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税战爆发,首个亮白旗国家已经出现,中国又一路径被堵死?

黄氏说趣事 2025-04-09 12:34:39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及相关截图。

4月5日,美国宣布对全球实施10%的基准关税,并在4月9日执行更加严苛的惩罚性关税——针对越南竟然高达46%,对中国则高达34%。

这一波操作如破坏链式反应,多国纷纷陷入经济震荡。

就在各方紧盯局势的关口,越南总理苏林于3月31日出乎意料地宣布取消对美国的关税,成为首个“亮白旗”国家。

在关税战的大棒下,越南的仓促退让看似避免了更严重的经济冲击,却也拉响了产业链重构的警报。

越南选择在美方的巨大压力下先行示弱,是否会触发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一、越南“白旗”

“亮白旗”一词在国际政治语境里往往意味着示弱或妥协,但也包含一丝延命的预期。

越南总理苏林在3月31日宣布取消对美国的关税,无疑是在对美国的关税大棒做出让步。

从公开数据看,越南此前的看似快速成长,实际上隐藏着经济结构上的脆弱性。

首先是经济规模与产业脆弱性的矛盾。

2024年,越南GDP虽有约4600亿美元,但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的1/3。

与此同时,制造业占越南GDP比重超过25%,对外依存度极高,对美出口更是占到其总出口额的42%。

在出口结构中,鞋类、服装和电子产品这三大行业对美出口的依赖度均超过60%。

当美国在2025年4月施行10%基准关税和高达46%的额外关税时,越南一旦抵抗不成,势必会让原本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回顾过去数年,越南一度接受了来自中国转移的部分产能。

自2019年至2024年,越南纺织业产能增长217%,电子产品组装线增加189%。

在贸易战的舞台上,越南像是中国优秀的“二传手”,承接大量半成品,再出口到美国赚取差价。

所以2024年越南承接各类产业转移时,外表风光,背后却埋下了对美出口依赖度极高的隐患。

根据2018年以来的数据统计:中美贸易战刚爆发后,越南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在2019-2024年间激增113%。

换句话说,美国既是越南经济的最大引擎,也是其最大“痛点”。

这种短期的欣欣向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政策导向。

从美方角度看,越南部分出口商品被指控“伪装自越南”,其实源自中国跨境输送的半成品,仅在越南表面贴标签或进行小规模组装,就打上了“越南制造”。

美方认为,约62%的“越南制造”产品实则有中国血统。

既然越南没有足够的工业链优势,那么打击越南,某种程度上也等于打击中国的转口贸易。

妥协带来的也有惨痛代价。

越南此次宣布对美国零关税,若按财政年度评估,损失的关税收入大约达37亿美元,相当于其财政总收入的4.2%。

这块收入对一个中等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忽视。

更尴尬的是,对美关税取消后,越南的吸引力并未因此飙升。

相反,跨国巨头似乎愈发采取“多地布局”策略:三星、苹果等纷纷评估向印度、印尼等地转移产能,越南并未能独占“转移红利”。

(税收政策管理与监督司副司长陈伯俊(Trần Bá Tuấn))

从越南的立场说,主动亮白旗可暂缓经济“内伤”,但对外贸的萎缩仍无力改变。

越南希望透过牺牲部分关税收入,保住对美出口市场。

但其是否能在全球关税战下做到真正“独善其身”,还需要长期观望。

二、中国“绕道路径”的封堵机制

另一个焦点:越南这一“让步”之举,让中国制造曾经惯用的“绕道越南”出口模式,遭美国更加严厉的溯源审查。

这其中,曾出现过不少经典案例:

1.中转贸易运作模式

以格力博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过去几年在越南建立或租用加工厂,通过“越南制造”再出口至美国,以规避美国对中国的301条款关税。

其利润率因此提升了8%到12%。

2024年的官方数字显示,中国对越南出口总额已达11519亿元人民币,其中71%属于半成品,明显是“转口再出售”模式盛行。

越南在这个链条中成了关键节点:既承接了中国的中间产品,又把最终的成品出口到美国、欧洲等市场。

2.美国打击手段

越南这次对美“零关税”表态后,美国将更名正言顺地用“检验原产地”来强化对越南转口商品的监管。

美方要求越南出口商品的本地增值率,要从过去的30%提高到55%,同时利用海关溯源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追踪供应链。

