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岚,女,汉族,福建连江人,1976年2月出生,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共管理硕士,讲师。现任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福州,这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城市,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文明的传承。
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平潭壳丘头文化和闽侯昙石山文化,见证了福州地区早期人类的智慧和生活。彼时,人们在这里从事原始农耕,种植水稻,还掌握了纺织、制陶等技术。
公元前202年,福州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时刻,闽越国在此建都,福州成为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这是福州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开端。此后,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推动下逐渐繁荣。晋朝的八姓入闽,为福州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晚唐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更是使福州迎来了发展的高潮。他们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使得福州的文化底蕴日益深厚。
“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 。唐代,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多位地方官员致力于宣扬文教,福州科举渐盛。中晚唐时期,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进一步促进了福州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闽国的都城,城市建设得到极大发展,王审知筑罗城、增筑南北月城,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三山”格局,城内民居渐形成“三坊七巷”布局雏形。此时佛教在福州发展迅速,兴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如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华林寺大殿。
宋代,福州进入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人口大幅增长,城市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教育达到高峰,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福州太守张伯玉推广编户植榕制度,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两宋时期,福州出了众多文状元、武状元和进士,文化昌盛。南宋末年,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
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但也曾遭受严重倭患。明朝统治者在唐代夹城与宋代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明末,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福州成为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
清末,福州进入又一个黄金时期。1844年福州开埠,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
近代以来,福州历经风雨。1933 - 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成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1年4月21日和1944年10月4日,福州曾两次沦陷于日寇之手,但福州人民顽强抵抗。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迎来了新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在“3820”战略工程等引领下,福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培育形成五大千亿集群,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不断壮大,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