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5G通信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催生出对“低空经济”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低空经济”这个名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且将在2025年迈入“黄金时代”。
为了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我国积极拓展和加快低空经济领域布局。在近日教育部更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中,共有29种新增本科专业被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其中,最符合“低空经济”发展的,当属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师摇篮”,华工在2025年推出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可以说是“踩着国家战略的鼓点”应运而生。这个专业的设立,不仅呼应了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更依托该校自身的学科积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为学生铺设了一条从课堂到产业的“直通车道”。那么,作为华南地区唯一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华工具体有哪些优势,是值得考生选择的呢?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低空经济”并非“空中楼阁”。从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再到广州2024年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方案明确提出要打造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这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性政策意味着未来大湾区需要大量既懂飞行器制造又懂空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而华工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融合了飞行器设计、自动控制、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瞄准的是无人机运输、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等具体场景,学生还没毕业就能看到未来职场的清晰轮廓。
且根据华工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该专业依托的是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能参与低空飞行场地的实践项目,比如设计无人机调度系统或开发低空交通管理平台。更硬核的是,培养方案中还规定学生须累计修满4个创新创业学分,无论是参加全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挑战赛,还是跟着导师做SRP(学生研究计划),这些经历都能让学生提前积累实战经验,摸透行业脉搏。
同时,华工深知该专业的“跨界”特质,所以对其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像传统航空航天专业那样专注于单一飞行器设计,而是把触角伸向了低空经济的全产业链。学生既要学飞行器制造这样的硬核技术,也要掌握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维管理,甚至还得懂点政策法规——毕竟未来低空领域的管理规则还在逐步完善中。
这种“技术+管理”的双重能力,让毕业生既能进研究院搞研发,也能去物流公司设计无人机配送网络,甚至创业做低空观光项目,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找到发力点。
要想尽早实现“广州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城市运营城市”这一目标,完善的低空经济产业网络和专业的低空经济人才是必要条件。而华南理工作为华南地区唯一布点院校,势必成为区域人才供给的“主力军”。这种先发优势,不久后就会显现出更大的能量。当低空飞行器像今天的电动车一样普及时,最早那批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毕业生,很可能就是制定行业标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