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为核心,以赋能为抓手,构建可持续的社区服务生态
作为深耕社区治理十多余年的实践者,我认为社区活动绝非简单的“搞热闹”,而是系统性解决居民需求、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重要载体。以下从战略定位、组织架构、资源整合、成效评估四个维度,结合河北省实践案例,分享我的思考。
一、战略定位:从“政府主导”到“居民主理”核心逻辑:社区活动的本质是服务精准化与治理民主化的结合,需以居民真实需求为出发点,避免“形式大于内容”。
1.需求调研前置化
工具应用: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议事会+入户访谈”建立动态需求台账(如雅清社区“千楼万户”调研),重点关注“一老一小”、残障群体等特殊需求。2.活动设计分层化
基础服务:聚焦便民刚需(如“一刻钟生活圈”建设),通过标准化服务提升居民获得感;进阶赋能:培育居民自治能力(如“五朵金花”社区组织),引导其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策划”。核心逻辑:打破“社区单打独斗”困局,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补充-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生态闭环。
横向联动:搭建“红色联盟”协作平台
运作机制:联合物业、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成立联席会,明确各方权责(如仁德口腔提供义诊资源,家政公司对接居家护理);案例解析:雅清社区“邻里节”由12家单位联合承办,成本分摊降低财政压力,服务范围扩大3倍。纵向贯通:培育“社区合伙人”机制
居民赋权:设立“社区公益创投基金”,支持居民提案落地(如众美紫薇苑亲子活动由家长志愿团队设计执行);企业参与:通过“资源置换”吸引企业赞助(如田牛农业以产品赞助换取社区宣传位),形成互利共赢。核心逻辑:社区资源开发需突破“等靠要”思维,挖掘在地化潜力。
资源类型开发策略典型案例空间资源改造闲置空间为“共享客厅”“健康小屋”石家庄某社区将废弃车棚转型为便民驿站文化资源提炼社区历史、家风故事打造IP活动“好家风宣讲团”用居民故事推动文明共建人力资源建立“时间银行”激励志愿者志愿者累计服务10小时可兑换家政服务四、成效评估:从“量”到“质”的科学度量核心逻辑:避免“拍照留痕式”考核,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估体系。
基础数据:活动覆盖率、居民参与率、资源撬动比;进阶指标:自治组织孵化数量、居民提案转化率。
深度访谈:跟踪参与者的行为改变(如垃圾分类参与率提升至82%)社会价值:评估活动对社区凝聚力、信任度的提升(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居民归属感提高37%)。实践箴言“不做居民生活的‘指挥者’,做需求响应的‘接线员’。”“社区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导演者’。”“资源有限?不妨把问题本身变成解决方案——居民就是最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