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给将军们分房子,赵云却一间都不要,50年后发现其高明之处

楚风文史 2024-05-19 00:40:2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w

前言

刘备给将军们分房子,赵云却一间都不要,50年后发现其高明之处。这个故事仿佛是一块闪烁着神秘光芒的宝石,令人无法抗拒地想要揭开其中的奥秘。

刘备的慷慨分房之举,赵云的拒绝又隐藏着何种深意?50年后的发现又是何等意想不到?或许,在这个看似平凡的行动背后,蕴含着更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和启示。

赵云为何能成为三国群雄中永远的传奇人物?他究竟拥有何种不凡的品格与智慧,能够令后世仰慕数千年?

他的故事又与三国时代那些风云际会的大事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位三国名将的神秘面纱,探寻他成为三国英雄的奥秘。

一、常山儿郎志大心行

时值建安年间,天下大乱,众多割据势力纷争不休。在这样的动荡时期,一位身高八尺、气宇轩昂的常山儿郎冒然举旗相应,便是我们熟知的赵子龙。

赵云作为一名常山国的豪杰,从一开始就坚持自己的理念和抱负。当时,冀州牧袁绍势力强大,享有四世三公的尊誉,但赵云却对其不屑一顾。他看穿了袁绍这位大族豪强只重名号,不思为民谋利的本质,于是不愿跟随效劳。

相反,赵云选择投奔了另一位军阀——公孙瓒。在与公孙瓒的交谈中,赵云斩钉截铁地表示,他要找一个能够推行仁政的地方,这也是他拉起义旗的根本目的。对此,公孙瓒自然嘲讽赵云"迷而能反"——这位常山儿郎竟能从袁绍那里离去,来投奔他公孙瓒。

但赵云的回应却令公孙瓒哑口无言:"如今天下讻讻,我常山儿郎商议决定,寻找推行仁政的地方。袁本初不行仁政所以我等离去,并非您比袁绍更贤德!"

这番直白而铿锵有力的话语,生动地展现了赵云心中的正气和远见。他并非盲目地追随权势,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和操守,誓要找到一个能够推行仁政的净土。对于像袁绍、公孙瓒这样只知名声而不务实政的军阀,他根本不屑一顾。

赵云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洞见卓识。很快,他就发现公孙瓒也并非真正的仁政之主,于是决定离开,另寻他途。此时,一位仅有孤军的刘备引起了赵云的注意。

二、赵云护主忠心显

刘备当时正是名声未显、势力微弱的地位,但赵云却毅然决定追随这位豪杰。在与刘备同床共枕的日子里,赵云暗中招募了数百常山儿郎,秘密编入刘备的部曲。这支常山铁骑从此成为刘备最得力的力量之一。

这一举动再次体现了赵云的远见卓识。他明白像刘备这样的正义之士,才是真正能够推行仁政的希望所在。尽管刘备时常失意,但赵云从未放弃过他,始终无怨无悔地追随左右,护卫主公。

通过常山儿郎的助力,刘备得以渡过了一次次危难。从荆州到江陵,从小沛到江东,宛如拂晓的曙光,赵云与他的铁骑不断挺身而出,用鲜血与生命捍卫着主公的正道。

三、刘备兴蜀 赵云谏谏

在长期的征战历程中,赵云目睹了刘备的种种得失。他深知只有真正安定下来,才能为蜀汉打造一片富饶安康的天府之国。因此,当刘备终于攻占益州,成为蜀汉的根基所在时,赵云眼中不禁闪过一丝忧虑。

果然,在刘备分赏将士房屋田地的时候,赵云站了出来,力主不可如此行事。他引用了霍去病的历史典故,教诲刘备:"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如今国贼不除,天下就不能安宁。我们要做的是平定天下,然后回到各自的家乡,耕种原有的土地!"

