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志愿军第五任司令,也是最后一任司令——杨勇,撤志愿军回国后,就被毛主席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兼党委书记。新中国的所有军区中,怕是没有比北京军区更重要、更敏感的了。
59年召开庐山会议时,正在北戴河惬意休假的杨勇,突然收到中办厅要他上山开会的通知。杨勇很少休假,这次休假他把妻儿老小全带上了,准备阖家欢乐一番。
开会通知打断了杨家的欢乐时光,杨勇不太情愿地前往机场,准备飞庐山。因为假期中断,重新登记休假地点时,杨勇填上了海南岛。
结果填完第二天,休假被强制取消,回北京开会。不只他一人,全国干部都不能休假了。为此,他直到十多年后,才踏上海南岛的土地。
杨勇感觉,59年的庐山会议跟65年的上海会议差不多,通知得很突然,会议结果很突然。这两次会议,杨勇的反应都大同小异,能不表态就不表态,非要表态就实话实说,不去随大流,更不胡说八道。
他是跟张爱萍、陈锡联等人一块上的庐山。一上山,他就察觉到会议情况的不对。杨勇同意彭德怀的观点,更加同情彭德怀这位老首长。但是在那种形势下,不表态是不可能的,直接说好话更是不可以的。
杨勇从参加革命、参加军队,就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工作。他从红三军团红五军开始的戎马生涯。
庐山会议上,被逼着做出政治表态的杨勇,也“批判”了彭德怀。杨勇说自己很尊重他,怕他,又不怕他;对他的思想、工作作风有意见。
杨勇的讲话很有代表性,他肯定了其他人对彭德怀的看法——很粗暴,并说他确实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要说他反党,可能是自己水平低,一点看不出来。不少与会干部深以为然,暗地里给杨勇竖起大拇指。
杨勇还说自己认为彭德怀有两大包袱,准确来说是思想包袱,两个自以为:自以为忠心耿耿,自以为功劳大。
其实这不是真的自以为,杨勇说出了大多数干部的心声:彭老总对革命忠心耿耿,对革命功劳很大,这是公认的,并非自以为。而这也能说是为彭德怀的上书做解释。
杨勇跟彭德怀相知相识数十年,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最后到新中国的军队建设,他做不出对彭德怀的一言一行、一点问题就上纲上线的事。
杨勇说话很有气势,直接说“不认为彭德怀反党”,前面还特别加上一句“看上边脸色,我不”。
这样的表态、这样的“批判”,为杨勇66年后的遭遇,埋下了一个伏笔。
从庐山上下来后,察觉到趋势不对的杨勇,立即到下面对部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出的结果,报送中央并公开在庐山后续的扩大会议中。
他试图用迂回的办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一来希望部队建设回到正轨,纠正军中“浮夸风”,二来为彭德怀站台,支持其信中的意见,希望他能不他背负那样的污名。但他这赌上身家性命的一连串举动,只是徒劳,并没有让彭德怀的处境变好。
难以接受,更无法理解彭德怀遭遇的杨勇,选择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以此麻痹自己的精神。
可能是大家都了解杨勇这个人怎样,他没有跟邓华等人一样,被彭德怀牵连得离开军队。也有可能是北京军区司令这项职务保护了他。
世代有忠勇
铮铮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