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特权还是生态灾难?4.8亿年“地下水晶宫”遭赤脚踩踏引争议

可和 2025-04-28 18:51:35

4.8亿年地质奇观,竟成“网红打卡地”?近日,贵州道真县一名招商考察团队女子赤脚踏入奥陶纪晶花池拍照的视频引发轩然大波。这场看似普通的“踩水”行为,为何激起生态保护领域的激烈争议?当地政府“招商特权”背后,暴露出哪些管理漏洞?这座被称为“地球编年史”的洞穴,未来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一、4.8亿年地质瑰宝:从“意外发现”到“生态危机”2025年4月,贵州道真县大磏镇一处水利工程意外揭开了埋藏4.8亿年的奥陶纪白云岩洞穴。洞内“雾化沉积”形成千姿百态的石花、石枝、石葡萄,碳酸钙纯度高达99.9%,被专家誉为“洞穴沉积物基因库”和“地下水晶宫”。这里不仅是地质演化的活标本,更承载着古气候、古水文研究的珍贵线索,堪称“地球日记”。

然而,这座脆弱的生态宝库尚未正式开发,便因招商团队成员的赤脚踩踏陷入危机。视频中,女子涉入乳白色晶花池,脚下是透明穴珠与钙膜晶锥,池壁沉积物形如珊瑚。中国地质学会专家张远海指出,人体油脂、化妆品等会打破沉积物维持万年的化学平衡,导致其停止生长,科研价值瞬间归零。

二、招商特权下的“四次踩踏”:生态保护为何让位于开发冲动?涉事女子陈女士自称是道真县招商对象,已四次进入洞穴“考察”。她强调“全程有专业人员陪同”“进入前脱鞋”,并称破坏“在所难免”。当地文旅局证实其身份,称“招商需要允许进入”。

但这一解释难以服众。专家质疑:若招商考察需踩入核心保护区,未来景区开放是否人人可践踏?更何况,洞穴顶部页岩松散,曾有巨石坠落,沉积物对外界扰动极其敏感,专业科考尚需穿戴防护装备、限时进入。招商团队频繁出入,暴露当地对生态保护的漠视。正如评论所言:“招来的是金凤凰,还是生态掠夺者?”

三、管理漏洞与“事后补锅”:文旅部门的双重失职事件折射出地方文旅管理的严重失序。一方面,文旅局在招商前未制定保护方案,放任非专业人员进入核心区;另一方面,事发后回应称“恳请提供保护建议”,被批“看似诚恳,实则推责”。

更讽刺的是,该洞穴2025年4月12日刚被科考队发现,短短半月内便遭四次踩踏。对比专家“仅限穿戴防护的研究人员进入”的建议,地方政府“重开发轻保护”的短视思维显露无遗。

四、封闭洞穴后的反思: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目前,道真县已全面封闭洞穴,但损失或已无法逆转。这场风波留给社会三重警示:

生态红线不容特权突破:招商引资不能成为破坏环境的“通行证”,需建立开发前生态评估机制;

科学保护亟需制度护航:珍稀地质遗迹应划定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非科研活动,违规者追责;

公众教育迫在眉睫:从招商团队到普通游客,亟需普及生态保护常识,避免“无知者无畏”的悲剧重演。

结语:4.8亿年的自然馈赠,在人类踏入的瞬间便可能化为泡影。道真县“地下水晶宫”的遭遇,再次敲响生态警钟: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唯有敬畏自然、科学规划,才能让文明的火种在时间长河中永续燃烧。否则,我们终将成为亲手毁掉“地球日记”的罪人

1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