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苏的逼迫下盟军开始进行诺曼底登陆,随后光复法国

史海撷英 2024-04-26 16:06:48

1944年6月5日深夜,2390架运输机和846架滑翔机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载着盟军三个空降师向法国疾进,准备在诺曼底地区实施空降。几个小时后,西线德军总司令伦德斯泰特打电话给德国统帅部参谋长约德尔,请求投入装甲预备队。但掌握着西线装甲预备队调动权的希特勒此时刚刚睡下,没人敢去叫醒他。

约德尔很犹豫,他怀疑盟军在诺曼底的行动只是佯攻,决定等到白天搞清情况后,再报告给元首。然而让约德尔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即将拉开帷幕。

霸王计划

时间回到三年前,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德军攻势之凌厉,让素来反苏的丘吉尔也不得不公开表示:苏联的危险就是我们自己的危险。苏联人民的伟大事业,是全世界一切爱好自由的人民和爱好自由的民族的事业。

不过,丘吉尔向来口是心非。他内心深处的算盘是这样的:只要苏联还有一口气,英国就坐山观虎斗。最好的结果是德国躺在坟墓里,苏联躺在手术台上呻吟。

苏联方面当然明白丘吉尔打什么盘算。所以从1941年9月开始,斯大林就不断催促丘吉尔尽快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面对催促,丘吉尔一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总是避而不答。后来实在被催得不行了,丘吉尔就在1942年8月派六千加拿大部队在法国北部港口迪耶普实施了的一次自杀式登陆。

让殖民地军队去趟雷,这已经不是丘吉尔第一次干这种龌龊事了。1915年的加里波利之战,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也是让澳新军团打头阵。

英国的不地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扭头就投靠了美国。当然,这是后话了。

迪耶普战役后,丘吉尔跟斯大林表示,实在是时机还不成熟,再等等吧。

这时候,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斯大林也没工夫跟丘吉尔斗心眼。而作为大金主的美国,因为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此时还没有能力绕开英国,单独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就这么拖着了。

时间进入1943年。苏军在东线接连取得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英美盟军在大西洋战场也打退了邓尼茨潜艇部队的袭扰。同时,英美盟军还取得了西线的制空权。这样一来,盟军登陆法国的时机便成熟了。

欧洲、北非战场形势图

但丘吉尔此时又动起了歪心思。在他看来,苏联已经缓过一口气,没有亡国之忧了。与其如此,倒不如再让苏德互相削弱一段时间,以便英国完成“地中海战略”。

德国席卷欧洲后,丘吉尔把欧洲大陆形容为“一条巨大的鳄鱼”。意大利、巴尔干半岛是这条“鳄鱼”的软腹部,距离鳄鱼的心脏柏林,比较遥远。对于德国而言,战略地位相对不重要。但是,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对英国却意义重大。如果英军能赶在苏军反攻前占领上述地区,既可以保证英国对地中海的控制权,还能将苏军拒之于巴尔干半岛之外。可谓两全其美。继续维持“日不落帝国”的基本利益盘。

为了说服罗斯福站在自己一边,丘吉尔不止一次强调盟军在法国北部登陆有多么多么困难。

不过,美国人此时已经不想再为英国做嫁衣了。美国面朝大西洋,其战略核心必然要围绕着北大西洋构建。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美国鞭长莫及,没兴趣经营。

到了1943年5月,英美代表齐聚华盛顿,举行会议。会上,马歇尔代表美国挑明立场:要么横渡英吉利海峡,从法国反攻欧洲大陆。要么美国退出欧洲战场,专心在太平洋修理小日本。话已至此,英国作为破落户,也不敢得罪金主,只能屈服。于是,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就这么定了,代号“霸王行动”。但行动实施的具体时间,丘吉尔还想拖延。

几个月后的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携第聂伯河战役大胜之余威,也挑明立场:地中海方向的攻势完全就是“隔靴搔痒”,不足以对纳粹德国构成威胁。现在苏军已经越过第聂伯河,要是再不登陆法国,回头苏军就只能在岸上迎接你们了!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美苏一唱一和,丘吉尔倍感无奈。最终,“霸王行动”定于1944年5月发动。

事后,丘吉尔在回忆录中酸溜溜地写道: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毛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但国际政治就这样,实力不在一个档次上,即便能上桌,也没有话语权。

