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生前最后一句话“我累了”,告慰他,唯有更好的中国!

史海任我行 2024-03-22 20:56:25

1973年1月13日一大早,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北京城笼罩在一片寒冷的白色雾气之中。

此时,西山中央军委疗养地第15号楼,一样安静伫立在清晨时分特有的安静中,除了几个早起的清洁工人,几个酷爱晨跑的大爷,便再也很难看到更多的市民了。

因此,当两名保健医生急匆匆走进15号楼的时候,很少有人看到他们急匆匆的脚步,还有满脸的愁苦之色。他们急欲进入15号楼,找一位中央领导,向他报告一件大事。

这件事大到两个保健医生认为只有他才能帮助他们解决好。他们俩匆匆赶到15号楼来找谁?又所为何事?

他们来找的人正是叶剑英元帅,而他们要向叶剑英报告的是周总理的严重病情。

这一天早晨,还在睡梦之中的叶剑英,被一阵阵急促的敲门声敲醒,等到他仓促穿衣出来时,立刻就被两名保健医生一左一右围住了。

见到叶剑英元帅,两人如同见到大救星一般,一声“叶元帅”喊出口后,竟然哽咽地一句话说不出来,泪水夺眶而出。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见到叶元帅的那一刻,他们心中有多少担忧、多少委屈,多少不安,一下子找到了倾诉的对象,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人,找到了可以救周总理一命的人。

此时,就是铁石人也要泪流,更何况,还是两名周总理的保健医生,他们的重要责任就是守护周总理的身体健康。

可是,此时,他们觉得以一己之力,已经无法保证周总理的健康了。这时候,心急如焚的他们,才想到了救星一样的叶剑英元帅。

眼见两人见到了自己,却一句话说不出,只是在那里双泪长流,凭直觉,叶剑英就知道,一定是周总理的身体出问题了。

他也灼急紧张起来,一颗心怦怦乱跳,用急促的语气一叠声问道:“不要哭,不要哭!出什么事了?快说说,快说出来!”

在叶剑英的催促下,两个人好不容易才收住眼泪,这才将周总理的严重病情向叶剑英和盘托出。

原来,在1月13日凌晨时分,忙完了一天工作的周总理上床休息后,清早起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自己尿血了。

当工作人员看到那一片鲜红的液体的时候,大家又急又慌,立即找来保健医生商量对策,两名保健医生认为应该立即将周总理的病情上报中央,可是,他们该求助谁呢?这时候,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叶剑英元帅。

早在1972年,周总理就被确诊了膀胱癌,此时,周总理已经74岁了,可是周总理的病情却被人刻意隐瞒和封锁,不让毛主席知道详情,同时刻意制造障碍,延缓对周总理癌症的治疗。

与此同时,繁重的工作任务,折磨得周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患病的身体还要承受各种非人的折磨,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却无法可想,束手无策。

这一次,面对周总理病情恶化,出现尿血的严重情况,大家觉得无论如何不能再拖下去了,无论如何,都必须让毛主席知道周总理的严重病情,这时,大家才想到1924年就在黄埔军校与周总理结识,两人友谊持续长达半个世纪的叶剑英元帅。

事实证明,大家找对了人,后来,在周总理最后的日子里,叶剑英照料了病中的周总理的一切,让邓颖超感激在心,更让后人对周总理和叶剑英跨越半个世纪的战斗的友谊无比感佩。

革命友谊

1924年1月,叶剑英应廖仲恺的邀请,来到黄埔军校参加军校筹备工作,5月,出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

同年7月,周总理从法国归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后出任政治部主任,二人就此在黄埔军校相遇相识相交。1927年7月,经周总理同意,中央批准,叶剑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可以说,周总理是叶剑英元帅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

1934年7月,红军抢渡湘江之时,叶剑英率领的部队在湘江附近一片开阔地带遭遇敌机空袭,叶剑英的臀部和大腿处均被炸伤,周总理亲自联系总卫生部部长贺诚赶来救治,直到眼看着叶剑英躺到担架上,才放心离开。

