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坛风流谱——学界泰斗蔡元培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4-02-11 22:01:03

浙江绍兴山阴——兰亭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浙江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为清光绪十八年进士,后加入同盟会,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民主进步人士。他早年参加反清斗争,是光复会发起人之一。曾在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任职,三度赴日本欧洲游学,二度掌管北京大学,参与筹建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等,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为民国初期的科学文教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像

一、光绪进士,结社反清

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绍兴山阴一世代经商之家。他有一兄一弟,父亲蔡光普是钱庄经理,母亲周氏为典型的贤妻良母。4岁时,蔡元培入家塾启蒙。光绪四年(1878年),父亲早逝,家道中落,蔡元培先后从李申甫与王子庄先生读书。光绪十年(1884年),他参加院试考中秀才,次年设馆教书。蔡元培事母至孝,19岁时,母亲病重,他听说割臂肉和药,可以延长母亲寿命,便瞒着家人偷偷从自己的左臂上割下一片肉和药医母。无奈母亲还是不治身亡。他悲恸万分,一定要行寝苫枕块之制。光绪十五年(1889年)蔡元培由其兄作主,与钱庄伙计王荣庭的次女王昭成婚。婚后,他第三次赴杭乡试,考得第23名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京会试,得中第81名贡士。两年后赴京殿试,得二甲三十四名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浙江绍兴蔡元培故居

光绪甲午二十年(1894年)春,蔡元培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当年,甲午战争爆发。11月24日,孙中山在海外创立兴中会,蔡元培萌发了民主共和思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蔡元培深表同情。9月,目睹大清帝国的腐朽不堪,他辞职返乡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赞成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蔡元培夫人王昭突然染病,不久便留下两个儿子病重身亡,蔡元培悲伤不已。辛丑二十七年(1901年)9月,蔡元培被聘为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经济特科班总教习,他向学生宣扬爱国思想。南洋公学是1896年末由光绪帝御批,盛宣怀着手兴建,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学,学校经费半由商民(即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总局)所捐半由官助,故学校取名南洋公学。

蔡元培与夫人王昭及俩儿子

12月,他结识了江苏武进名士吴稚晖,两人成为好友。当时,顶着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的耀眼光环,蔡元培在江浙一带声名显赫。在夫人去世不到半年,向他提亲的人就踏破了门槛。1902年元旦,在朋友的撮合下,蔡元培与江西名士黄尔轩的女儿黄仲玉在杭州举行中西合璧的婚礼。黄仲玉出身书香门第,精通书画,且不缠足,完全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2月,蔡元培利用南洋公学放假之机,第一次走出国门,前往日本游学。此时,吴稚晖正与一批中国留学生在中国驻日使馆请愿,请求驻日公使蔡钧为他们转学日本军校提供担保,却遭拒绝,双方矛盾加剧。使馆竟叫日本警察拘留了吴稚晖。当探知日本警方将递解吴稚晖出境后,蔡元培马上放弃游日行程,陪吴稚晖一同回到上海。

吴稚晖像

目睹日本明治维新后,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蔡元培备感震撼。他认为欲造就共和的国民,必须先有共和的教育。1902年4月,蔡元培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并亲任会长,有会员100多人。他最先把国内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和学生中的爱国志士聚集起来,初步形成国内学界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团体。同年,他创办爱国女学,为反清革命培养了一批有胆识有作为的新女性。当年秋季,南洋公学因无理开除热衷于新学的学生激起退学风潮。11月26日,中国教育会为接纳离校学生,在上海南京路创建爱国学社,蔡元培出任学校总理(校长),吴稚晖为学监,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等为义务教员。爱国学社的学生不交学费,教职人员不取报酬。爱国学社以灌输民主主义思想为己任,重视精神教育,鼓励师生向倾向于革命的《苏报》供稿,成为一所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学校。

盛宣怀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图书馆

1903年3月,应蔡元培之邀,兴中会骨干、国学大师章太炎到爱国学社任教。同年5月27日,《苏报》聘请爱国学社社员章士钊任主笔。一个多月内,先后发表了十几篇具有强烈民主革命色彩的评论;并推荐青年革命家邹容写的《革命军》,刊登《读革命军》《革命军序》等文章。同年6月29日,《苏报》又以显著位置刊出了章太炎撰写的著名政论《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他指责光绪帝是"未辨菽麦"的"小丑",如果一旦复辟,必然将中国引向灭亡。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三大论战之一的保皇派与革命派腥风血雨的文字缠斗的经典篇章。爱国学社的一系列活动引起清廷的恼怒。当年6月,清史上最后一次文字狱“《苏报》案” 爆发了。爱国学社的重要成员章太炎被捕,蔡元培、章士钊等逃离上海,爱国学社被迫解散。