可惜的是,此时的刘备早已被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头脑,对赵云的劝谏置之不理。他一意孤行,决意东征吴国,誓要为关羽报仇。尽管赵云再三劝阻,指出这是一个不利时机,但刘备依旧意志坚定。

最终,刘备遭到惨败,蜀汉的根基也濒临崩溃。在这场战争中,许多常山儿郎再次为主公殉身,赵云本人也身中数创。不过,他仍然不忘护卫主公,成功救回了幼主刘禅和主母甘夫人,免遭难祸。

从此以后,赵云的地位受到了冷落。刘备不但没有倾听他的谏言,反而将他调到一个名义上的职位。可即便如此,赵云依旧毫不退缩,继续在幕后支撑着蜀汉的根基。

四、蜀锦千缕 百姓无家

在蜀汉占领益州后,刘备和他的众将开始了大肆的封赏。诸葛亮、法正等功臣都获得了丰厚的赏赐,甚至连关羽这样的名将也分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但在这样的欢庆氛围中,唯独赵云一人皱起了眉头。他清楚地记得,当初进入蜀地时,到处都是衣衫褴褛、流离失所的百姓。如今,这些本应安居乐业的平民,却被剥夺了最后的容身之处。

赵云忍不住站出来劝谏刘备,他援引了霍去病当年的遗训:"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如今国贼不除,天下就不能安宁。我们要做的是平定天下,然后回到各自的家乡,耕种原有的土地!"

然而,这番直言不讳的劝导却换来了刘备的冷淡。对于心中只想着登上九五之尊的刘备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无疑是奖赏功臣,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赵云这样的劝谏,无疑让他很不高兴。

从此以后,赵云再也没有得到任何官职的晋升,连同样是刘备大将的关羽、张飞都相继获得了车骑将军等头衔。这位常山儿郎虽然功勋卓著,但就是因为坚持自己的正义和理念,最终沦为了无权无势的"杂牌将军"。

五、北伐征战 蜀汉走向衰亡

即便如此,赵云依然忠心耿耿,继续追随刘备,参与了一次次的征战。在诸葛亮发动的北伐中,身逾古稀的赵云依旧挺身而出,与敌人交锋数百回,最终击败了蜀汉另一位大将姜维。

这一战绩足以令任何一位将领自豪,但赵云却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相反,他还主动劝说诸葛亮收服姜维,认为这位将领必定是一方人才。这样的谦逊品格,令人不由得对赵云刮目相看。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蜀汉的命运却步步走向衰亡。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带领下,蜀国先是发动了一系列的攻势,祸患连连。关羽节节失利,最终兵败身亡;刘备自己也在夷陵之战中惨遭全军覆没。

这些失利无疑对蜀汉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其根基也受到了严重动摇。尽管诸葛亮继续扛起重任,试图通过北伐来东山再起,但最终也是命运多舛,身故于兴动之中。

六、五十年后 蜀汉灭亡

就在赵云年过七旬的时候,蜀汉终于在曹魏的重创下宣告灭亡。这个曾经被称为"天府之国"的蜀地,此时已经只剩下了区区九十四万人口。

这一结局,恰恰应验了当年赵云的劝谏。他曾经多次警告刘备,不要以分赏将士为由,剥夺百姓的家园。然而,刘备和诸葛亮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采取了种种损害百姓利益的举措。

结果就是,蜀汉这片曾经绵延富饶的土地,在连年战火的摧残下,渐渐失去了生机。当邓艾的大军席卷而来时,这片土地已经支撑不住了。赵云的预言,终究应验了。

虽然蜀汉最终覆亡,但赵云的名声却愈加响亮。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正义观,无论得失,从未动摇分毫。即便在阶下囊萤的低微地位上,他也始终忠心护卫主公,为百姓谋利,这种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正因为如此,赵云才能成为三国时期永远的传奇人物。他不问权势,不逐名利,始终追求"仁政"的理想,这种高瞻远瞩的智慧和不以物喜、不以人畏的谦逊品格,无疑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丰碑。

结语

赵云之所以成为三国时期永远的传奇人物,关键在于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正义观,宁可沦为无权无势的"杂牌将军",也不愿屈从于权势和名利的诱惑。

这样的品格和智慧,无疑是三国众将中最为难得的。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赵云,我们才能看到即使在群雄纷争的三国乱世中,也依然有人在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与理想。

百年易得,一得而终。赵云之所以能够永远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正是因为他没有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背弃自己的信仰。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故事,值得我们后人细细思索。

0 阅读:16

楚风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