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张良与陈平是汉高祖刘邦麾下的两大谋士,一个运筹帷幄、一个机敏善谋。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位开国功臣之间却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暗斗往事。张良出身名门望族,陈平白手起家,两人性格迥异、为人处世大相径庭。在开国之初,他们为了各自的理想和利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暗中较量。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其中一人却流露出深深的懊悔之情。这场延续一生的较量,最终揭示了怎样的人生真谛?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纷纷崛起。就在这动荡年代里,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却因为同一个选择而被历史记住。
张良生于韩国显贵之家,他的祖父曾五次担任韩国的相国,父亲也曾执掌朝政。在韩国灭亡前,张家世代忠心耿耿,为韩国效力达四代之久。这样显赫的家世,让年少的张良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传闻张良自幼便跟随名师学习《诗》《书》,精通韩非、老庄之道。有一次,张良在下邳圯桥上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故意将自己的鞋子丢下桥去,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替我取鞋。"张良不敢违逆,恭敬地下桥取鞋。老者又命他为自己穿上,张良依言照做。
这位老者正是传说中的黄石公,他见张良品性纯良,便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日夜研读,终成大器。这一桥边奇遇,为他日后成为汉朝第一谋士奠定了根基。
而陈平的出身却是另一番景象。他生于阿沛乡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贫寒到连一顿饱饭都难以保证。但天资聪颖的陈平并未被贫穷所困,他靠着过人的智慧,在乡里小有名气。
有一次,陈平替本乡征收赋税,他独创性地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将富人多征、穷人少收的原则暗中执行,既完成了任务,又保护了贫困百姓。这件事让他在当地声名鹊起。
这样的聪明才智,很快引起了同乡大户孔嵩的注意。孔嵩不仅资助陈平读书,还将女儿许配给他。但好景不长,陈平的妻子因不满他的贫穷而离去。这一打击非但没有击垮陈平,反而激发了他追求功名利禄的决心。
当项羽、刘邦挥师北上时,陈平看准时机,先后投靠了魏王咎、项羽,但都未受重用。直到遇见刘邦,他才找到了真正的知己。
两个出身悬殊的人,就这样因缘际会地来到了刘邦麾下。张良带着家国仇恨和满腹韬略,陈平则怀揣着飞黄腾达的雄心。一个是为了复仇图存而来,一个是为了实现抱负而至。
当年的沛县城中,张良初见陈平时,想必也未曾料到,这个衣着朴素的寒门子弟,日后会成为与自己针锋相对的对手。而陈平望着这位名门之后,眼中又何尝没有一丝渴望与羡慕?
二、初入朝堂的第一场交锋刘邦帐下的谋士并不只有张良、陈平二人,但这两位的较量却最为引人注目。公元前206年春,当陈平初到沛县时,张良已是刘邦的心腹谋士。
陈平的到来在军中引起不小的波澜。周勃、灌婴等将领对这位"三姓家奴"颇有微词,认为此人反复无常、不可信任。然而,陈平却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让刘邦刮目相看。
当时刘邦正为攻打咸阳的战术发愁,张良建议从雍城方向进军。正在此时,陈平挺身而出,指出雍城兵力空虚是项羽的疑兵之计,主张改道武关。这一建议与张良的意见截然相反。
刘邦当场采纳了陈平的建议。这让原本就对陈平心存芥蒂的张良更加警惕。果然在荥阳之战中,两人的较量愈发明显。
荥阳之战是楚汉相争中的关键战役。当时项羽大军压境,形势危急。张良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准备暗中转移。可陈平却出人意料地献上了一个更为冒险的方案。
"不如让纪信假扮汉王,率两千女子在东门佯装投降。"陈平的这个提议让在场众人哗然。张良当即表示反对,认为此计太过冒险,且有违仁义。但刘邦却被这个大胆的计策所打动。