在红军长征途中,为了确保毛主席、周总理的安全,叶剑英将张国焘的密电内容透露给周总理,使红一、三军团迅速转移,脱离险境,顺利北上,让周总理感动不已:“叶公大事不糊涂,总是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

1938年11月12日,蒋介石决定火烧长沙城,当晚,周总理和叶剑英宿于长沙八路军办事处。

那夜,当熊熊大火燃烧至办事处驻房时,危急中的叶剑英不顾个人安危,执意爬上二楼,将周总理连拉带拽救出了火海,叶剑英才惊魂甫定地长吁了一口气。

可以说,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周总理和叶剑英彼此都把对方的生命安危看得比天大,比地重,一丝一毫也大意不得。

如今,当得知周总理已病重至此,面对泪眼汪汪的两名保健医生,叶剑英当场便向两位保健医生保证道:“别着急,你们别着急,我一定想办法报告毛主席,向主席说明情况。”

从叶剑英这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两名保健医生这才擦干眼泪,再次向叶剑英强调道:“叶帅,您一定要向主席说明一点,膀胱癌不同于其它癌,不是不治之症,治疗得早是可以根治的,是有救的······”

“叶帅,您一定要这么说啊!”

面对两名保健医生的一再嘱咐,叶剑英一再向他们保证道:“你们放心,毛主席会帮助总理度过难关的,会同意给总理尽快做进一步检查的。”

一管血尿

送走了两名保健医生,叶剑英在这个早起的清晨,也没有了胃口,他简单洗漱之后,便呆呆坐在沙发上,思考着该如何尽快稳妥地向毛主席报告周总理危急的病情。

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公然向毛主席报告此事,因为那样做,他一定会遭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刻意阻拦。他必须等待一个合适且秘密的时机,向毛主席报告此事。

幸运的是,不久后,叶剑英就找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机。

那日,叶剑英陪同毛主席接见外宾,又一次见到了病中的毛主席。同外宾告别后,叶剑英立即趁着这个时间点,迅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装有周总理血尿的试管,给毛主席看,同时将周总理的病情向毛主席做了简短汇报。

听罢叶剑英的汇报,看着那一管红色的液体,毛主席只觉心头一阵刺痛,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周总理竟然病到了这地步。

缓步回到书桌前,毛主席微微颤抖着双手,当即批示道,立即为周恩来安排治疗。随后不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牵头成立了一个医疗小组,专门负责周总理的医疗工作。

此时,叶剑英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然而,放不下手中工作的周总理怎么也不愿意配合住院治疗,只同意以输血治疗为主。

后来,在叶剑英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在毛主席的执意要求下,1973年3月,周总理才同意去玉泉山休养两个星期。

周总理接受治疗期间,政治局会议的召开,政治局会议报告等各项工作,都由叶剑英负责。

此时的叶剑英已经年逾古稀,可是,一想到可以为周总理分担辛劳,再苦再累他也愿意,更何况,自从周总理接受手术治疗后,身子逐渐好转,叶剑英比谁都高兴。

他也走了

时间很快来到了1974年。四届人大会议进入筹备阶段,周总理拒绝了医疗小组的建议,立即投身到紧张忙碌的四届人大筹备工作中。

据统计,1974年1月至5月间,周总理有9天每天工作12至14时,74天每天工作14时至18时,38天每天工作19时至23时,更有5天竟每天工作24小时。这样繁重的工作任务,给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周总理的身体又一次重创。

5月的一天,医生在给周总理做定期身体检查时发现,周总理体内肿瘤的位置发生了变动,且明显变大了,情况严重,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切除。

就这样,周总理住进了解放军305医院,所有和手术有关的事项,都由叶剑英一手安排,甚至连医疗专家、护士们的工作补贴、伙食标准,叶剑英都亲自规定,一一过目,他对医护人员们真诚地说道:“拜托大家了!让专家们吃好,也是照顾好总理,拜托,拜托!”

