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电影《一刀倾城》害死了罗维,但它是洪金宝导演最佳影片

雅旋聊影剧综 2024-05-19 10:56:47

写完了香港传奇导演罗维,江湖人称“捡漏王”“跟风王”,一生颇多争议,从早期与张彻齐名的“百万大导”,到最后落得一个破产,狼狈离世。

有朋友留言想让聊一聊让罗维破产的《一刀倾城》,并想了解一些左派电影的社会背景。

这可是一个大话题,要详聊能写出一本书来。本文就简而化之,只描摹一下一个大概,便于大家理解。

首先,接着前面的话题,聊下罗维。

1990年代初,罗维捡漏李连杰,结果没有利用好,反被自己儿子罗大卫打劫,诱拐李连杰改换门庭签入了嘉禾。罗维不好跟自己儿子闹掰,但是心里还是不服气。

还记得前文说过,在捡漏了李小龙,两人闹掰不再合作之后,李小龙单飞拍了《猛龙过江》,罗维就憋着一口气拍了《冷面虎》,要与李小龙一决高低。当然,他败了。

后来,他又捡漏了成龙,最终又闹掰,成龙选择出走。眼看成龙大火,罗维就选择继续消费成龙,先是将之前因瞧不上眼而雪藏的成龙作品《一招半式闯江湖》拎出来上映,结果还大赚了一笔。

这还没完,他还废物再利用,将片库里成龙拍摄旧片时剪掉的素材,精心剪辑,硬是拼凑出了一部《龙腾虎跃》,再赚了一把。但不同的片子硬往一起剪,肯定存在纰漏,例如偷鸡摸泥鳅的片段来自《拳精》,结尾的大战则来自《笑拳怪招》。两位主演甚至没有和真正的成龙有过对手戏,全是罗维的剪辑之功,全是骚操作。

当他捡漏李连杰,却再一次眼睁睁看着李连杰跑掉后,因出演《黄飞鸿》而大火了起来。罗维又一次展开了骚操作。

罗维除了擅长“捡漏”,还擅长“跟风”。

力捧成龙,跟风《精武门》,为成龙打造了《新精武门》,惨败而归。为了力捧李连杰,跟风时装动作剧,为李连杰打造了《龙在天涯》,再一次惨败而归。

到了1990年代,罗维眼见晚清动作潮大盛,由《黄飞鸿》带起的热潮经久不息,“广东十虎”里的洪熙官、方世玉、陆阿采、黄麒英、苏灿(苏乞儿)等人的故事都被拍火过。“海派”里的霍元甲、陈真、马荣贞、上海滩故事也大火。北派的“晚清十大高手”里的大刀王五、燕子李三、孙禄堂等人也被拍成电影,红火一时。

罗维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投下巨资,砸下1800万巨款,赴内地取景,取材大刀王五和谭嗣同的故事,打造大制作《一刀倾城》。

拍摄《一刀倾城》,罗维摆出了“神仙级”的主创阵容——

导演是如日中天的洪金宝,编剧则选择两部《黄飞鸿》电影编剧张炭来打造剧本;

演员上,由“香港四小龙”之一狄龙担当主演,“常山赵子龙”杨凡、甄子丹的师父、“武坛王子”赵长军强力助阵;此外还有“香港第一古典美女”关之琳、“杨紫琼的接班人”杨丽菁的加盟,还有刘洵、邹兆龙、黄锦江一众实力配角;

这一切,都让制片人和监制罗维信心百倍。

《一刀倾城》在香港上映的日期是1993年7月15日,妥妥的暑假档,黄金档期。

但是,万万没想到,《一刀倾城》在上映后,罗维却遭遇了事业上的滑铁卢:影片票房惨淡,仅仅上映9天就被下架,只拿到了180多万的票房,把罗维的棺材本赔了个底儿掉。

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对罗维的打击都很大。从这之后,罗维过上了惨淡的生活,三年后,因心脏衰竭离世,终年78岁。

怎么说呢,影片选择在1993年上映,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因为这一年,是公认的世界电影大年,甚至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一年,全球电影都在这一年爆发了,佳作层出不穷。

香港作为东方影都,这一年电影上映了234部,达到史上最高。具体到武侠/动作片,也达到了33部。这一年,王晶一个人就执导了9部电影(《逃学威龙3之龙过鸡年》《城市猎人》《笑侠楚留香》《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武侠七公主》《超级学校霸王》《追男仔》《至尊三十六计之偷天换日》《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此外,还担任搞笑鬼片《新人皮灯笼》、喜剧片《千面天王》等电影的制片人或监制,担任《神经刀和飞天猫》等片的编剧,一个人创作了12部影片,这是啥精神?