章太炎像

二、立志光复,任职民国

蔡元培辗转青岛、日本、绍兴、上海等地,仍然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年(1904)11月,他以龚宝铨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在上海爱国女校秘密成立光复会,成为与兴中会、华兴会齐名的三大著名革命团体,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资产阶级革命。其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蔡元培被推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他们主张除宣传革命外,更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的革命手段。光复会成立后,设立旅沪学会作为秘密联络机关,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以及日本、南洋大力发展光复会组织。光复会利用爱国女校秘密研制炸药,暗地为武装起义和暗杀清廷权贵作准备。后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徐锡麟由蔡元培介绍,在上海加入了光复会。留学日本的“鉴湖女侠”秋瑾,由蔡元培和徐锡麟介绍,成为光复会会员。

上海豫园

光复会东京分会成立后,鲁迅也成为首批应邀入会的会员。1905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他积极开展工作,并发展了包括黄炎培、周怒涛等不少会员。1907年5月,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读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他开始了4年海外留学的生活,先后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革命党人陈其美去电催促下,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民国元年(1912年)1月4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委任蔡元培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初步确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孙中山像

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征定并颁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南北议和清廷退位后,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派蔡元培、宋教仁与戴季陶等一起组成南方代表团,赴北京迎袁世凯南下南京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而袁世凯以北方局势未定,冒然南下恐引起生变为由,不想离开老巢北京。他授意北洋第三镇统制曹锟假造兵变,为其坐镇北京“遥领”总统制造借口。2月29日晚7时,北京城内突然枪声大作,驻扎在朝阳门外东岳庙的曹锟第三镇第九标炮营首先涌入朝阳门抢掠。接着各军闻声而起,分队自东而西,恣意焚掠。煤渣胡同法政学堂的南方代表团驻所更是首当其冲,变兵“毁门而入”,将“行李文件等,掳掠一空”。

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

蔡元培等仓皇避入东交民巷六国饭店。3月2日,蔡元培等忧心忡忡地致电南京临时政府与参议院说:“培等睹此情形,集议以为速建统一政府,为今日最要问题,余尽可迁就,以定大局”。接着连电孙中山:“连日袁君内巡各处军民,外应各国驻使,恢复秩序,镇定人心,其不能遽离北京,不特北方人民同声呼吁,即南方闻之,亦当具有同情。”孙中山无可奈何,不得不表示同意。6日,参议院开会议决准许袁世凯以电报向参议院宣誓,在北京就职。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次日,袁总统颁发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照《临时约法》实行内阁制,唐绍仪为首任内阁总理,蔡元培仍任教育总长。他呈请改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校,并任命严复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袁世凯于5月3日发布了命令批准。

袁世凯像

唐绍仪总理任职不到三个月,因不满袁世凯越权独裁,托病辞职。蔡元培及其他同盟会员陆续辞去各部总长职务。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蔡元培积极声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后,蔡元培携眷赴法,从事学术研究。1916年6月,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及法国学者欧乐等在法国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欧乐与蔡元培为会长。其宗旨为:"发展中法两国之交通,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智识、经济之发展"。主要工作是翻译中法文书籍,联络中法学者和学术团体,介绍中国学生到法国留学,并介绍法国人游学中国,组织留法华工教育,在法国设立华文学校或华文讲习班。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蔡元培除发起和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还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巴黎圣母院

三、执掌北大,兼容并包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于民国五年(1916年)6月6日在内忧外患中死去。黎元洪继任总统,明令恢复了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纷纷相约回国。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博采众议,厉行革新,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使北大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蔡元培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以有无专门学问为基准,不拘一格广延人才。当时,北京大学的关键职位“文科学长”空缺,有人向蔡元培推荐了因《新青年》杂志而名动天下的陈独秀。陈独秀是蔡元培的老相识,1904年11月,黄兴领导的华兴会密谋举行长沙起义,这两位文坛翘楚曾一起研究过炸药。

陈独秀像

当时,蔡元培获知陈独秀出差北京,便亲自出马邀请。起初,陈独秀并没有答应蔡元培的请求。因为他既没有上过大学,又没有留学背景。且陈独秀正潜心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在上海,此时正声名鹊起,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蔡元培认定北大需要陈独秀这位具有新思想的人才,便拿出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决心。一天早上,蔡元培登门拜访,陈独秀还没起床。蔡元培便在门口一张板凳上坐等。最终,陈独秀被蔡元培诚意打动了。他接受了邀请。要知道,论年纪蔡元培长陈独秀十一岁,论资历蔡元培是前清翰林而陈独秀只不过是秀才,论地位蔡元培曾任教育总长而陈独秀只是一个自创杂志的总编。这等礼遇,相信任何一个人都很难不被打动。

