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为何我国宇航员出舱站不起来,美国40年前就能直接走路

青史耀光 2024-05-07 21:09:00

«——【·前言·】——»

毫无疑问,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如今,神舟十七号已经成功返程,我国在太空可谓是步步稳健。然而,有一个现象却让人感到疑惑:每当中国航天员从太空归来时,他们都需要被工作人员抬下返回舱,似乎无法自己行走。

而回溯40多年前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当时的美国宇航员从返回舱中走出来时,却步伐矫健、神采飞扬。

这是否意味着当年的美国航天技术就已远远超过了现在的中国?

«——【·飞天有何影响·】——»

长期在太空生活,人体机能会发生一系列不可忽视的变化。这正是导致中国航天员返回地球后需被抬下返回舱的主要原因。

太空环境与地面环境差别巨大,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缺乏"重力"。在无重力状态下,人体的血液会向上集中。

同时,骨骼和肌肉也会出现不同程度萎缩。这些变化在短期内对人体没有大的影响,但若长期处在这种失重环境,就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骨质疏松无疑是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在地球上,人体骨骼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并通过不断更新来维持骨密度。

但在太空,骨骼不再承受足够的压力,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矿物质流失速度远超补充,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其次,无重力还会影响人体的肌肉功能。大多数肌肉在失重状态下基本处于放松状态,长期累积的结果就是肌肉无力、协调能力下降。更糟的是,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波及心肌,影响到心脏的泵血能力。

另外,航天员还面临如视力下降、体液平衡紊乱、免疫功能减弱等一系列威胁健康的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与失重环境有关。

所以,当航天员返回地球时,他们的生理状态无疑已发生了很大改变,需要尽快接受全面评估和调理,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否则一落地就强迫他们行走,很可能会由于肌力不支而跌倒,更糟的还可能出现骨折等严重后果。

也因此,宇航员的选拔条件异常严格,可以说是万里挑一。首先,身体条件是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宇航员需要在体能、视力、听力、精神状态等诸多方面均处于优秀水平,而且必须"体检合格"。

身高是另一个硬性指标,航天员一般要在1.6至1.75米之间。过矮影响活动,过高会对小型航天器造成一定位置限制。

此外,还必须没有打呼噜、吸毒等不良习惯。因为在密闭的航天器中,这些习惯会对宇航员自身和队友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威胁。

除了身体上的硬指标,宇航员还需通过大量严格的心理考核。

他们必须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极端环境中保持高度专注力、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需维持强大的意志力和不退缩的勇气,以完成每一次危机重重的太空任务。

«——【·回望航天历程·】——»

回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闪亮的里程碑: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风云一号"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1999年"神舟一号"载人飞船首飞获得圆满成功,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进入太空,2022年11月,中国空间站组装工作如期完成,标志着我国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步。...

一砖一瓦,一步一个脚印,中国的航天梦想在不懈努力中逐步变为现实。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还只是一片空白。在国内外诸多艰难困阻的重重压力下,中国科学家们怀揣梦想和信念,艰苦卓绝地开启了航天探索之路。

1956年,中国就确立了"十二年一颗导弹"的宏伟目标,为今后的航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的十几年里,我国相继实现了火箭武器、人造卫星、返回式卫星等系列重大突破,彰显了日益雄厚的综合国力。

20世纪9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开启了我国太空探索的新纪元。1992年10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申请获国务院正式批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计划也随之展开。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成功入轨,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基本条件。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此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按照既定目标有序推进。

2022年11月,位于距地球约400公里的天和核心舱与先后到位的两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成功,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新的"时代"。展望未来,中国航天梦想的舞台将越来越广阔。

«——【·美国抵达月球·】——»

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由来已久,但真正翱翔于浩瀚宇宙的时间却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航员通过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抵达月球,开启了人类登月探索的新纪元。

阿波罗11号共搭载3名宇航员:宇航员指挥官阿姆斯壮、宇航员柴金森和宇航员奥尔德林。任务从发射升空算起,一直持续到8天零12分钟长。整个过程中,宇航员们完成了环月飞行、登陆月球、月面活动样本采集、月球轨道飞越等一系列关键操作。

