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一代革命家陈毅元帅离世,举国同悲。而在他去世之后,他的遗孀,时年72岁的张茜女士,即使是在癌症病发时,仍然不忘完成陈毅元帅的一个愿望。
正当她因为病情无力之际,却发现了毛主席曾经写给陈毅的一封信,也正是这封信,让她能够坚持完成陈毅元帅的遗愿。
那么陈毅元帅最后的遗愿究竟是什么,能让张茜女士记挂余生?而毛主席的书信中又说什么呢?
毛主席与陈帅的情谊毛主席与陈帅是共同革命的好战友、好兄弟,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早在1928年的井冈山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战火的纷争也促进了二人革命情谊的成长。不过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另一层令人羡慕的关系。
二人之间的革命之情自不必说,在往后的几十年岁月长河中,他们不仅是战友,更是诗友。1893年出生的毛主席,虽说比陈毅大了8岁,但是他们的兴趣爱好极为相同,可以说是难得一遇的知己好友。
而在开国十大元帅当中,陈毅元帅是最爱吟咏诗词歌赋的军事家。他不仅喜欢读,更喜欢写,这让她他与同样爱好古典文学的毛主席越走越近。
而陈帅对诗词歌赋的爱好,源自于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中,他的父亲陈昌礼严格遵循老一辈的教育,恪守四书五经中的礼仪教化,对陈帅要求极为严苛,动辄便是打骂教训。
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陈帅并没有受到封建家庭的荼毒,反而是极大的开拓了自己对于诗歌辞赋的爱好,不断阅读中国古典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
但是时事艰难,国家危亡,逐渐意识到封建制度极为落后的陈帅不得不站起来反抗压迫,毅然加入共产党,并且进入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完全听从党中央的指挥部署,成为了共产党北京地委中法大学的支部书记。
1926年,陈帅因进行革命运动而被学校开除,他决心回到四川老家。恰逢此时南昌起义爆发,他立刻带领队伍前往井冈山。在那儿,他遇到了一生的挚友——毛主席。
“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这是两人见面后的第一次书信来往。在信中,毛主席着重强调他与陈帅的初次见面是“相见恨晚”,
之后,因为毛主席对于古典文学的深刻剖析与理解,使得陈帅对他佩服至极,他也由此成为毛主席的“铁杆粉丝”。两人经常在革命之余相互写诗唱和,聊以慰藉。
乃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在1966年的春天,毛主席的诗词出版,陈帅就迫不及待地买来阅读,甚至将毛主席的37首诗词工工整整的誊写了一遍。平日里他会将毛主席的诗词拿来反复研究,耐心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习毛主席的诗词。
正是由于对于诗词的爱好,使得陈帅也希望能够出版一部属于自己的诗集。但因为身体原因,1972年1月陈帅不幸病逝。临终前,他特地把妻子叫到跟前千叮万嘱地吩咐了这件事。但张茜并不了解诗词歌赋,对此,陈帅只是虚弱的说了句,按主席指示办。
而陈帅夫人张茜只能含着泪答应了丈夫的请求。根据丈夫的嘱托,她在收拾陈帅的遗物时,找到了毛主席曾经写给陈帅的一封亲笔回信。也正是这一封信成为了张茜的精神支柱,让她坚持完成了剩下的任务。
……………………………………………………………………………
毛主席的亲笔信1972年,陈帅夫人张茜整理他的遗物,发现毛主席亲笔信,含泪称:按主席指示办。那毛主席信中究竟说了什么?