战场态势

1943年12月7日,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盟军总司令,统一指挥盟军在西欧的登陆作战。盟军副司令、参谋长及陆军总指挥,分别是英国空军上将特德,美国陆军中将史密斯和蒙哥马利。

兵力方面,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288万人。其中陆军153万人,编为四个集团军。即英国第2集团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美国第1集团军和美国第3集团军。

这么多人,还有几百万吨的物资,不可能仅靠小型登陆艇就送上岸。并且登陆法国也不同于太平洋战场上的岛屿登陆战。后者只要登上滩头就意味着胜利。而前者即使登上滩头,防守一方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调来后备部队,组织反击,将登陆一方赶下海。

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登陆地点,保证先头部队能建立稳固的登陆场,并顶住德军的反击,从而让后面的大型运输船能够在码头卸下部队主力和物资。便是整场行动最重要的一环。

根据历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教训,这个登陆点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不能离英国太远,要在战斗机的作战范围之内;二是海上航渡距离要尽可能短,以避免暴露行踪,达到突袭效果;三是登陆点附近要有港口,方便接纳并展开大规模兵力。

综合来看,有一个地方完美符合以上所有要求,那就是法国北部的加莱。这里是英吉利海峡最狭窄的地方,两岸相隔仅34公里,不仅有港口,也在盟军战机的作战范围内。但恰恰就是因为太完美了,盟军能想到的,德国人也能想到。

早在1942年初,希特勒就下令修建“大西洋壁垒”。按照最初的设想,“大西洋壁垒”全长4800公里,把整个德占区围起来。不过由于老狐狸弗朗哥不愿意一棵树上吊死,这条防线由挪威北部,只延伸到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长约2700公里。当然,这也很夸张了。

按照希特勒的计划,他还打算在防线上修筑1.5万个碉堡。欧洲战场上的碉堡,远非日本炮楼可比。仅建造一个带顶盖的50毫米火炮炮位就需要535立方米水泥、23.5吨钢筋和3.2吨钢板。可以想象,这对德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极大的挑战。所以直到1944年初,整个工程也才完成了30%。

埃尔温・隆美尔

见项目拖拖拉拉,希特勒一气之下,换掉了原先的负责人,改派隆美尔接手。

隆美尔就任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后,认为盟军可能会在加莱登陆,重点完善了当地的防御体系,比如在深海中布设水雷,在浅海中设置斜插入海的木桩,在海滩上设置锯齿状的混凝土角锥,其间还布设大量地雷。在海滩后面的开阔地区,则布设了大量防机降的木桩。

虽然截止盟军发起登陆前,防御工事仍未达到预期。但相对来说,德军在加莱的防御工事最为稳固。

此外,隆美尔还在加莱部署了重兵。至1944年5月,西线德军共有58个师,包括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和2个伞兵师,约76万人。由陆军元帅伦德斯泰特指挥。这58个师,编为两个集团军群,共四个集团军: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下辖第7和第15集团军,驻守法国北部。其中第15集团军部署在加莱,拥有包括14个海防师,4个步兵师,5个装甲师在的23个师。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指挥的G集团军群下辖第1和第19集团军,驻守法国卢瓦尔河以西地区。其中第1集团军驻比利时,共10个师;第19集团军驻法国南部,共9个师。

参考德军对加莱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如果盟军选择在这里登陆,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

加莱不合适,只能另作选择。

在从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千米的海岸线上,还有两个地区较为合适。一是科唐坦半岛,二是诺曼底。再进一步比较,诺曼底距离英国比较远,空军和后勤支援相对困难。登陆后,盟军需要夺取80公里外的瑟堡港,才能彻底解决运输问题。而瑟堡港就位于科唐坦半岛上。

但科唐坦半岛有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就算攻下来,盟军也只能在狭长的半岛和德军进行阵地战。稍有不慎,还会被德军赶下海。

诺曼底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恰恰是这些缺点,导致德军在诺曼底布防松懈。驻守诺曼底的德军是第7集团军所属的6个师又3个团,总兵力约9万人,战斗力较弱。防御工事也比较薄弱,只构筑了若干钢筋混凝土的独立支撑点,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战工事,纵深也只设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碍物。并且,诺曼底也有个优点,那就是地形开阔,可以同时展开30个师。如果展开顺利,盟军还能向西拿下科唐坦半岛,一举两得。