还是1993年,香港电影光黄飞鸿题材,就上映了8个版本,包括正统的《黄飞鸿4:王者雄风》,被王晶拐骗外出的李连杰主演的《 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 》,谭咏麟主演的恶搞喜剧片《黄飞鸿笑传》的续集《 黄飞鸿对黄飞鸿》,压根没有黄飞鸿只有鬼脚七的外传作品《 黄飞鸿之鬼脚七》,差点成为宗师的张鑫炎执导了另外一版黄飞鸿《 少林豪侠传》(又名《黄飞鸿之男儿当报国》),袁和平联合甄子丹合作了两部《英雄豪杰之苏乞儿》(又名《黄飞鸿与苏乞儿》)以及《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

这一年那么多电影,看得人眼花缭乱。《一刀倾城》夹杂其中,的确是不够起眼,各项指标都不够出众。片中最大牌的演员狄龙,此时距离《英雄本色》已过去整整6年,狄龙所积攒的热度早已消散殆尽。何况,《英雄本色》时的狄龙就已经是过气状态,难得地翻身了一下,热乎劲并不足以支撑到1993年。

尽管关之琳和洪金宝仅有出演,但都是客串,在戏份不多的背景下,两人也同样无法拉动票房。邹兆龙那时候还叫倪星,远没有名气,杨丽菁同样属于新人身份,也同样无法带动电影。

至于饰演大刀王五的杨帆,那时候《三国演义》还没有开播,他饰演的赵云火起来还是一年后的事,此时也是毫无名气。

饰演袁世凯的赵长军,尽管实力强劲,但无奈长了一张反派脸,对于票房也没有加成作用。

就这样,一个毫无吸引力的卡司,加上一个对当时来说并不新鲜的清末动作武侠故事,票房扑街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远走,《一刀倾城》的口碑逐渐发生偏转,打分一点点上涨,豆瓣分数已经到了8.2分,这已经是优质佳作的分数了。在洪金宝执导的诸多作品里,这已是打分最高的作品了,而且是唯一超过8.0分的作品,排名第二的打分7.9分的《快餐车》与《奇谋妙计五福星》,打分7.7分的《鬼打鬼》《败家子》。

所以,完全可以说:《一刀倾城》是洪金宝作为导演执导的最好的作品。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逆转?

是剧情吗?是打斗动作吗?

当然不是。

剧情上,讲的清末谭嗣同、袁世凯、大刀王五三个人义结金兰,共同闯荡北京城。但是,在人生岔路口,在国家命运的抉择时分,分别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谭嗣同选择吾以吾血荐轩辕,决心以死明志,以期唤醒沉睡的中华儿女;袁世凯则选择背叛革命,沦为剿杀共和的魁首;大刀王五则选择做自己,以自身武学投身革命,为革命而献身。

《一刀倾城》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但是它很有一些扯,毕竟历史袁世凯与大刀王五之间毫无交集,谭嗣同与袁世凯之间的交集也不多。三个人压根就没有见过面,怎么能够结拜金兰,成为了义兄弟?

而且,故事涉及谭嗣同、袁世凯,以及戊戌变法,题材宏大,影片影片波澜壮阔,但是《一刀倾城》却拍成了黑帮片的感觉。谭嗣同、袁世凯与大刀王五,在各自没有名气之间结识,然后共同闯荡京城,最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失去兄弟情,还成为了生死对手,这种设定,分明就是港片里常见的黑帮片的路数。几个小青年,初出茅庐,闯荡江湖,最后兵戎相见,相互厮杀,这种套路在香港片里实在是太俗套了。

没错,《一刀倾城》很套路,它原本就不是纯原创,而是罗维的跟风之作,改编自1973年张彻执导、陈观泰主演的《大刀王五》,甚至结局也完全沿用了原版。改编版里只是加入了袁世凯,让矛盾更加复杂化而已。

这些元素的设定,对于1993年的香港观众来说不新鲜,对于大陆观众来说,又太过于狗血,偏离历史太远了,两边不落好,票房扑街不是被冤枉的。

那么是打斗吗?

