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批准加州深海稀土矿的开采,以“增强关键矿产供应安全”。此举被多家外媒视为对中国稀土政策的“应急反应”,而我国稀土出口监管的新动向也迅速成为全球舆论焦点。
而白宫前高级经济官员、美国前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罗德曼则指出:“中国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的信号已经让美国政府感到慌乱,美国军工企业稀土储备仅够支撑数月。”这一判断直指核心敏感问题:稀土材料对美国军事工业链的高度依赖性。
稀土之“稀”:不仅是战略资源,更是科技命脉
稀土虽名“土”,实为战略金属。在新能源汽车、电动飞机、军用雷达、战斗机、高超音速武器、精密制导系统等尖端产业中,稀土元素几乎不可替代。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全球80%以上的稀土提炼加工能力集中在中国,美国每年约80%的稀土进口源自中国。
尽管美方已尝试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培育稀土供应链,但其矿石提炼与分离仍需依赖中国技术能力支持。更关键的是,美方缺乏可快速替代的工业转化体系,一旦中方加强稀土出口管控,其军用及高科技产业链将面临断链风险。
观察一:战略储备告急,美军高端制造压力陡增
本轮美方高层对“稀土短缺”的密集表态并非空穴来风。据美国国防部提交国会的公开材料,美军F-35战斗机单机所需稀土种类超20种,仅钕铁硼永磁材料就涉及数百个零部件;而一枚高精度导弹平均需要使用稀土1-2公斤。玉渊潭天引述消息指出,美国军工企业对稀土原材料的“连续性稳定性”要求极高,而现有库存仅能维持数月生产,触发紧张预警机制。
观察二:深海采矿推进,是对“稀土依赖症”的迟滞反应
尽管特朗普签署的新令声称将“通过深海开采拓宽战略供应链”,但专家指出,美国在海底稀土矿采集、提纯、环境成本核算等领域远落后于中方。短期内,这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难以解决实际的供需问题。
而与此同时,中国则在规范稀土资源开采方面持续推进绿色准入与出口动态监管,在量控、质控、环保评估、企业资质等层面全面发力,形成了“内稳外控”的全球资源主导优势。
观察三:出口管制强化信号,是战略主动权的再锚定
自2023年中方明确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战略资源地位”以来,国家层面对相关出口企业施行目录备案、来源溯源、用途审查等制度,建立了跨部委协同机制。2024年起,《矿产资源法》《进出口管制条例》等密集修订也为监管体系提供了更强法律支撑。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再度释放稀土出口管控信号,不仅是在“以稀制衡”,更是我国在关键供应链中强化全球博弈话语权的体现。
从战术层面看,稀土出口管制可以调控外需节奏、提升我方市场定价能力;从战略层面看,它是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竞争中的“隐形护盾”。而美方的紧张与慌乱,恰恰验证了其“卡脖子”困境已由芯片延伸至稀土。
接下来,中方是否会根据地缘态势与战略需求,进一步调整稀土出口结构与配额安排,值得持续关注。全球“稀土权力链”的争夺战,远未落幕。
只有让美国无法制造杀人武器,世界才能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