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欧抗美,到底难在哪?

旭升财研社 2025-04-21 15:06:47

特朗普妄图以“关税挟诸侯”,很多人认为这是联欧抗美的最佳时机,但我们可能把问题想简单了。

4月10日,在特朗普对等关税发酵几天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我国进行了通话。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今年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而这场通话本身,也透露了很多信号。

其中最关键的一句是,冯德莱恩在电话中强调,我国在应对关税可能造成的贸易转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那些已经受到全球产能过剩影响的行业。

这句话,基本上已经反映了欧盟的立场。

欧盟内部当然也并非铁桶一块,这从最近几个月冯德莱恩的发言就可以窥见一二。

今年1月,冯德莱恩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中还表示,我们必须与中国建设性地接触,在可能的情况下扩大贸易与投资联系。

但到了4月份,在一场演讲中冯德莱恩又改口说:“我们也会密切关注这些关税带来的间接影响,因为我们无法消化全球的产能过剩,也不会接受对我们市场的倾销行为。”

欧盟态度的转变,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应该占了很大一部分。

对我们而言,联欧抗美最困难的一点,就在于欧盟自身对美国的依赖度。

欧盟对美国的能源依赖已经成为欧盟自身的战略软肋。自俄乌冲突之后,欧盟已经大幅减少了俄能源进口,转而依赖美国液化天然气。

2024年,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比已经超过60%,德国柏林大学的研究也显示,欧盟60%的能源进口都依赖美国供应。

这种单一的能源结构,也迫使欧盟不得不在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

另外,欧盟对美出口也存在结构性依赖。

其中德国车企如宝马、奔驰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占到全球收入的20%以上,如果美国对欧盟汽车加征25%关税,将直接导致德国车企年利润减少80亿欧元。

此外,美国也是欧盟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2024年欧盟对美农产品贸易顺差高达420亿欧元,尤其是法国葡萄酒、意大利奶酪等产品,都高度依赖美国消费者。

这种经济利益的高度捆绑,某种程度上已经将欧盟牢牢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之上。

最终,这也让欧盟在反制美国关税时不得不权衡“精准打击”和“自损风险”。

在技术和供应链上,欧盟也非常依赖美国。欧盟70%的高端半导体依赖美国供应链,而航空发动机、精密仪器等核心零部件也需要从美企采购。

这种技术依附性也导致欧盟在制定反制措施时顾虑重重。

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欧盟拥有27个成员国,他们在对外贸易上,很难采取完全的统一立场。

以农业补贴为例,法国就主张强硬反制美国农产品关税,而东欧国家因为依赖美国市场则倾向于妥协。

2025年3月份,欧盟拟对美国加征260亿欧元关税时,匈牙利就投下了反对票,最终导致反制措施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在特朗普之前,欧美一直以来都是坚定的盟友,这也让欧盟在战略和经贸上,都高度依赖美国,因此也很难背离美国。

欧盟在防务领域对北约的依赖,也进一步削弱了贸易谈判筹码。尽管自特朗普后,欧盟提出了战略自主目标,但在能源、防务和技术等领域,仍严重依赖外部力量。

除了60%的能源依赖,欧盟对美还有70%的半导体进口,且防务开支中有75%都用于采购美制武器。

这种结构性的缺陷,也让欧盟很难真正摆脱对美依附。

总体来看,眼下的欧盟更像是处于一种高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欧盟担忧过度依赖我国市场,另一方面欧盟也惧怕美国的报复。

欧盟也试图在美中之间保持战略平衡,既不愿完全倒向美国,又担心和我国走得太近,但这一策略也让欧盟陷入到了一种尴尬的地步之中。

在欧美数百年的漫长盟友关系之中,欧盟形成了长期信赖美国的习惯,但最终也导致欧盟被美国背刺。

如今我们要想拉拢欧盟,难度其实也非常高。

要想彻底把欧盟拉到抗美的阵营上来,客观上不现实,但在有限的合作里,欧盟仍然是一个值得选择的潜在合作伙伴。

在产业链上,欧盟仍然可以和我们互补。我国的新能源和欧盟的绿色技术可以互补,如今中欧在风电、储能领域的合作也已经初见成效。

另外双方还打算共同开发非洲、拉美市场,以减少对美的依赖。

不过这些合作仍然需要克服欧盟内部阻力以及美国的干扰。如果欧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依赖、技术短板和内部分裂,面对美国也仍然难以争取更大的权益。

站在欧盟的角度来看,他们和美国的渊源显然更为悠长,尤其是美国开国又是从欧洲蔓延过去的,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之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让欧盟倒向美国,其实也已经是一种成功。

而联欧抗美,从实际层面来看,并不现实。

哪怕是越南这样的东南亚国家,目前来看都没有向美国表现的十分强硬,而欧盟显然和美国的关系更为深厚。

我们需要做的,仅仅只是让欧盟不完全倒向美国,对我们而言,已经算是赢了。

end.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