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瞅见有个粉丝急眼了,连着三天给W君狂轰滥炸发私信,说要“揭露”个大秘密。但W君瞅着,这事儿真不至于那么慌张——不就是英国一家航空杂志“搞到手”了咱们的“歼-36”构造图,还在3月份给登出来了嘛!
今年三月,英国的《航空航天杂志》把咱们国家的歼-36战机作为一篇重头戏,放到了封面的次要位置进行报道。
三月份他们主要说了三件事儿:那个Boom超音速飞机,在XB-1试飞时表现贼棒;英国那边,可持续航空燃料的规模变大了;还有咱们中国的“J-36”分析,被提到了最后,也就是第三个话题。
说点别的,看杂志相比刷网页、看短视频,有个挺棒的好处。杂志社的编辑们会把一段时间里的事儿,给咱们读者分个主次。这样一来,看杂志时就像有了个清晰的指引,能抓住重点。要是光在网上凭自己喜好乱逛,没多久,人可能就被自己的那点偏好和习惯给局限住了。所以说,W君觉得啊,条件允许的话,大家可以试试订几本专业杂志来读读。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咱们那让人骄傲的歼-36为啥在月度排名里只占了第三,而是粉丝们纳闷,英国媒体咋就搞到了设计图呢?
《Aerospace Magazine》三月号里有一篇文章,标题挺吸引人,叫《成都“歼-36”亮相了》。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成都的“歼-36”。
里面把“歼-36”的架构、组成,还有它的性能特点,都讲解得特别清楚,给出了不少分析和看法。
大家把歼-36称作是一款“隐身的轰炸飞机”。这一下子,粉丝们可激动了,连着几天都在催W君快去“抓内鬼”。但W君后来却说不值得大惊小怪。结果今天一看,那位热情的粉丝已经取消了……真是逗啊。
那咱们就来实实在在探讨一下,为啥帝国主义那个腐朽国家的杂志能“搞到手”我们战斗机的精密结构图,这可是高度机密啊。
这事儿说白了很简单——那些结构图都是伪造的。其实呢,那本杂志的文章概要里是这么讲的:
和有名的剖面图艺术家皮卡雷拉MRAeS一起,记者兼隐身技术专家比尔·斯威特曼试着去搞清楚这事儿。”
比尔·斯威特曼,他不仅是个记者,还是隐身飞机方面的行家,他和有名的剖面图画家乔·皮卡雷拉,这家伙还是皇家航空学会的会员,两个人联手想要解开“米格-25之后最让人头疼的谜团”。
这里面有个重点短语“想弄清楚”,说白了就是没找到确凿的证据,全是靠“脑补”的。
肯定的是,英国的《Aerospace Magazine》这本在航空航天领域里很有影响力的专业刊物,要是也跟那些自媒体似的,瞎猜歼-36能飞到“16马赫”的速度,那可真是离谱到家了。
你要讲他是瞎涂鸦吧,可那画得确实挺细致;要说他真的搞到了绝密资料,那根本不可能。别的不扯,就拿歼-36来说,这可是咱们国内都没正式公布过的项目,他哪来的详细性能参数,哪来的空气动力学布局数据?你以为CIA和军情六处的人整天没事干,就盯着我们的每一个小零件看呢?
这种图啊,说白了就是军事情报圈子里的“图解版推理模拟”——说白了就是推理模拟的一个流程,简单给你讲讲:
验证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拿已知的去猜未知的”。那已知的都有啥呢?说白了,就是各种零件的大小、型号、重量、本事这些。接着,咱们就像玩拼图一样,把这些可能用到的零件给拼到一块儿去。
把这些零件搭配好,让它们在现有的范围内更加合理。用这样的办法来预估由这些“零件”构成的整体的性能和样子。
在工程学的道理上,我们试着让这些猜测都变得有道理。就好比,你要是知道歼-36的后起落架是两个轮子排成一列,按老规矩,你可能就会琢磨“为啥要这样设计呢”,琢磨来琢磨去,你可能会想到一个挺靠谱的解释:“这样设计能让飞机起飞降落时更稳,承重也更强。”再瞅瞅飞机的照片,看到它有个又宽又扁的肚子,
一看就能想到,得咋设计它的武器舱,才能让这么大的机身肚子都被用上,所以:
就能大概把机腹武器舱的构造图画得挺像回事。
肯定的是,情报泄露得越多,咱们就能瞧见越多结构上的特点,这样图片就能描绘得更加精细。瞧瞧现在外媒曝光的咱歼-20的“解剖图”,简直精细到了螺丝钉的程度:
飞机的所有构造细节、支撑架构,还有里头装置的摆放形式,都能被画得明明白白。
问题来了,咱们歼-20被画得那么清楚,这事儿对我们有没有风险呢?难道说,这些结构图一旦“外流”或者被人“猜出来”,歼-20在未来的空中对决里就会吃亏吗?
答案肯定不对。说白了,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看热闹看傻了”。你是不是觉得空战就像玩《战机世界》那款游戏?觉得谁先掌握了对方飞机的气动设计,谁就能先下手为强?你见过F-22战斗机因为“有人把它的内部结构画了出来”就打不过歼-10C的吗?
战场上真正决定输赢的,其实是雷达能看到的距离、指挥联系的顺畅度、数据怎么汇总到一起,还有电子对抗的能力,甚至飞行员的身体能不能扛得住压力——不是看谁先画了个飞机的构造图。比如说,你现在就算把F-22的全部构造图给伊朗看了,伊朗也造不出一模一样的飞机;再比如说,你找个自媒体,光凭几张照片就让它画出歼-20导弹舱的内部样子,它能造出能用的导弹来吗?
这也就是W君对那位脱粉的朋友说“这根本不算啥”的背后道理。
好了,咱们聊聊今天的收尾话题。为啥“小事一桩”的事儿,西方媒体却爱去画呢?这可真不是自媒体那套,说来也怪,专业媒体反而更喜欢把这种想象图吹上天。其实道理很简单,这类杂志压根儿就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它是给行业里的人、国会防务专家、军工大厂还有采购部门准备的。这些图啊,就是他们在没正式情报时用来“统一思想”的法宝。说白了,情报拿不到手,但话总得说吧,所以就先画个图,搭个“专业架子”,好让大伙儿讨论有个起点。
这就像你站在大雾里头瞅着一座山,心里明白山就在那儿,可就是看不清它的样子。这时候,有个人伸手拽了你一把,指着说:“喏,它大概就这么个形儿。”你信不信的,其实不那么要紧,最重要的是,你现在心里头有了个衡量的标准。图的作用,就是这个样儿。
其实不光国外的媒体爱搞这些花样,咱们国内的媒体偶尔也会来这么一出。记得21年的时候,《兵器知识》杂志不就刊登了一幅军事迷画的轰-20吗?估计好多人都没瞅见文章角落里那“军事爱好者创作”的小字吧?在这之前,W君心里还偷偷琢磨着,说不定中国真的有轰-20呢,结果一看那文章,开头就直接来了句——“轰-20没戏了”,所以啊,你瞧瞧,这都四年了,大家还是没能见到轰-20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