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因黛玉称刘姥姥“母蝗虫”而大加诟病,说她歧视穷人,说贾府花天酒地的蛀虫们才是蝗虫,许多人也因此不喜欢黛玉。
其实,我们是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红楼梦》这部巨著的。
作为故事人物的黛玉,无法得知刘姥姥日后知恩图报,勇救巧姐的情节,又怎么可以用黛玉歧视好人的观点,来评判对后事一无所知的黛玉?退一步说,如若日后刘姥姥落井下石了,你还诟病黛玉吗?
更有甚者,站在近现代阶级斗争理论的基础上,指责林黛玉歧视贫下中农,因此而怀有深深的不满与憎恶,那就大可不必了。
其实,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的表现,平心而论并不是十分光彩的。我们很同情刘姥姥的遭遇,也理解她的所做所为,也为她的人情通达与见识叫好,但仍旧改变不了,刘姥姥的一切行止,都是为了打秋风而为的事实。

刘姥姥满头插花
作为一个不足十岁的女孩子,面对一个和贾府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而且在各种场合出尽洋相,如果你是当时在场的公子小姐,你会十分喜爱吗?当脱离环境背景和历史时代去品评小说人物,那样很容易有失偏颇。
我之所以觉得这一节,并不构成黛玉之罪,有以下原因,说出来仅供参考:
1、在古代有士大夫阶层和平民阶层之分。真正的士大夫是有很深的精神洁癖的。当然,这中间也有贾雨村一类的“禄蠹”,所谓的败类,永远都有。但真正的君子很信奉:“智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当年孔子口渴难耐,恰遇甘泉正要饮用,因泉名为“盗”而不饮。对于饥饿的人,当别人表现轻蔑施舍的态度时,君子是不受人之食的。当年的乐羊子妻,认为丈夫拾人遗落的钱财而感到羞耻,这种气节,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很重要组成部分,君子的傲骨。
我们都知道黛玉,从小受到极好的士大夫文化教育。她初进贾府就读了《四书》,父亲是全国三甲的探花,母亲贵为国公府嫡女,老师更是进士出身的贾雨村,她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她在内心歧视“打秋风”这种做法,其实是很正常的。曹公倾尽笔力打造“世外仙姝”的林黛玉,难道是让读者骂她的吗?如果不是站在历史角度,仅用近现代阶级论角度看她的言行,是不是有些过分?
2、林妹妹当时只有十来岁,她的人生经历相对简单,她没有机会深入了解社会和底层生活。你要求她有成年人阅历并不恰当。我们如今都明白一句话叫“人穷志短”,这个词是要饱经风霜才可体悟。当生存、尊严、道德发生冲突时,很可能道德沦丧,那是求生本能。在古代,人吃人的历史史实不少,是令人不忍卒读的,但你不能要求,自幼出生在富贵之家的林黛玉,在并没有经历社会洗礼,并没有经历大起大落的小女孩明白这道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3、刘姥姥是整部红楼梦小说中,一个极特殊的存在。为了能让一家老小活下去。她不得不硬头皮闯进贾府这深宅大院。她有为难、有恐惧、有彷徨,但她内心通达,为了子孙不惜放下尊严,自甘当他人笑柄。

刘姥姥在宝玉房中睡觉
当她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当她喝了一大碗酒,舞手扎脚的躺在宝玉床上,满屋子酒屁臭气被袭人没死活拉起来时,又熏了一把香料时、当妙玉把她用过的名贵茶盏扔掉时,刘姥姥在贵族眼里,就是个典型的“跳梁小丑”。这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我看红楼梦小说里这一段时,从没有笑过,因为我笑不出来。