也不是。

有人说《一刀倾城》的打斗不怎么样。这简直是开玩笑,这可是洪金宝亲自做的武术指导,居然还有人怀疑他的能力?洪金宝也不是一个人,他可是有一个洪家班的团队的,那可是全香港最顶尖的武术设计团队及最厉害的龙虎武师团队。

洪金宝的设计当然没有问题,这片的打斗也很精彩。不过,尺有所长必有所短,洪金宝擅长的是近身格斗,这种动作放在时装动作剧里会很好,放在古装剧里,多少存在一些违和。

《一刀倾城》里的长衫长袍在身,当然是古装剧。而且,《黄飞鸿》《方世玉》等片已经把这种类型的动作给定义了,也就袁和平涉及的那种大开大合、飘逸潇洒、飞来飞去的动作显得更好看。洪金宝在《一刀倾城》里的动作设计,是有违于袁和平的定义的,他明显是不想重复老路,想创新,可是他没有考虑观众的接受度问题,也没有考虑一年会上33部动作片。这样下来,《一刀倾城》的动作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货不对板的意思,但这不代表片里的动作不精彩,而是观众的接受度的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一刀倾城》的口碑逆转了呢?

是思想理念,是不俗的台词。

这就要回到文章开头的“左派电影”的概念了。

要说“左派电影”,这的确是一个超大的话题,最早要回溯到1930年代的上海,那个时候就存在着明显的左派文化及左派电影。随着抗日战争的打响,上海由于战争原因,大批知识分子南下,进入香港。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里就有东江纵队在香港组织营救茅盾、邹韬奋等左派知识分子回国的故事。

1940年代的香港,左倾电影就蔚然成风,像《小二黑结婚》这样的左派故事,在香港就有拍摄过。即便是进入1950年代,乃至1960年代,香港左派电影依旧活跃,而且是公开活动。

左派电影以长城、凤凰、新联三大公司为骨干,后来合并成“银都”,早期突出国家意识,同时兼顾香港本土殖民地文化,作品主要以社会写实、家庭伦理为主,悲喜剧都有,重教化,也重娱乐。

当然,在1949年前后,大量大陆知识分子南下,进入香港,思想保守的右派自然也崛起了。右派电影以邵氏、电懋为主,引进西方现代电影思潮,思想西化,以开放姿态审视社会新阶层,拥抱新潮爱情。

时间进入1960年代末,大陆进入文哥时期,极左思潮泛起。香港那边的左倾思想已经跟不上形势,慢慢也就率领了。不过,随着西方“新左派”思潮的泛起,香港也不落人后,在1980年代后也有了“新左派”。

这个“新左派”更偏向于国际上的左派,与我们所教科书上所讲的左派已经大相径庭了。现在的香港导演里,陈果有明显的新左派的倾向,他执导的“妓女三部曲”都明显透着典型的“新左派”的思想,关注社会底层人,甚至有浓郁的本土意识。许鞍华的影片也有“新左派”的思维,同样是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公平,不过《明月几时有》里又是典型的传统左派的思维方式。

至于近些年的香港文艺片,基本上体现的都是“新左派”的思想,像《浊水漂流》《白日之下》《窄路微尘》,都是关注社会底层人群,付之于社会关怀。另一方面,保守的右派思维,也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像《智齿》《命案》《杀出个黄昏》《风再起时》等片,所展现出来的守旧与怀念,还有对当下的社会的不满,都在镜头的扭曲之下有所展现。这也是香港电影在离开纯粹的商业市场后,开始回归文艺本质后的表现,值得持续关注。

回说《一刀倾城》,它所展现出来的左派思想,就是典型的传统左派电影的思路,就是对革命充满了渴望,认同革命,向往革命,认同共和,反对投机,反对被迫,反对反革命。

前面我在写胡金铨的《龙门客栈》时,就写明了它属于左派电影的属性,大家可以回去翻一下。

《一刀倾城》的左倾,还体现在它直接照搬毛语录,一字不改,实在是让人耳目一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相信这样的话,大家都不陌生,都是主席的经典话语。

其他台词,也同样经典。

“挥不掉英雄泪,忘不了家国恨。喝不完杯中酒,唱不完别离歌。放不下手中刀,杀不尽仇人头。”

“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天下之大,何处有我王五容身之处。”

“八千里地河山,万千黎明,多一把刀和少一把刀,又有什么分别呢!”

“但愿天下苍生安逸,个人名利又算得了什么?”

