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兵团司令刚到朝鲜、便提条件,许世友驳斥:过分了

才灿看历史 2024-01-02 00:37:02

1953年5月,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内,召开了一场临时的军事会议。

在一个临时搭建的茅草屋内,时任志愿军总司令员兼政委的邓华,副司令员洪学智,参谋长李达,以及王建安、许世友、杨勇等各兵团司令员围坐在沙盘前。

虽然战争尚未结束,还能依稀听到远处传来的炸弹轰鸣声,但每个人的脸上却不约而同挂着喜悦的神情。

经过前几次大的战役,敌人损兵折将将近百万,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透露出和谈的愿望,只有冥顽不灵的南韩政府还在空喊着“北上”的口号。

胜局已定,至于战争何时结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眼下,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狡猾的敌人在战俘送还问题的态度上模棱两可,甚至还有小股敌军时不时地发动突袭。

此次会议,就是为了讨论该如何让敌人不敢搞那些小动作。

就在这个时候,刚刚被派到朝鲜战场担任第20兵团司令员的杨勇率先说道:“给我3个军,保证打一场大胜仗,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话音刚落,他还猛地拍着桌子,来表示必胜的决心。

杨勇,可谓是我军中的一员猛将,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就连毛主席都曾毫不吝啬地称赞他:“杨勇是员猛将,在关键时刻有那么一股子虎劲,文武双全,是个好同志”。

然而,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时候,杨勇因为担任贵州军区司令员兼省政府主席,后来又被安排进入军事学院学习,没能赶上前几次战役。直到1953年夏天,在他的多次申请下,组织上才终于同意他进入朝鲜战场,并任命他为第20兵团司令员。

这个时候,敌人已经被彻底打痛,基本已经没有什么大的战事。

所以,刚到朝鲜的杨勇便主动请缨。

话音刚落,邓华、洪学智等志司首长还没有表态,身为第3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却突然站起身来驳斥道:“你这样不觉得过分吗?”

此言一出,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杨勇的身上。

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得知了这件事,竟紧急给志司下达了一项重要指示。

那么,许世友为什么会当着众人的面、毫不客气地驳斥杨勇呢?最终杨勇有没有实现打一场大仗的愿望呢?

而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后,又下达了怎样的指示呢?

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从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亲率4个军的兵力(第38军、39军、40军、42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抗击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到1952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五次战役的巨大胜利,并且在上甘岭战役中、将敌人最后的进攻意志彻底抹灭。

“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响亮的番号,深深地印刻在了蛮横无理的入侵者脑海之中。

面对朝鲜战场上一连串的失利,身为美国总统的杜鲁门难辞其咎。

在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之后,这位年仅七旬的老人已经度过了两届总统任期,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他也是时候卸甲归田了。

继任者正是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艾森豪威尔。

此时的艾森豪威尔,虽然致力于教育事业,但军人出身的他向来对战争有着颇为狂热的追求。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担任过欧洲盟军最高司令,诺曼底登陆就是他一手策划的杰作。

正因如此,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后,便继续命令军队在朝鲜半岛负隅顽抗。

当远在大洋彼岸的毛主席得知,美国换了一位掌舵人,并且他还幻想着能够在朝鲜战场上捞一些好处的时候,便在一次会议上、当着众多代表的面,表明了我国人民要将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时间要打多久,我想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虽然毛主席讲话的时候,夹杂着浓厚的湖南乡音,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听得在场众人热血沸腾。

而事实也证明,艾森豪威尔企图“反败为胜”的愿望、只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一场梦。由于志愿军战士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美军企图在半岛东西海岸线进行两栖登陆的计划彻底泡汤了。

眼看反击无望,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在得到美国政府的允许之后,向中朝两国提出了谈判的愿望。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朝鲜战场进入了边打边谈的形势之中。

而南韩的李承晚政府显然是不甘心接受这个结果的,于是喊出了“继续北进”、“单独干”的口号,他们甚至扣留了大批在战争中俘获的朝鲜人民军战俘,企图以此制造胡乱、阻止这场和谈。

毛主席亲自点将

1953年4月初的一天深夜,已经忙碌了一整天的毛主席依旧舍不得躺下休息,他伏在书桌前,透过昏暗的台灯光线在草纸上写写画画。

此刻,毛主席面临了一件比较棘手的问题。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身为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的杨成武率先回国了。

原因无他,杨成武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我军将领之中算得上是拔尖的了,但奈何他的身体情况十分不好,在1952年的“春夏巩固阵地作战”的过程中,他的病情几度复发,甚至连站立行走都极为困难,只能躺在行军床上指挥作战。

毛主席向来惜才爱才,当他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便当即下令召杨成武回国休养,并命令郑维山暂时代管20兵团。

而眼下,南韩李承晚政府依旧叫嚣着要将战争进行到底,美国虽然坐到了谈判桌上,却也时不时搞一些小动作,导致停战谈判迟迟没有进展。

“顽症还需猛药医,不把敌人打痛了,他们是不会老实的”。

既然要痛击敌人,继续由郑维山代管20兵团就有些不合适了,所以毛主席正在考虑新的入朝将领人选。

那个时候,身为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的杨勇听说了这件事,毫不犹豫地便写了一封申请书,希望自己能够前往朝鲜杀敌。