盟军司令部几经权衡,最终将登陆地点选在了诺曼底。

战前准备

确定了登陆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德国人相信,盟军绝对不会在诺曼底登陆。于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略忽悠开始了。

1944年1月,根据英国陆军中将摩根的建议,盟军制定了“卫士”计划。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各种途径,诱使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从而使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守备兵力降低到最低;二是要使德军统帅部相信,诺曼底登陆只是一场佯攻,诱使德军过早投入预备队,从而为下一次更大规模的主攻创造条件。

为了达到“卫士”计划的目的,英国的广播、报纸故意向德国透露匈牙利政府正试图与苏联媾和。希特勒大怒,从法国抽出3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于1944年3月19日占领匈牙利。这样一来,虽然德国稳住了后院,却在法国失去了4个师的精锐部队。

与此同时,英国情报部门还建立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第4集团军群司令部,营造出要攻打挪威的假象。希特勒信以为真,在挪威和瑞典部署了13个师,等待一场永远不会到来的战斗。

在法国加莱,盟军的戏份更足了。美军建立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第1集团军群,这支部队号称拥有40个师,总兵力100万,由巴顿指挥,司令部设在加莱对岸的多佛。但实际上,所谓的第1集团军群只装备了充气玩具,如充气坦克,充气卡车,再混上几辆真家伙跑来跑去,德军侦察机从高空根本看不出来。

此外,盟军还在地中海部署重兵,并在英国找了一个长得与蒙哥马利非常相像的话剧演员,安排他访问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让德国人误以为盟军有可能在法国南部登陆。

为了配合英美盟军的行动,苏军各部也频繁调动,使德军无法判明苏军的企图,不敢轻易抽出兵力增援西线。

除了忽悠德国人,盟军还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利用强大的空军,实施代号为“运输作战”的空中封锁。

从4月初至6月6日,盟军出动战机2万架次,投弹7.6万吨,共摧毁50处枢纽,重创25处枢纽,炸毁桥梁74座,火车头1500个,火车车厢16000节,导致法国境内的铁路运输量下降了62%。有600列满载德军补给品的火车,因此被迫滞留在德法边境,无法增援第一线。

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

面对盟军的忽悠和轰炸,德军内部出现了矛盾。伦德施泰特认为盟军的舰炮太猛了,主张机动防御。也就是将步兵部署在沿海港口,将坦克部队部署在后方,当盟军登陆后,先让步兵顶几天,待判明主攻方向,再出动坦克反击,将已经上岸的盟军赶下海。

隆美尔不同意,他认为盟军的轰炸太凶悍了。一旦盟军登陆,德军装甲部队只能在夜间开进,这会延误战机。隆美尔主张把主力布置在海岸第一线,坦克部队要尽量部署在海岸附近,一旦发现盟军登陆,坦克部队立即出动,第一时间将盟军赶下海。

俩人为此争论不休,最后吵到了希特勒那里。

大战在即,希特勒也不想伤了和气,就搞出个折中方案。让隆美尔指挥三个装甲师。其余装甲师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

这么一看,似乎谁都没得罪。可是战争爆发后,大家却发现,一部分部队部署于滩头,一部分部队部署于纵深,这种兵力部署无论在滩头还是在纵深,都无法形成优势兵力,既无力在滩头阻止盟军的登陆,也无力组织反击。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伏笔。

最坑的是,希特勒把预备队牢牢捏在手上,表示未经他的允许,谁也不许调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前线将领的手脚,影响了战争走势。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盟军方面,按照最初的计划,首批投入三个师的登陆部队。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都认为三个师不够。出于保险起见,后来增加到了六个师。

兵力翻一倍,这倒是保险了,但随之对登陆舰艇的需求也增加了。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登陆舰艇,登陆时间只得由5月推迟到了6月初。同时,原先确定登陆滩头阵地也因为拥挤,由三个增加到了五个。

随着计划延期,又冒出个新问题。陆军要求在海浪高潮时登岸,这样会减少部队暴露在海滩上的时间。海军要求在低潮时登岸,以便尽量减少登陆艇遭到障碍物的破坏;空军则要求有月光时行动,以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