陈独秀手书

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为陈独秀编造了“东京大学毕业、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等资历,正式致函教育部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获得复函同意。1月15日,陈独秀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将《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搬到北京,并把著名学者、进步人士钱玄和、刘半农、沈尹默、李大钊、鲁迅等请进编辑部,正式形成以《新青年》编辑部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扩大了《新青年》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新青年》杂志从创刊初期发行1000多册,猛增到15000多册。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大刀阔斧地进行文科改革。他规定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各课,不用必修全部课程。学生既可以上本系的课,也可以听别系的课,文科校门是开放式的,除了注册的正式生,也有旁听生,甚至还有“偷听生”。陈独秀的文科改革推动北大的教育改革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北京大学

在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后,蔡元培还陆续聘请了地地道道的“乡巴佬”、文凭仅中学毕业但具备深厚佛学功底的梁漱溟到北大哲学系任教;聘请民国时期仅剩的三条辫子之一辜鸿铭为北大英文系教授。蔡元培说:“我请辜鸿铭,因为他是一位学者、智者和贤者,绝不是一个物议飞腾的怪物,更不是政治上极端保守的顽固派”。1917年7月,被誉为“就学随密,新学深沉”的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并未获得博士学位。为了延揽人才,蔡元培不惜为他编造是绩溪大学问家“三胡”的后裔(指清代金紫胡氏的三位名人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并伪造“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假学历,使其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入职一年后,胡适担任哲学研究所主任,兼任英文教授会主任,跻身于北大评议会评议员,负责主持编辑《北大日刊》,成为北大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

胡适像

1917年10月,蔡元培主持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会议议决通过了北大文科采用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决定在北大试行。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具有浓厚官僚气息的旧北京大学改造为一所充满生机的中国最高学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学教育理论。同时,他开创学术自由之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创造了条件。当时,由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成立。蔡元培为研究会的活动提供各种方便。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中共北京支部成员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朱务善、李骏、张太雷共12人,其中11人来自北大。北大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阵地,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大红楼

三、点火“五四”,反对军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无理拒绝同为战胜国中国的要求,决定由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北洋政府竟屈服于帝国主义势力,密令中国代表在“巴黎合约”上鉴字。5月3日,北大校长蔡元培获知消息后,义愤填膺,遂于当晚在北大法科礼堂向学生代表傅斯年、罗家伦等人通报消息,激起了师生反帝爱国的巨大浪潮。群情激愤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当即决定:将原定于5月7日“国耻日”举行的游行,提前至5月4日举行,并向北京各大专院校发出倡议。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了。北大和北京的九所高校共三千多名学生齐聚天安门,提出“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还我山东”等口号,并在天安门前金水桥南边高悬的一副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傅斯年像

他们火烧了曾任外交次长曹汝霖的豪宅赵家楼,痛打了驻日公使章宗祥。面对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当政的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竟下令镇压。许多北大学生遭到抓捕,蔡元培校长动用一切关系,进行营救。三天后,被捕学生被释放了,蔡元培与北大师生在红楼外列队欢迎,许多人哭泣不已。5月7日,北洋政府竟提出解散北京大学、撤免校长蔡元培的动议。5月8日,为了保全北大,不让无辜学生受难, 蔡元培决定自行辞职,委托尚在上海的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1919年5月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1919年6月15日,蔡元培发布了《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他在《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在北大师生的极力挽留下,同年9月,蔡元培返回北大再任校长。

“五四运动”群雕

1920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稚晖等为动员法国退还庚子赔款,加强中法文化交流,他们联络中法两国人士于北京发起成立中法大学。蔡元培任校长,李石曾为实际负责人。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同意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1920年5月,邀请著名作家陈衡哲回国任北大文学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8月,聘请鲁迅为北京大学讲师。当年10月,北大教授评议会通过一项学生必须缴纳讲义费的规定,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他们纠集一干人到办公楼前示威,扬言要砸烂主张这项规定的人的'“狗头”。蔡元培一改往日的斯文,重现当年参加“暗杀团”的雄风,怒目圆睁,声色俱厉大叫道:“你们这班懦夫,有种的站出来与我决斗”。

蔡元培与黄仲玉合影

虽然蔡元培的盛怒和威猛,逼退了闹事学生的嚣张,但也坚定了他去职的决心。1920年年底,在蔡元培赴欧考察的途中,他的夫人黄仲玉由于长期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幸去逝。他写下《悼亡妻黄仲玉》,字里行间表达着无限的追思,曾被收入中学课本,成为抒情散文的典范。在欧洲期间,他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Herriot),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Lepine)等商定,在里昂西郊富尔维耶尔山丘上的圣·伊雷内堡成立中法大学。1921年7月8日,里昂中法大学协会成立。9月25日,里昂中法大学首批学生127人入校。此后,每年再从中国招考20多名新生。里昂中法大学是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唯一的一所大学类机构,为一批批有志的热血青年走出国门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旧址