结果证明,陈平的计策确实奏效。当项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东门时,刘邦已经带着主力悄然撤离。这一战役不仅奠定了陈平在军中的地位,更让他与张良的较量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朝堂之上,两人的交锋更是暗流涌动。有一次,刘邦询问张良对陈平的看法。张良只说了一句"此人足智多谋,然好利"。这句表面中肯的评价,实则暗藏锋芒。
陈平得知此事后,也不甘示弱。他在众人面前谈起张良时说:"张子房乃韩国遗老,心系苍生。然天下已定,何必仍执着于往昔?"这番话虽说得客气,却也指出了张良的"执念"。
就连刘邦分派军务时,两人的较量也未曾停止。每当张良建议用某位将领,陈平必定会推荐另一人选。若是陈平先开口举荐,张良也总会提出不同意见。
这场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汉五年的彭城之战。当时,项羽率军来攻,张良主张固守,认为应当等待时机。但陈平却认为应该主动出击,打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最终,刘邦选择了主动出击,结果大败而归。这场失败让张良的建议得到了印证,也让陈平在朝中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这并未动摇陈平的根基,反而让他更加谨慎行事,为日后的进一步较量做好了准备。
彭城一战后,张良与陈平的较量并未因此停歇,反而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愈演愈烈。这一切要从那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说起。
鸿门宴前,张良与项伯秘密会面,得知项羽有意加害刘邦。当时陈平也在场,却对张良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他在刘邦面前指出:"项伯此言不可尽信,或有诈也。"这番话让原本就剑拔弩张的局势更添了几分火药味。
宴会期间,张良力劝项羽放过刘邦,而陈平却暗中调度士兵,准备随时接应。两人各施其策,却都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事后有人问起此事,陈平只说了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话虽是解释自己的行为,却也暗指张良处事过于拘谨。
平定三秦时期,两人的博弈更趋激烈。张良主张以怀柔为主,认为三秦之地原本就是秦国根基所在,不宜大动干戈。而陈平则力主强攻,认为当断则断,以免夜长梦多。
一次军事会议上,陈平公开质疑道:"三秦诸将皆为秦之旧臣,若不趁早剪除,恐生后患。"这番话正好戳中了张良的软肋——他本是韩国遗臣,对秦国自然也有芥蒂。
在彭城之战中,两人的分歧达到了顶峰。这场战役中,陈平建议正面强攻,而张良则力主迂回包抄。最终的战败不仅让刘邦元气大伤,也让两位谋士的矛盾更加公开化。
战后重整旗鼓时,韩信的去留问题成了新的导火索。张良极力推荐韩信,称其"国士无双"。但陈平却提醒刘邦:"韩信功高震主,不可不防。"
这一警告最终应验。韩信果然生出异心,被诛杀于长乐宫。此事后,张良对陈平的提防更深,而陈平也借机在朝中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两人的较量甚至延伸到了人事安排上。每当张良推荐一个人才,陈平必定会找出此人的缺点;而只要是陈平举荐的官员,张良也总会提出不同意见。
就连对待功臣的态度,两人也是南辕北辙。当刘邦问及如何处置功臣时,张良主张厚待,而陈平却说:"明主不养大臣。"这一建议后来成为刘邦铲除异己的理论依据。
事实证明,两人的较量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治国理念的博弈。张良坚持以德服人,陈平则主张以术治国。这种分歧一直持续到刘邦统一天下,并在日后的朝廷政治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四、功成名就后的不同选择汉朝建立后,张良与陈平的人生轨迹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他们的选择,恰如其人——一个选择归隐,一个选择留守朝堂。
公元前195年的一天,张良突然向刘邦递上了一份辞呈。当时朝中大臣都感到不解,毕竟张良正当壮年,又是开国功臣,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但张良只说了一句话:"天下已定,该当全身远去。"