“俗世洪流能站得住脚已经是千辛万苦,想出人头地恐怕比登天还难。”

“天涯路远,不如振翅齐飞。”

“从来忧国人士,具为千古伤心之人。”

“只要志同道合,哪怕它满路风霜,总有艳阳高照的一天。”

“人生于世追求的是希望,但往往得到的只有回忆。”

“血溅黄沙路,一死天下殊。”

“王五:谭兄,我们走。

“谭嗣同:我不走。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

“王五:走得了今晚,我们才有明天。

“谭嗣同:明天事,留给明天的人做。我今天做的,就是慷慨赴义,用我的血激励大家。

“说完手指轻触王五手中大刀,抹血奋笔疾书绝命诗。

“王五朗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兄,你对!做大事,不是大成,就是大败,今日你败,只败在气数,中国始终会走你的路。

“谭嗣同惨然一笑:中国始终会走我的路?。。。。。。。五哥,我想睡会,我很久没有好好的睡一觉了。”

......

这么考究的台词,俯首皆是。

现在,很少看到这样经典的台词了。

《一刀倾城》的编剧张炭,几乎已经将自己左派份子的定义写在了自己的脸上了。

如果《一刀倾城》还不够,可以再看看他写的《黄飞鸿》里的台词吧。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也是一字不改的毛语录)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

“无论怎样你们都要熬过今晚,那么你们这一代就能看到明日的朝阳了。”

“以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更重要的是广开言路,治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区区一个金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望大人三思,这金牌,送给您作纪念吧!”

......

别的不说,就这些台词,家、国、情怀,都有了,影片的格局就低不了。

所以,只要不拘泥于历史框架,只看影片的话,是可以被打动的。

但是,当时不行。

因为1990年的前一年,大陆发生的众所周知的事件,让海外传统左派备受打击,也让国内格外孤立。这种情况下,《一刀倾城》主打左派意识,其实是不明智的,时候未到。

《黄飞鸿》就很聪明,它主打的是民族主义,凝聚的是民族意识,就巧妙地跳过了左右翼的分歧,求取最大公约数。

但《一刀倾城》的故事探讨的是维新与革命的问题,就再也躲不过了。何况,97未远,就在眼前,香港右翼思维更胜,主打的是末日话题,这种情况下《一刀倾城》就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上面说了,大陆观众又觉得过于违和,让谭嗣同与袁世凯、大刀王五成结拜兄弟,实在是过于扯淡了。而且,这种兄弟情也太廉价,有着明显的《古惑仔》的气质。

只是,随着时间的远去,新一代观众逐渐成长起来,不再对于历史备有包袱,宽容心也更强,当他们重新审视《一刀倾城》时,就会觉得这片敢说话,勇于说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非常难得,于是打分逐渐走高,口碑发生逆转。

只是,罗维早已去世,对于《一刀倾城》口碑逆转的事,已经不再知道了,好可惜。

对于,有读者说印象中《一刀倾城》以《大刀王五》的名字上映过。这个是记错了,搞混了。大陆上映时,叫过《神州第一刀》,并没有叫过《大刀王五》。

《一刀倾城》是香港电影。其实,“大刀王五”题材的影片,就拍过,早在1950年,就有《大刀王五血战小霸王》《大刀王五浴血歼仇记》这样的粤语片被拍过。1973年张彻还拍了一版《大刀王五》,由陈观泰主演。

大陆这边,则于1983年也拍过一版《大刀王五》。历史上的大刀王五,史有其人,大名叫王正谊,是回族人,因为影片里还让王五脑袋上包了一块布。很多大陆观众对于大刀王五的记忆,其实来自这一版为多。

好了,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没法再展开了,很多话题,随便展一下就可以单独开一篇了,本文就简单概括这么多吧



1 阅读:797
评论列表
  • 2024-05-23 10:40

    对电影中的伯乐相马很有感触,但是影片之外,好马却遇不到好的伯乐又很无奈……

  • 2024-05-24 08:58

    这电影最大的缺点就是对白太过文言化,书卷味太浓,不适合市井百姓观看,票房惨败情理之中。

    濯颈清胃 回复:
    我觉得还是作者分析的对。要说是因为台词问题,《大明宫词》的台词又如何呢?
  • 2024-05-25 04:09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武术指导和台词!

  • Dreg 1
    2024-05-25 15:50

    大刀才是男人该拿的武器,而不是细细的日本刀!

  • 2024-05-24 20:25

    90年代砸了1800万,武侠片最主要的男主角是一个当时毫无观众眼缘的实力派演员,这本身就是作死[笑着哭]

  • 2024-05-24 19:29

    好文,分析的鞭辟入里,令人耳目一新。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一次看好像是90年代末了,看的央视六套。有的台词听着真是让人血脉沸腾。

雅旋聊影剧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