当年,蔡元培分别被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授予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1923年,蔡元培以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蹂躏人权而羞与为伍为由,正式辞去北大校长一职,离京南下。这时,一直敬佩与热爱蔡元培的女学生周峻走进了他的生活。周峻曾在上海爱国女校读书期间,就对蔡元培先生抱有别样的情感。此时,她已33岁尚未结婚,与54岁的蔡元培年龄相差22岁。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第十天,蔡元培与周峻携子女赴欧洲游学。周峻在相夫教子之余攻读西洋美术课程,她把对蔡元培的爱倾注在她的作品——《蔡元培半身像》中。而蔡元培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蔡元培与周峻合影

四、瑜难掩瑕,魂断香江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孙中山提名,蔡元培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初,蔡元培回国。在上海参加苏浙皖三省联合会,策划三省自治运动,配合广东国民军北伐,遭到盘踞在浙江的孙传芳通缉。1927年3月28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召开常务会议。在国民党右派人士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等老友的蛊惑下,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蔡元培就任会议主席,通过了吴稚晖提出的“护党救国”提案,揭开“4.12”大屠杀序幕。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五干余人,一时血雨腥风,席卷全国,知识界为之哗然。虽然蔡元培参与发起清党反共运动,但反对清党过程中的滥杀。蒋介石的滥杀行为,引起蔡元培的强烈不满。他公开发表《追怀不嗜杀人的总理》来委婉劝谏,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怀念。

蒋介石像

5月9日,国民政府决定设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教育机关,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并负责中央研究院的筹备工作。中央研究院筹备处聘请筹备委员30人,设立理化事业、社会科学、地质、观象等四个研究所。1928年4月,蔡元培辞去其他职务,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三省。1931年12月15日,“北平各校示威团”数百人赴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击日军收回东北。蔡元培等奉命前往劝阻对话,被愤怒的学生拖倒在地,一顿痛打。这位六十三岁的原北大校长头部遭到棍击,右膀亦被拉伤。他为学生的鲁莽感到痛心。

晚年的蔡元培

事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予个人从事教育数十年,今日在场青年之粗暴如此,实为我辈从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故对此亦唯有自责耳”。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北平故宫等机构保藏的文物面临在战火中被焚毁和劫掠的危险。经蔡元培倡议,于1933年4月在南京成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暂时接管南迁的国宝。蔡元培出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后因时局影响,中央博物院仅建一座人文馆便仓皇南迁。蔡元培极力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1932年,他与宋庆龄、杨杏佛、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争取人民民主自由权利,公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南京博物馆

1932年10月15日,已被中共开除党籍的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被捕。蔡元培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找到了宋庆龄、杨杏佛等人,联合致电请求“爱惜人才,释放陈独秀”。他多次托人关照并亲自探望陈独秀,为陈独秀送去他需要的书籍。12月8日,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去电蒋介石,请求将其释放。此外,国际知名的学者罗素、杜威等人也向蒋介石做出同样请求。迫于压力,1933年4月14日,南京江宁法院公开开庭审判,已成为名动全国的大律师章士钊主动免费为其出庭辩护,此外,蔡元培还促使于1922年11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的《独秀文存》再版,并亲自为其作序,高度称赞了陈独秀的成就。经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的努力,陈独秀被判了8年(1937年提前释放)。只可惜,两人再难共事。

陈独秀的辩护律师——章士钊像

1933年6月18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在亚尔培路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并以炸弹和恐吓信送蔡元培寓所,他迁居沪西一避之。从此,与蒋介石分道扬镳了。1935年,蔡元培的身体已经显现衰老颓势,病魔开始与他纠缠不休。淞沪抗战失利后,悲愤忧伤的蔡元培乘坐一艘外国游轮离开沦陷的上海,避居香港,与宋庆龄会合。1938年5月20日,应宋庆龄邀请,蔡元培拖着病体出席保卫中国同盟及香港国防医药赈灾会举行的美术展,并发表演说。这是蔡元培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了。1940年3月5日,“北大之父”蔡元培魂断香江,葬于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弥留之际,只留下一句遗言:“科学救国,美育救国”。蔡元培逝世后,国内各主要党派和团体以及要人名流纷纷致电吊唁。在蔡元培举殡之日,全港下半旗致哀。

蔡元培塑像

0 阅读:0

凡旋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