这一决定来得突然,却也在情理之中。早在韩信被诛的时候,张良就看出了朝局的变化。当日,他曾对门客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功高震主者削,势位过盛者衰。"
在张良请辞的朝会上,陈平公开表示反对,他说:"国家初定,百废待举,张将军何故急于归隐?"这番话看似为公,实则暗含机锋。当时在场的大臣们都知道,一旦张良离去,朝中就再无人能与陈平分庭抗礼。
面对众臣的挽留,张良只是淡然一笑,说道:"昔日韩国之亡,让我明白富贵如浮云。今天下已安,让我追随赤松子去也。"说罢,拂袖而去。
张良离开后,确如众臣所料,陈平的地位迅速攀升。他不仅被封为丞相,还掌管着朝中大小事务。然而,陈平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积极参与朝廷内部的争斗,甚至在吕后专权时期,还成为了她的重要支持者。
有一次,陈平与几位老臣议事,谈起张良的归隐。陈平说道:"张子房离去,是不愿与我等同流合污。然天下大事,岂能尽如人意?"这番话既是解释,也是为自己的选择辩护。
而此时的张良,已经在终南山过起了清修的生活。他每日研读黄石公所授的《太公兵法》,偶尔也会收些门客。一日,有位故人来访,问他是否后悔离开朝堂。张良答道:"一人一世,各有其命。我虽不在朝堂,却能保全性命,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
临别之际,这位故人转告了陈平在朝中的种种作为。张良听后,只说了一句:"各有所求,不必评说。"这或许是他对这场持续数十年较量的最后总结。
两个人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张良隐居的山中。那一年,陈平奉命出使,特意绕道来访。两位老对手相对而坐,却再也不谈朝堂之事。张良为陈平斟茶,陈平为张良剪烛,恍如当年初见时的情景。
五、历史给出的答案岁月如流,张良与陈平的后人各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张良归隐后,其子孙秉承家训,始终保持低调。张良之子张辟强虽袭爵为留侯,却很少参与朝政,专心致志于传承父亲遗留下的典籍与智慧。
在汉文帝时期,张家子弟更是以饱学闻名。据传,当时不少王公贵族都将子女送到张家学习。张良的孙子张仓,更是精通《太公兵法》,曾受命编纂军事典籍,为汉朝军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家的声誉代代相传,直至汉武帝时期仍然显赫。张良的曾孙张周德被称为"通今博古之士",不仅继承了祖上的爵位,还成为了著名的经学大家。在他的影响下,张氏一门人才辈出,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然而陈平的后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陈平在世时,曾倾其所有为子孙铺路,但这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陈平之子陈恒虽也袭爵为户侯,却因恃宠而骄,多次触犯朝廷法度。
到了陈平的孙子陈宣时,家族已显露出衰落之势。陈宣不学无术,只知依仗祖荫过活。有一次,他在朝中狂妄自大,声称"我祖父在时,连吕后都要让三分",结果招来满朝文武的唾弃。
最让人唏嘘的是陈平的曾孙陈何。此人不仅不思进取,还为非作歹。据史书记载,他曾强抢民女,被人告到汉武帝面前。汉武帝震怒,将其处以极刑,自此陈家彻底没落。
在陈平临终前,他终于道出了一个秘密。那一日,他召来长子陈恒,说道:"我一生用机巧取胜,却忘了教导你们正道。张子房当年的选择,或许真的高明。"这番话被后人记录下来,成为了千古警示。
公元前178年,已经隐居多年的张良在终南山寂然长逝。临终前,他将平生所学《太公兵法》及诸多典籍交给子孙,并留下遗言:"持身以正,处世以德。"这八个字,成为了张氏子孙的立身之本。
而陈平在临终前的那段话,被后人广为传颂:"我平生用智,多走偏门,今观我子孙不肖,或为此之故。张子房远走高飞,子孙反盛,此中之理,今日方知。"
一代名相的感悟,道出了两个谋臣一生较量的结局。张良选择功成身退,全身而退;陈平虽位极人臣,却难免兴衰荣辱。两条路,两种选择,历史自有公论。
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在记载这段往事时写道:"张陈二公,一去一留,皆为千古之鉴。留者示人以智,去者示人以德,后世当自择之。"
张良和陈平之争,为处事格局之争。显然张良更高一筹。好比范蠡之于文种,知进退,懂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