1965年,陈帅访问回国后,就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下了《六国之行》七首诗词,随即寄给了毛主席,请他修改批注。同年7月21日,毛主席回信,对第一首做了修改,并提名《西行》。
在信中,二人对中国古典诗歌与汉语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讨论,并对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这一首诗是两位伟人深厚文学底蕴的呈现,也是他们几十年知己情谊的见证。
之后,陈帅一直将这封回信视作珍宝,时不时地拿出来阅读。在临终前,他还特地嘱咐张茜,希望她按照信中毛主席的指示,帮助自己整理出版诗集。
1972年1月6日,陈帅因病重不幸离世。据知情人回忆说,在收到陈帅去世的消息后,毛主席的精神一直萎靡不振,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怎么说话,情绪十分低落。
四天后,中央为陈帅举行追悼会。原本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参加追悼会的毛主席突然决定要来送好友最后一程。他迈着艰难的步伐,坐上了前往八宝山的汽车。
看着面前安静的沉睡在骨灰盒里的昔日好友,毛主席泪如雨下。他紧紧握住张茜的手,不停地感叹道:“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好人,是个好同志……”追悼会结束后,毛主席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做了一首《沁园春•步咏石韵悼念陈毅同志》以作纪念。
这让张茜心中越发感激主席,也为二人之间“因诗结缘”的深厚情谊所触动。
……………………………………………………………………………
拼死整理,完成遗愿1972年,陈帅的去世,让本就身体不好的张茜,一度陷入沉痛而不能自拔。而见证主席与丈夫之间的深厚情谊的那一封信,则重新燃起了她的希望,成为支持她完成丈夫遗愿的重要支柱。
陈帅之所以把这项任务交由妻子,是因为对她十分信任。张茜自身有一定的文学水平,而且二人的爱情也是与诗词紧密联系,陈帅相信她能够完成自己的遗愿。
1939年,还是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的陈帅在视察工作时,与话剧演员张茜相识。陈帅对这位演员一见钟情,当即就写下一首名为《赞春兰》的小诗。
不久后二人再次相遇,陈帅借着演出需要演出服的名义,偷偷地将这首诗塞进口袋,把衣服交给了张茜。起初张茜并未发现有何异常,在演出结束后,她一摸口袋,才察觉居然有一封写有自己乳名“春兰”的小诗。
她立刻就明了陈帅的心意,经过一来二去的寄信写诗,两人迅速坠入爱河。1940年,陈帅与张茜在水西村举办了婚礼。婚后,张茜越发被陈帅的才气吸引,不断地向他讨教学习。
而张茜在工作之余,还自发学习外文,来到北京太平湖俄文专修学校进修,先后翻译了前苏联小说《沙原》,剧本《平平常常的人》,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即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累,想要整理出陈帅的诗集也并不容易。而且天不如人愿,由于过度悲伤,张茜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甚至到了咳血的地步。
好友叶剑英知晓此事后,立刻安排张茜做了全身检查。不幸的是,医生发现张茜的体内出现了癌细胞,并以极快的速度迅速扩散。虽然叶剑英不忍心将这一情况告诉张茜,但心思细腻的她已经猜到发生了什么。
而且张茜面对这一噩耗,并未表现出震惊或者恐惧。她只知道在有限的余生中,一定要完成陈帅的嘱托,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
于是,拖着病重的身体,张茜在病房中做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台,桌上摆放着各种报纸、杂志以及陈帅生前誊抄的诗歌。因为之前并未系统的整理过,所以资料来源纷繁复杂,很多时候都是日常的随意抄写,没有严格标准。
有些诗歌甚至都没有进行修改,只是随笔写下感想,这让复杂的整理工作变得更加没有头绪。而面对细如丝絮的工作,张茜没有丝毫抱怨,她拿出陈帅的行军记录,一点一点的对照时间整理。
为了明确诗歌的内容,她不顾医生反对,执意走访实地考察,询问当事人,并将相关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作为参考素材。
有时候实在是被病痛折磨的厉害,她就让儿女把资料念给她听,在简单休息了一会儿后,又重新在工作台上继续忙碌。在她的桌上总是摆放着《资治通鉴》、《楚辞集注》等古典书籍,以便随时查阅典故、核对史实。
而在张茜近乎拼命地整理下,1974年3月20日,她也因病重不幸离世。好在《陈毅诗词选集》顺利出版,她没有辜负陈帅的嘱托。而这一本见证陈帅和毛主席友谊的诗集,也一直流传至今。
几十年的峥嵘岁月里,诗词成为了毛主席和陈帅二人之间高于革命情谊的坚定联结,在陈帅去世之后,毛主席不顾身体状况,无论如何也要陪伴着昔日知己走完最后一程。老一辈革命家的友谊着实令人感动不已。
而陈帅与张茜更是因诗生爱。陈帅离开后,张茜不顾生命安危,拖着病躯也要完成丈夫最后的遗愿,一路从战火纷飞中走来的爱情,亦是令人潸然泪下!
诗人元帅的诗耳熟能详,“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摘《梅岭三章》
主席与陈老总的友谊不是因为老总会作诗,而是陈老的坦荡磊落,即拍得桌子又俯得身子。
陈毅元帅永垂不朽!
主席重情义
诗帅陈毅!
点赞
气壮山河
要称陈老总。
陈毅元帅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