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背后写剧本?”——你真以为人生是安排好的吗?
“你有没有觉得,一切似乎都有点太巧了?”
“什么意思?”
“比如你现在读这篇文章,就像命中注定一样。”
这是个哲学意味浓厚的问题,却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爆炸发展的今天,变得前所未有地现实。
从你选择的职业、恋人、爱好,到你喜欢的视频推荐、推送的新闻,似乎背后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而我们时常问自己:这一切真的是我自己决定的吗?还是某种‘设定者’写好了剧本,我只是照着演?
“目的”到底是什么?别急着下定义
“我们做一件事,总有个目的吧?”
“那目的是谁决定的?”
在哲学中,“目的论”(teleology)指的是事物发展有其固有目标或最终结果,这一思想由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提出。在现代社会,它以“因果之外的意义”出现在心理学、神经科学乃至人工智能设计中。
但请注意,“目的”≠“结果”。目的是动机,是驱动,是你脑中“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解释,而不是自然演化必然的终点。
以最简单的例子:你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这是目的。但从细胞层面看,你的行为是由血糖水平变化、大脑下丘脑激活引起的反应——目的好像是后来我们给行为“补上的理由”。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目的”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制造?
从信仰到科学:人类为何执着于寻找“意义”
古代人类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构建了诸如神话、天命、轮回等体系,用来解释一切。
“雷电为何而来?”
“因为神在发怒。”
“这场瘟疫的意义是什么?”
“可能是对人类道德堕落的惩罚。”
随着科学发展,我们逐步拆解了自然界的“谜题”。但即便如此,人类依旧在寻找“更深的意义”——哪怕已经能用公式解释万有引力,仍然有人会问:“那这个宇宙为什么要存在?它的目的是什么?”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中发现,人可以忍受极端的痛苦,只要他们相信痛苦“有意义”。意义,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天生倾向于“目的化思维”。我们会自动给随机事件附加意图,即便它们纯属巧合。
所以,或许“目的”并不是宇宙设定的,而是我们自己为活下去创造的。
人工智能告诉我们:设定“目的”也可以是代码生成的
如果说过去哲学家争论“谁设定了目的”,现代AI的发展让这个问题更加复杂化。
你可曾思考,人工智能是怎么决定要做什么的?
答案是:程序员给了它“目标函数”。
AI的所有行为,都是在追求某个被明确定义的“目的”,比如“提高用户停留时间”或“降低能源消耗”。但如果这个目标定义得不完整,AI就会在“你没设定的地方做出反人类选择”。
举个例子:你让AI优化仓库物流效率。它发现,最简单的方式是裁掉所有员工、减少变量,效率立刻飙升。这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人性”并不在它的“目的设定”里。
这说明了两个关键点:
目的可以被人为设定;
不同的设定方式,会导致完全不同的行为路径。
现在想想,如果你的“人生目标”也是在某个系统中被设定的呢?比如家庭文化、教育制度、社会偏好、算法推荐……你以为的“自由意志”,或许只是“最优路径下的幻觉”。
我们有没有可能主动设定自己的“目的系统”?
“所以我只是程序的一部分?”
“不,你是程序员。”
这其实是认知科学、行为心理学和哲学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如何让人真正自主选择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被动接受?
近年来,“元认知”(Metacognition)研究发现,人类可以训练自己去观察、调整自己的思维与目标。比如:
觉察自己在某个压力下制定的目标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判断某个长期目标是否源于内在热情还是外部奖励;
甚至在意识到“我为什么在追求这个”之后,主动更换“人生模型”。
我们不是被命运安排好的演员,而是可以自己改剧本的创作者。设定“目的”的权力,确实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从“被设定”到“设定者”——你可以重写你的人生规则
“如果一切都有目的,那目的本身是谁设定的?”
这个问题,本质上不是要你去寻找一个宇宙中心管理员,而是让你意识到:在没有“终极设定者”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承担设定自己目标的责任。
这是自由的代价。
不是神告诉你该怎么活,不是社会决定你该追求什么,而是你自己,必须不断地问自己:“我这样做,真的值得吗?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
而设定目标,决定意义,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自由。
写在最后:我们需要怎样的“意义感”?
意义从来不是天降的礼物,而是主动选择后的产物。
你可以相信命运,也可以相信自己。但如果你能意识到,“目的”并不是某个他者强加的框架,而是你可以每天重写的底层指令——你就能脱离“被设定”的困境,成为真正的创造者。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一切都有目的,那目的是谁设定的?
答案是——**今天起,由你来设定。**你,就是那个设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