2024年美方统计显示,在越南查获了价值32亿美元的“伪越南制造”商品,都是从中国半成品转运来贴标的。

而未来,这类高科技追踪只会变本加厉,对想要继续“绕道”出口的中国厂商形成巨大压力。

3.连锁产业链反应

面对这种局面,珠三角企业感受最深。

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有73%的家具企业和58%的消费电子企业表示面临订单流失风险——过往他们部分产品经越南再出口,能相对轻松躲过惩罚性关税。

如今美国对越南商品溯源,使得企业成本和风险大增。

很多企业想先选择墨西哥或东欧进行转口,但运输费用立刻增加19%,甚至在时间成本上,东欧线路要多耗时26天。

这意味着不管怎么换转口国,对于中国出口商来说都不容易。

绕道之路成本越来越高,原本想通过越南分散风险的策略也被大幅削弱。

所以当越南高调“亮白旗”,一方面给予自保,另一方面也堵住了中国曾依赖的衍生出口通道。

某种程度上,这成为关税战下一个典型的“合纵连横”案例。

弱国在大国压力下“选边站”,成为上游供应链重新洗牌的导火索。

三、全球供应链蝴蝶效应

关税战带来的冲击远非中越两国经济。

“一子落满盘皆惊”,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见风使舵,东盟、美欧都在加速布局,。

越南既然选择与美妥协,那邻国印尼则立刻看到了机遇。

印尼抛出了《投资便利化法案》,对海外制造业投资给予重税减免、用地优惠等,吸引包括电子组装、汽车制造在内的大量外资。

据越南官方文件显示,越南近期还大幅下调液化天然气进口关税至2%,意图在能源供应链上提高竞争力,以补足其自身的工业化水平。

这样的一来一往,让东盟内部出现:谁能在美中竞争中寻找到“安全的夹缝”,谁就有机会成为新的产业承接中心。

中国没有坐以待毙。

2025年,中越跨境铁路的货运量预计突破500万吨,物流时间也能控制在14小时左右,将进一步整合区域交通网络。

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也正在崛起,2024年云南河口对越跨境电商贸易额就已突破4.23亿元。

在数字丝绸之路的框架下,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交易额更是高达1.2万亿美元,该数字背后的增量潜力巨大。

美国则一方面对越南施压,要求其加入“芯片四方联盟”,限制对华高端半导体设备出口;另一方面继续强化对华关税逼迫。

欧盟同样不甘示弱,开始启动《越南-欧盟自贸协定》升级谈判,意在争夺更大的规则制定权。

表面看来,东盟似乎是大国竞争的“大赢家”,但深入来看,被分割的产业链却可能让东盟内部竞争激烈、缺乏整合,经济波动反而加大了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格局风云变幻,微观主体同样身处烈火烹油的环境。

以裕元集团2024为例,其越南工厂产能占比从35%降到31%,而印尼工厂产能飙升至53%。

这代表部分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已经开始加码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南亚、拉美地区。

越南的吸引力虽大,但面对美国关税和政治压力,很多公司不会把“鸡蛋”全部放在这一篮子里。

同时跨境电商企业也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

2024年云南河口对越南的电商出口便实现了4.23亿元,显示了在边境交易层面,还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美国对“越南—中国”货流进行严举措,大量小微型电商也可能面临清关难、成本高的问题。

结语

越南成为关税战中第一个“亮白旗”的国家,这既是遭受冲击的无奈之举,也为区域合作敞开了另一扇大门。

对整个东南亚而言,区域一体化的深度发展并未因此停滞,反而可能在多方竞争中促进产业升级。

对中国而言,全球化正走到十字路口,以往的“借道”策略空间收紧,经济转型与技术突破却被再次激发。

您认为中国制造业接下来的突围方向又在哪里?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参考资料:

(一)

(二)

(三)

(四)

(五)

0 阅读:0

黄氏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