依法予以打击和处理,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和社会稳定。
科学引导
公安机关应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公众理性看待舆情事件,避免情绪化和极端化的言论和行为。同时,公安机关还应积极做好善后修复工作,对于因舆情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弥补和修复。
与媒体合作
公安机关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向媒体提供宣传信息,利用媒体积极报道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合作正面媒体评价公安机关工作,达到宣传公安机关正面形象的目的。
建立长效机制
公安部门在应对的同时必须考虑建立长效机制,组织专门机构分析研究涉警舆情,率先引导,以绝后患。公安舆情机构应当及时掌握舆论来源、分析舆论成分、编制应对方案、控制舆论范围、引导舆论走势、扶正舆论方向,进而消除舆论影响,让负面舆论返身脱变为正能量,托举和服务公安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公安机关可以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同时,有效地管理网络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