综合各军种的需求,盟军司令部决定在高潮与低潮间登陆,由于五个滩头的潮汐不尽相同,所以规定了五个不同的登陆时刻。

登陆的日期,空军要求有月光,显然满月的日子最合适。这样一来,也就只有6月5日至7日,以及6月18日至20日符合要求。最后,盟军司令部选用了6月5日。

突击上陆

1944年6月4日,英吉利海峡突然狂风暴雨。隆美尔认为盟军绝不可能顶着暴风雨登陆,便返回德国,给妻子庆祝生日去了。

领导不在岗位,德军自然上行下效。海军哨船停泊在港口,没有出来巡逻。侦察机也没有照例在海峡上空飞行。防守诺曼底的德军第7集团军司令多尔曼上将认为天气不利于登陆,便把高级军官集中起来搞图上作业。似乎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平静。

而在海峡对岸的盟军司令部,却远远没有这么平静。

当天晚上,盟军气象组的科学家经仔细分析,认为在6月5日过后,大约会有十二小时的好天气,随后又是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如果气象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6月6日将是唯一的选择。否则就只能延期到6月18日了。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士气下降,还可能泄露计划,让德军有充足时间加强诺曼底地区的防御力量。但如果预测错误,将上百万人置于狂风暴雨中,后果同样难以估量。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一时难以决定。只好征求司令部其他成员的意见。参谋长史密斯认为:“这是一场赌博,但这可能是一场最好的赌博。”蒙哥马利没有废话,坚定地说:“依我说,干!”艾森豪威尔沉思片刻后,下定决心,做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霸王行动”顺延24小时,于6月6日实施。

6月6日这一天也被称为“D日”。关键时刻,艾森豪威尔赌对了。

1944年6月5日深夜,两个美国空降师和一个英国空降师,总计2.3万人,被空投到诺曼底德军阵地的后方制造混乱,拉开了诺曼底登陆的序幕。

6月6日0:16,英军第6空降师最先空降到了诺曼底左翼的一片小村庄。伞兵们迅速占领了附近的几座桥梁,以防止德军的装甲部队前往海岸支援。紧跟着,美国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也开始空降。但他们运气比较差,很多飞机还没开始空降便被德军的防空火炮击落。加之领航员缺乏经验,地面情况也比较复杂,伞兵空降后,飘得到处都是。以至于士兵找不到长官,长官也找不到士兵。

不过,尽管编制混乱,但大家并没有畏缩。伞兵们自发地组成临时战斗小组,有的去剪电话线,有的去炸桥梁,还有的躲在暗处搞袭击。

多尔曼认为天气不利于登陆,把高级军官集中到司令部搞图上作业。美军空降时,图上作业正好结束,高官们各回各家。结果,德军第91师师长在返回的路上被101师的伞兵打成重伤,随后不治身亡。多尔曼收到报告,摸不清情况,从海岸抽调兵力到后方。从而减轻了登陆的压力。盟军在整体战略上,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6月6日拂晓,当盟军伞兵在敌后与德军交火时,盟国空军出动2500架战机,开始轰炸德军据守的诺曼底海滩。而戈林引以为傲的德国空军,则只出动了319个架次。随后,盟军舰炮开火,无数炮弹砸向德军工事。

在强大的空中支援下,盟军登陆舰艇运载着登陆部队,迎着20英尺高的海峡波涛,缓缓地驶近诺曼底。

诺曼底从西往东,依次有五个海滩。分别是犹他、奥马哈、黄金、朱诺和宝剑海滩。美军负责西边的犹他和奥马哈海滩。英军和加拿大部队负责东边三个。

6:30,美军第7军步兵第4师首先在犹他海滩登陆。在此处防守的德军仅有一个团,且多是预备役,战斗力较差。美军因此很轻松就跨越了滩头,并向内地推进了6英里,成功与空降部队碰头。战斗进行到傍晚,约2.3万美军从犹他海滩上岸,伤亡仅197人。

在最东边的宝剑海滩,英军第1军步兵第3师同样轻松击溃德军,并于午后与先前空降的英军第6空降师会合。当天在宝剑海滩登陆英军约2.9万,战斗中有630人伤亡。

德军在朱诺海滩和黄金海滩的防御也不强。但德军事前部署了大量地雷和水雷,导致许多登陆艇触雷沉没。加之登陆时正逢涨潮,一千多士兵落水后,因装备过重而溺死。

不过,英军和加拿大部队也有准备。登陆前,在英国坦克专家霍巴特的建议下,英军第8装甲旅和加拿大第2装甲旅给坦克加装了排雷装置。因此登陆后,英军和加军坦克很顺利就开过了雷区。步兵则在舰炮和坦克的掩护下,迅速解决战斗。没有酿成奥马哈海滩的惨剧。

