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夭夭爱旅行 2024-05-12 23:46:27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古称广陵,自吴夫差十年筑邗城始,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经历过胡马窥江,扬州十日的惨痛,也经历过金粉繁华,盐商云集的富庶,如今大运河水依旧慢悠悠得流淌着,扬州仍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吸引着游人去体验烟花三月的美好。

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是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运河使漕运兴盛,扬州始终起着南北枢纽作用,带来了扬州的繁荣景象。

说到扬州,就一定要提到盐商,盐商在古代就是土豪的代名词,清乾隆时,每年扬州上缴的盐税高达600万两之巨,和粮税基本持平,可见当时的盐商是何等豪富。

这个在古代有钱又没地位的群体在生活享乐方面穷奢极欲,不仅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声色犬马样样精通,催生了戏曲、字画、园林、美食、茶馆、漆器、澡堂、修脚等

很多吃喝玩乐的行业兴盛,还留下了许多美景,让我们可以一饱眼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瘦西湖。

瘦西湖原本只是条护城河,康乾年间盐商们为了迎接皇帝南巡,特别扩建了瘦西湖,被誉为“天下西湖三十六,独有扬州瘦西湖”。

五亭桥,白塔都是当年盐商花巨资修筑的,精雕细琢,极尽心思。

就因为乾隆皇帝说瘦西湖很像北海,只是差了一座白塔,当地官员连夜用盐搭建一座白塔,讨乾隆皇帝开心,极尽阿谀之能事。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瘦西湖的自然景观以湖光山色为主,湖面宽阔,水波不兴,两岸绿树成荫,景色宜人。

湖中还有许多小岛,岛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也是瘦西湖一景。

清嘉庆二十三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造了个园。刘凤诰所撰《个园记》有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

全园分为中部花园、南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清漪亭是一个六角小亭,挺拔端庄,可揽全园风光。

清漪亭的周围,布置了许多太湖石,形态各异,玲珑有致,之间还有曲折的石径,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太湖石的外面又被一弯绿水所环抱,站在清漪亭上,

可以欣赏到湖中的荷花、游鱼,还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的古筝声,很能陶冶性情,是“个园三绝”之一。

个园中"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之称。

整个园子以宜雨轩为中心,大家可以沿着顺势的方向,可尽览四季秀景,也是“个园三绝”之一。

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阁,坐东朝西,依墙而建,三面为窗,是全园假山上最大的建筑,庭院最东有石阶可上秋山南峰。

阁前“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的楹联为郑板桥所题。

“个园三绝”之一的“个园四合院”在个园南部,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四周有回廊相连。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简洁明快,与周围的园林景色相得益彰。走进四合院,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精致和典雅。

个园如今还有各种演出,如供盐仪式,盐商娶亲等,生动得再现了古代盐商的生活。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晚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全园分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

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

池东有石桥,与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

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也是《红楼梦》的取景地。

与何园紧相毗邻的是“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位于片山石房的腹内,藏有一座石屋。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少有的景观。

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廊东南两面墙上关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走在回廊中可以看到窗那边的风景。

园内的山水相依,花木扶疏,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园内的水池,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

园内的假山,错落有致,形态各异,增添了园林的趣味性。园内的花木,品种繁多,四季常青,让人流连忘返。

扬州自古的繁华离不开运河,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史。扬州运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和交通的繁荣发展。

扬州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长江和淮河的重要水道。

在隋唐时期,扬州运河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中国最繁忙的水上交通要道,被誉为“天下之枢”。

扬州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更是一条连接南北文化的纽带。在这段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西汉道教琼花观,

隋代佛教高旻寺,宋代伊斯兰教普哈丁墓园,清代天主教堂。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行宫御园,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个园及汪氏小苑,有瓜州渡口及文峰塔。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瓜州渡口地处扬州市京杭运河下游与长江交汇处,历来是扬州的门户,始于晋,盛于唐,它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仅次于扬州。

唐代高僧鉴真曾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传说,又给这里披上了悲情的面纱。

如今,你可以从瓜州渡口上船,游览运河风光,可以看到古老的运河两岸,绿树成荫,古建筑林立,重温了古城扬州历史上“车马少于船”的特色,仿佛穿越回扬州热闹的旧时光里。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建成1500余年,曾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佛教寺院,吸引了无数高僧大德前来讲经说法,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

大明寺的建筑融合了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不同时期的特点。寺内的主体建筑包括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其中大雄宝殿是寺内最为壮观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庄重典雅,气势恢宏。

此外,寺内还有许多精美的石刻、壁画和佛像,展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大明寺位于扬州市西北部的蜀冈之上,背靠蜀冈山,面临瘦西湖,四周绿树成荫,景色宜人。隋朝皇帝杨坚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

平山堂西建有西园,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

园内还有“御碑亭”,有乾隆皇帝御碑三块。

唐代鉴真和尚曾在此修行,并从此东渡日本,在鉴真和尚圆寂1200周年时,寺内建造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被誉为当代的“三绝碑”。

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展出的是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的墓葬,属帝王级的“黄肠题凑”木椁墓,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全国罕见的大型汉代墓葬之一,距令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代扬州为江南重镇,汉武帝特派其子刘胥管理扬州,刘胥死后享受王侯葬制——“黄肠题凑”。同期发现的刘胥王后墓也于近期正式对外开放。

汉广陵王墓是扬州地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墓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墓道、墓室、墓门、墓道壁画等部分组成。

墓室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墓主的寝宫,后室为墓主的陵寝。建筑结构严谨,墓道与墓室之间有明确的分隔,墓室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体现了汉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墓道壁画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壁画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文星象等,展现了汉代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就。

墓室内部的石柱、石门、石棺等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展示了汉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艺。

博物馆还展出了扬州地区出土的大量汉代文物,如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展示了汉代扬州地区的繁荣景象和文化特色。

扬州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的发源地,以其精致的烹饪技艺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

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

扬州的美食有很多,如扬州炒饭、大煮干丝、清炖狮子头、三套鸭、水晶肴肉等,既然来了一定要尝尝。

早上皮包水,入乡随俗,早茶一定要爬起来去体验一次。

趣园,原是清代盐商黄履暹兄弟所建别园,乾隆帝赐名趣园。这是一座园林式茶社,一边欣赏着这里园林山水,曲径通幽,一边在这里品尝美食,人生一大乐事。

在这里,你可以慢悠悠得品尝扬州早餐的代表之作扬州炒饭,还有各种当地好吃的,翡翠烧麦,烫干丝,蟹黄汤包,阳春面,五丁包,黄桥烧饼,千层油糕满满的摆了一桌。

富春茶社,作为扬州的百年老字号,很多名人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这里的魁龙珠茶非常出名,以扬子江水泡沏茶,口感清香浓郁,非常适合配面点吃。

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各种扬州特色的早茶点心,三丁包、蟹黄包、灌汤包、大煮干丝、翡翠烧卖都各具特色,非常有扬州的老味道。

冶春茶社,作为扬州早茶的新晋网红,以其独特的装修风格和美味的早茶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冶春茶社的窗外美得像一幅江南山水画,虹桥卧波,是那最抢眼的风景,在这里吃饭,肯定能多吃一碗。

冶春茶社以淮扬细点、小吃为主,如黄桥烧饼、葱油火烧、大煮干丝等,价格不亲民,但边吃边看窗外的美景,还是十分惬意的。

有生之年,一定要来趟扬州啊~

0 阅读:43

夭夭爱旅行

简介: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