登陆月球是整个任务的重头戏。为此,美国耗费了巨额资金和人力,全力以赴。

他们的着陆器"阿波罗"登月舱设计合理,不仅航向可控、着陆点精确,而且能够为宇航员提供非常好的环境支持。而宇航员们的太空服,则具备极高的防护性能,能够最大程度规避月球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完成月球上的任务后,阿姆斯壮和奥尔德林安全返回了航天器内。8天后,三人乘坐返回舱成功着陆在指定区域。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走出返回舱时神采奕奕、步履矫健,似乎并未受太空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

«——【·为何美国能做到·】——»

有人或许会疑惑,既然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时,宇航员能够自己行走出返回舱,为什么如今中国航天员返回后就无法做到呢?难道说明了中国的航天技术真的落后于几十年前的美国?

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表象上的差异,背后的实质性原因在于:任务周期和执行时长不同,所面临的失重影响程度自然有别。

阿波罗11号登月共计8天,其中在月球表面的活动时间仅约21个小时。相比之下,中国每次载人飞行的时长都在数月以上。

比如近期的神舟航天员,就连续在轨生活了半年有余。无疑,他们在失重环境中生活的时间就更长,相应也会遭受更大的生理影响。

事实上,早在1973年的阿波罗17号任务中,美国宇航员在露营月球期间就出现过头晕、疲劳等症状。

而在更早的水星计划和双子座计划中,一些宇航员连续在轨时间超过一周就已出现严重的生理反应,需要协助才能返回舱内。

可见,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期滞留,必然会面临诸多身体机能障碍,这也是全球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都需要得到恰当卫生保障和支持的重要原因。

«——【·为何探索太空·】——»

在太空里生存确实存在诸多潜在风险,那为什么人类还执着于探索太空呢?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重要原因。

首先,从长远来看,人类迟早需要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问题,而太空资源和新的生存空间也许是出路所在。

只有先行探索太空,熟悉其环境,掌握相应技术,将来才能真正利用太空资源,改善地球生存环境。

其次,太空探索也为科学发展注入了旺盛动力。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人类将接触到更多未解之谜,比如时空奥秘、生命起源等,从而推动科学理论与技术进一步发展。

即使短期内看不到实际应用,这种挹注也终将让人类文明在未来某个节点上迈步向前。

再者,太空探索还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目的。当下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已不再是靠单一领域就能确立的。

通过开展航天工程,一个国家可以在国际上赢得更大的话语权,拥有先发优势。同时,太空科技的突破,也必将为国防军事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因此,太空探索并非一时兴起,其背后反映的是人类认知与文明进步的伟大梦想。只有坚持不懈探索太空,才能让梦想变为现实,让人类文明换上新的模样。

«——【·结语·】——»

综上所述,宇航员返回后被工作人员抬下返回舱,并不意味着航天技术的落后,而是出于对他们身体状况的高度重视。

正如人们日夜期盼航天员平安归来,宇航员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努力。他们在异乡太空漂泊数月,长期承受失重、隔离等极端环境,身体机能会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因此,在返回地球后的第一时间,优先考虑就是保证他们的身体安全。

让宇航员被抬下返回舱、接受专业评估和调护,进而尽快恢复健康,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护和尊重。现在这种做法也已成为全球航天界的普遍规范,中国所做的并不比其他国家多或少。

事实上,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可圈可点。从高分遥感卫星、北斗导航系统,到空间站、火星探测,我们在太空领域的成绩单越来越亮眼。祖国的航天科技不断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宇航员"为祖国增添荣光,也期待航天事业能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动力。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更多年轻人投身航天事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点亮梦想,助力祖国腾飞!

信息来源: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你知道吗?|中国航天日——封面新闻

今日科普|要成为航天员,身体的硬性指标有哪些?——湖南日报

航天新征程 | 为什么航天员出舱需要被人抬着走?返航之路比想象中的更燃也更难——央视网

0 阅读:163

青史耀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