刘姥姥大杯喝酒
我们当今社会的每个普通人,难道不是每天在“贫穷”与“要脸”之间做选择?又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刘姥姥?许多时候的我们,与刘姥姥又有什么分别?但在贾府这种环境,你要求一个贵族小女孩,有这种跨阶级的同理心就太苛刻了。
4、黛玉不欣赏刘姥姥的做法,但也不代表她多讨厌,都知道黛玉有俏皮伶俐的一面,在大家讨论惜春画大观园一节,黛玉仅是为逗大家开心,她其实对刘姥姥并无恶意,过度谴责也大可不必。我们可以给自已孩子犯错与成长空间,却往往忽略了黛玉也还是个孩子,并在一天天成长。
综上所述,我不认为这件事,黛玉有什么值得诟病的,一个出身豪门的十来岁女孩,这样的认知非常合情合理,如果黛玉经历过贾府之败,又能预知刘姥姥的深明大义,她一定不会这样说,人都在经历与过程中成长,如果黛玉太过于完美,反不真实。
插句题外话,还有两个人十分厌恶刘姥姥,一个是妙玉,一个是王夫人。妙玉是生理性厌恶,嫌刘姥姥又脏又臭。王夫人是心理性厌恶,嫌她给王家人丢人现眼。妙玉让把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别收了。王夫人给了刘姥姥一百两说:“回去置几亩地或做点儿小生意,别投亲靠友”。王夫人才是真厌恶,永世不想再见。

刘姥姥送瓜果到贾府感恩

刘姥姥勇救巧姐
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现象,凡与《红楼梦》有关的影视作品,都会不由自主的加入刘姥姥的章节。无论是八七电视剧,还是刘晓庆那个版本,胡玫的电影更是弄了个“体态丰膄”的刘姥姥,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占据不小篇幅,可见刘姥姥多么深入人心。任何导演都极重视这个角色,为啥?答案是:平民化、亲和力、接地气。
凡赞美刘姥姥的作品有个共性:讨喜、讨巧、合民心。
许多人对刘姥姥不仅表现出同情、认可、钦佩、赞赏,对所有红楼人物中,但凡对刘姥姥不敬的人,都表现出莫大憎恶。妙玉就首当其冲,很多人因此对妙玉异常反感,对曹公的金陵十二钗中,她第六名的排序严重质疑,甚至是觉得曹公写作时昏了头,才如此排位。
其实,歧视刘姥姥的行为,对绝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有一种强烈的自尊受冲撞的错觉,并有一种下意识的角色代入感,大家深恨有钱有势的人看不起穷人,这其实是多少年来无法改变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非常复杂,这里并不展开。《红楼梦》虽然伟大,但它是历史产物,必然有一定时代局限性。但它之所以登上中华文学顶峰的位置,也恰恰因为,曹公笔下的人物,有穿透历史的力度,即便在今时今日,“刘姥姥们”也就在我们身边。
多少普通人,为了阶层跨越的梦想,不得矣放下自尊,学会了点头哈腰、学会了见风使舵、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投其所好、学会了顺坡下驴、学会了阳奉阴违、学会了忍辱负重,这些人的内心是痛苦而失落的,也有一部分人,仍旧保有一份善良、豁达与感恩,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首先为了活下去。眼前的不体面也只为有一天抬头做人。普通人又有谁,能逃得脱这一份无可耐何的选择呢?要钱还是要脸,永远是普通人的必选题。
文章结尾,希望读《红楼梦》的朋友,能读得深,读得透,能站在人物角度看问题。不必过分苛责黛玉这个角色。假如非要站在阶级立场、上帝视角、道德至高点去批评她,就有失公允了。相信曹公有知,若是知道后世之人因此章节而诟病黛玉,大有可能会改写红楼梦的,哈哈。
也希望朋友们内心更加强大,放弃过于敏感而脆弱的内心,变得更加心胸广阔,曹公之所以写出“情不情”这种远高于普通小说家的思想,就是他的宇宙观,无论何事物皆有情,无论辉煌与落寞,尽皆是幻像,终化云烟。
就算我们都是“刘姥姥”能如何?就算被人轻视又如何?何必在乎他人评判,做对的事情,只要无愧于心。
这世界有星光灿烂、有纸醉金迷、有穷困潦倒、有风刀霜剑,但是,只要你我内心阳光灿烂,又何必在意狂风暴雨,当你内心清明,又怎知等不到人生的雨过天晴!
文章结尾,仅用一句话与朋友们共勉:“只要熬过今夜风雨,明早必是晴空万里”。
那么您觉得,用刘姥姥诟病黛玉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