血腥奥马哈

在五个海滩中,盟军损失最惨的就是奥马哈海滩。这段海滩长约6.4公里,海滩上高低潮之间的落差约为270米,海岸多为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只有四个被海水冲刷出的深谷能通向内陆,地形易守难攻。

1944年4月,希特勒先前曾预判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要求加派兵力。隆美尔根据指示,将德军精锐第352步兵师的一个主力团部署于奥马哈滩头。而盟军情报部门对此并不知情,始终认为德军在奥马哈只有一个杂牌团,没有坦克,战力羸弱。

德军加派兵力后,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在低潮线到高潮线之间设置了三道障碍物,其间混杂有大量水雷,在堡垒前还有蛇腹形铁丝网和地雷。四个出口,德军也都用地雷和钢筋水泥障碍物封死。海岸上则有16个坚固支撑点,配有机枪和反坦克炮,悬崖上还构筑暗堡,内有威力88mm火炮,可火力覆盖整个海滩。另外在霍克角悬崖上,德军还安置了6门155mm海岸炮,对盟军舰艇的活动构成极大威胁。

综合考虑,奥马哈并非理想的登陆场所。但如果不拿下这里,其他四片海滩就无法连成一个整体。因此即便知道困难,盟军也必须迎难而上。

奥马哈海滩

6点半左右,奥马哈登陆战打响。但登陆行动一开始就很不顺利,有十艘登陆艇被海浪掀翻。几百人还没看到奥马哈海滩长什么样,就掉到海里溺死。

由于天气不好,盟军的空袭和舰炮的准头都很差。不仅没有摧毁多少德军碉堡,反而给对面报了警。这一下,首批登陆的步兵就遭殃了。很多人在登陆艇上就被一梭子带走。跳下登陆艇后,情况更糟,众人得在半人深的水里,潜行200多米才能上岸。这一段,既走不快,又没有任何掩护,完全暴露在守军的火力之下。德军在工事里边进行防守,打得美军尸横遍野。

当幸存者好不容易爬上海滩后,情况仍然不乐观。

德军是密集交叉火力,美军步兵被压在滩头无法动弹,露头就是死。急需坦克掩护。可是,美军预备在西段的32辆谢尔曼DD水陆坦克,有27辆刚一下海,就被几米高的海浪拍翻。还有两辆在海上被德军的炮火炸毁。

幸存的坦克冲上岸后,发现前方全是地雷和路障。工兵冒死排雷,好不容易清出一条通路,但还没来得及设置路标,就纷纷被打死。进不能进,退又不能退,仅存的三辆谢尔曼DD也最终报销在海滩上。

英军给坦克加装排雷装置时,曾建议美军也加装。但美军却认为改造后的坦克太怪异了,说什么也不同意。坚持采用具有两栖功能的谢尔曼DD水陆坦克。结果,美国人为他们的傲慢付出了代价。

谢尔曼DD水陆坦克

由于潮汐影响和秩序混乱,美军步兵只能挤在滩头,任凭德军蹂躏。整整两个小时,美军无一能冲上海滩的西段。在东段,也仅仅占领了9米宽的一段海滩。

上午9点半,眼看登陆行动几乎完全失败,美军第一集团军总指挥布莱德雷中将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撤退了。

可是如果现在撤退,就意味着其他四个海滩的盟军要被牺牲掉。并且背水一战,想撤也不容易。危急时刻,美国海军的17艘驱逐舰不顾触雷、搁浅和被海岸炮炸翻的危险,前进至距海滩仅730米处,在近距离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与此同时,被堵在海滩上的步兵也组织敢死队,爬上了霍克海角,结果发现德军只有6门岸防炮是真家伙,其余都是用电线杆伪装的。

没了后顾之忧,海军肆无忌惮地向德军据点倾泻炮弹。就这样,在没有坦克的掩护下,美军第1师仅靠血肉之躯,终于将德军的防线撕开了一道缺口。

战至中午,登陆部队第二梯队提前登陆。随后,在空军的指引下,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也开始对海滩射击,德军的奥马哈防线就此崩溃。而此时,另外四个海滩的都已经被突破了,盟军正向内地推进。当天在奥马哈海滩的战斗,美军伤亡加上失踪,超过三千人。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历史学家康拉德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一个叫海恩・塞弗罗的德军机枪兵以一己之力,在奥马哈海滩消灭了2500名美军。上世纪五十年代,塞弗罗的事迹在美国流传。因此,他也被美国人称为“奥马哈海滩之兽”。但这件事的真实性值得商榷。

海恩・塞弗罗

首先,不管是打死1000美军,还是打死2000美军,都是塞弗罗预估的。其次,奥马哈海滩很宽。除非高达附体,否则塞弗洛的火力不可能覆盖整个海滩。第三,如果塞弗洛一个人就干掉了90%的美军,那其他德军在干嘛?