6月1日晚,手术开始。叶剑英早早就守候在手术室门口,一次次盯着手术室的指示灯,满脸忧虑。

等待是漫长的,等待是煎熬的,这一等,叶剑英就等了五六个小时,直到夜里两点多钟,历经5个多小时的手术才终于结束。

医生随后走出手术室,告诉叶剑英等人,手术很成功,叶剑英忧虑的脸色才终于舒展开来。

此次手术后,周总理的病体有所恢复,他在给毛主席的信中写道:“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61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

1974年年底,叶剑英重新开始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事务,第二年初,又任国防部长,工作上的事情越来越多了,然而,周总理的病叶剑英却始终放在心上。

叶剑英爱钓鱼,每当难得闲下来的时候,叶剑英总爱在距离周总理病房不远处的地方钓鱼,不时抬头望向医院的方向,口中喃喃自语道:“恩来同志生病,今天一定要钓一条大的给他补一补。”

虽然不懂医学,叶剑英仍然花费大量心血,到处打听搜集民间治疗膀胱癌的偏方秘方,然后交给解放军总医院验证可行性。

1975年8月,周总理在又一次接受电灼手术后,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叶剑英高兴极了,特意给周总理写信道:“此次电灼,又取得一场大家庆祝的胜利,甚为欣慰!惟对多发的顽疾,必须乘胜进剿,加以歼灭,否则任其循环往复,对体质消耗太大。”

然而,这一切都是暂时的,1975年年底,医生们十分痛心地告诉叶剑英:“总理病情恶化,再也无法抢救了!”

一闻此言,叶剑英心如刀绞,他立即找来医疗小组的吴阶平、卞志强、张佐良等专家,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延长周总理的生命:“总理太重要了,多活一天,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都有重大意义,哪怕一分一秒都有重要意义啊!”

自此之后,除非忙得实在抽不开身,叶剑英坚持每天去医院看望周总理,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在医院待的时间不得不缩短,从最初的两三个小时,到两小时之内,再到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周总理的生命也如蜡烛一般,燃尽了最后的光芒。

紧紧握着周总理枯瘦的双手,眼看着周总理一天天消瘦下去,叶剑英强忍住内心的悲痛,安慰道:“总理,你不要想太多,你会恢复健康的。”

可是,已经病入膏肓的周总理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病体,他平静地对叶剑英说道:“我的情况我自己知道。再说了,生老病死本来就是自然规律嘛。”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周总理惦记着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一再嘱咐叶剑英,对于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要提上日程,叶剑英含泪答应道:“总理,您放心吧,我一定会搞好战略导弹部队建设的。”

1976年1月7日晚,周总理病情恶化越来越严重,数度昏迷,在医护人员的抢救下,艰难醒来的周总理用极低的声音慢慢嘱咐医护人员道:“我的病就这样了,我知道。你们还是应该回到更需要你们的地方,去救治别的病人啊······”

闻此心酸之语,在场所有医护人员,无不为之泪下。“我累了!”是病榻上的周总理对纪东等身边工作人员说的最后一句话。1月8日上午九时五十七分,周总理与世长辞。

叶剑英悲痛至极,大哭道:“总理啊,你怎么就不听我劝,叫你注意休息,还是不停工作,你让我好难过!”

上午十时许,周总理去世的噩耗传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一言不发地久久凝望着高高的天花板,喃喃自语道:“走了。他也走了······”,不觉老泪纵横。

谈及周总理最后的日子,邓颖超无限感慨:“恩来最后的日子,叶剑英照料了一切。”

周总理去世后,叶剑英强忍住内心的极大悲痛,找到毛主席,完成了周总理最后的遗愿。追悼会后,叶剑英陪着邓颖超等人坐上飞机,将周总理的骨灰在北京上空、密云水库、海河、黄河等地一一洒下。

“他说,把他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既可以做土地的肥料,又能在水里喂鱼,这是他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

谈及周总理的遗愿,邓颖超哽咽了,她再也说不下去了。

结语

周总理去世后,叶剑英长达数月走不出悲伤的阴霾,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的那方凉椅上,一坐就是小半天,一句话不说。

然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叶剑英知道,就是再痛苦,他也绝不能倒下。

1976年10月,在周总理、毛主席相继离世后,他力挽狂澜,挽救党和国家于危难之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到全新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他们是跨越五十年生死相依的革命战友,他最后的嘱托,他始终记得。

2 阅读:246
评论列表

史海任我行

简介: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