当他亲手将这封信件送出去之后,脑海中也不禁回忆起了往昔,那一幕幕戎马生涯的岁月让他向往不已。

1927年的时候,年仅14岁的杨勇便加入了家乡的浏阳县农军,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之后的20多年岁月中,他向来都重逢在战斗的第一线,虽然多次负伤、但也立下了卓著的战功。

凭借着那份不怕牺牲的劲头、再加上他那心思缜密的指挥能力,职务也是节节高升,解放战争末期时,已经担任二野第5兵团司令员一职。

而毛主席也曾不止一次地称赞他“是员猛将”、“文武双全”。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杨勇便被组织上安排进入了军事学院学习,从那之后便脱离了军事指挥一线。

虽然身居幕后的日子很惬意,但杨勇却高兴不起来,毕竟他是在炮火中长大的,突然让他脱离一线部队,实在有些不习惯。

眼下,当他得知中央军委正在物色人选前往朝鲜战场的时候,杨勇心中的那团火苗再度燃起,当即向毛主席毛遂自荐起来。

短短几天之后,杨勇就接到了通知,要他赶紧到中南海丰泽园一趟。

怀着忐忑的心情,他特意穿上了曾经的旧式军装,再三整理了一番仪容之后,才匆匆走出了家门。

当再度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竟然几度哽咽,颤抖的双唇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见对方如此激动,毛主席特意轻抚着他的肩膀幽默说道:“我印象里,你向来敢想、敢说、敢做,今天怎么这么扭捏呢?”

闻听此言,杨勇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深吸几口气后,才再次用坚定的眼神望着毛主席,铿锵有力地说道:“报告主席,我想去朝鲜!”

毛主席则欣慰地点了点头,缓缓说道:“你的信我已经看过了,眼下朝鲜战场正是用人之际,希望你不要让我失望”。

杨勇自然明白,此次出征,代表的是新中国5亿多人民,只有彻底打败虎视眈眈的敌人,才能换来祖国的边境安定。

想到这里,他当即站得笔直,行了一个军礼保证道:“主席请放心,不胜不归!”

“给我三个军”

1953年4月18日,毛主席正式签署了命令:由杨勇入朝担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支援朝鲜战场。

而杨勇入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志司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当众提出要打一场大胜仗。

“给我3个军,保证打一个大胜仗,给敌人点颜色瞧瞧”。

然而,此言一出,当即引来在场几位将领的反对,其中身为第3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更是毫不留情地驳斥道:“你这样不觉得过分吗?”

许世友入朝的时间要早一些,对于朝鲜的局势更为清楚。

他认为,眼下正在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谈判,如果能谈得下来,就可以避免再起兵戈,这样一来伤亡也能降到最小。

简而言之就一句话,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不必要的牺牲应尽量避免。

就在众人讨论不出结果的时候,时任志愿军总司令的邓华则站起身来,对着众多将领说道:“各位所言都有道理,有人准备发起反击,有人则寄希望于谈判结果……”

沉思片刻后,邓华缓缓说道:“这样吧,我们还是请示一下中央军委,再做决定”。

很快,志司便将朝鲜战场的形势汇报给了国内,并且在电文的最后,提出了将领的争议。

而毛主席看过电报后,干脆利落地回复道:“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很有必要!”

从这封回电中不难看出,毛主席对于当时的朝鲜战局十分了解,他清楚地意识到,眼下敌我双方虽然坐在了谈判桌上,但敌人其实是在“佯装和谈,实则拖延时间、寻找战机”。

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我军必须主动出击,彻底将敌人打垮,让他们收起这些小心思、不敢再搞小动作!

有了毛主席的支持,杨勇也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当时第20兵团下辖第60军、67军、68军,总计三个军的兵力。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总司令邓华又临时将第21军、54军调拨给了20兵团。

如此一来,第20兵团就有了10万人的兵力。

1953年7月13日晚9点许,杨勇一声令下,夜空中突然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角,第20兵团的志愿军将士们顶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向金城发起了总攻。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历时5个昼夜,歼灭敌军5.3万余人。

而经历过如此一场大战之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彻底意识到,他们大势已去。

7月27日,也就是金城战役结束后不久,美军代表便老老实实地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当时,身在板门店谈判现场的英国记者阿兰·委卜宁这样回忆道:

透过这位军事领袖(彭德怀元帅)脸上的微笑,你们就能知道,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属于这个东方大国。

事实证明,杨勇将军的提议是十分正确的。

正是因为金城战役的胜利,重创了敌人,才有力地促成了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

凭借着这份卓越的功劳,1954年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战后重建的时候,杨勇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并在不久之后的开国授衔仪式上,被授予上将军衔。

70年代末,当越南肆无忌惮地企图蚕食我国西南边境线时,已经60多岁高龄的他甚至亲自挂帅,组织边防部队进行自卫反击战,再一次保卫了祖国边疆的安定。

正如毛主席所言:“关键时刻,杨勇总是有那么一股虎劲”。

这股敢想敢做的拼劲,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身体的衰老而渐渐淡去,因为那是人民子弟兵的军魂!

9 阅读:4596

才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