解放法兰西

6月7日,经过一天激战,盟军10个师近17.6万人,2万辆各种车辆先后登上诺曼底,并占领数个8至10千米的登陆场。

尽管这些登陆场还尚未建立联系,但德军此时仍未做出反应。诺曼底登陆时,隆美尔正在往回赶的路上。由于德军没有制空权,隆美尔只能坐汽车。这导致他与部队失去联系。西线德军总司令伦德斯泰特起初认为盟军只是佯攻诺曼底。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急忙向统帅部请求投入装甲预备队。然而参谋长约德尔却因为不敢叫醒希特勒,主张先等等再说。结果这一等,就过去了10个小时。

6月6日下午,希特勒决定将两装甲师交给伦德斯泰特指挥。希特勒此刻情绪还不错,他乐观地认为,凭借强有力的坦克兵团,足够摧毁盟军在诺曼底的桥头堡。但德军装甲部队刚一出门,就被盟军战机炸得人仰马翻。没办法,德军坦克只能钻进树林,等到天黑再赶路,但这就错过了时机。

6月10日,盟军把诺曼底登陆场连成一片,且将纵深扩大到可以让登陆场免遭德军炮击的范围。

当然,盟军也不是事事如意。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按计划,英军登陆后,第一时间就要拿下交通要道卡昂。但蒙哥马利谨小慎微,英军迟迟不敢向卡昂发起进攻。希特勒深知卡昂的重要性,派重兵围堵蒙哥马利。

这时候,美军完全有机会占领瑟堡。但布莱德雷也是小心翼翼地前进,没能抓住时机,长驱直入。

6月19日,老天爷给了德国人最后一次机会。由于诺曼底没有港口,盟军只能用浮动码头建了两座人工港,用于卸载货物和部队。这天,一场风暴突袭诺曼底,摧毁了盟军的人工港,导致大量舰艇被抛上海岸,卸载工作也几乎中断了四天。

此时,德军在诺曼底登陆场当面集中了12个师,其中含3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步兵师。另外,希特勒还追加了党卫军第1、2、9、10装甲师和陆军第2装甲师。如果这些部队部署到位,仍有机会将后勤中断的盟军赶下英吉利海峡。可是德军增援部队行动缓慢,最终错失了这一天赐良机。

而盟军在人工港被风暴破坏后,意识到夺取瑟堡的迫切性,加紧向瑟堡进军。7月1日,美军完全占领瑟堡。瑟堡德军投降前,实施所谓的“彻底破坏”,将港口炸毁。德国将军们沾沾自喜地认为,盟军要想修复港口,至少也要半年。然而盟军利用当地仓库中的建筑材料,只花了半个月时间就修复了瑟堡港。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德军和日军一样,满脑子只有“军队本位意识”,轻视后勤,欠缺战略眼光。

瑟堡港

修复瑟堡港的吞吐能力后,盟军每天的卸货量就高达8500吨。

打仗就是打后勤,当后勤不再是问题了,胜利的天平也彻底倒向了盟军。

瑟堡的同时同时,英军经过整顿,向卡昂发起进攻。战至7月10日,英军占领卡昂。此后,盟军到达冈城—考蒙—圣洛—莱索一线,形成正面宽150公里,纵深达35公里的登陆场,兵力超过了100万,具备了向法国腹地进攻的实力。至此,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

但是,法国战役还没有结束。

7月25日,巴顿率领第3集团军冲出诺曼底地区,开始了在法兰西的平原上对德军展开追击。8月15日,为了解决法国的德军,50万盟军发起“龙骑兵”行动,在法国南部戛纳至土伦一带登陆。德军只有25万人,维希法国又是一帮墙头草。因此盟军的登陆十分顺利。8月19日,盟军开始向巴黎进攻。

盟军反攻示意图

希特勒要求巴黎城防司令肖尔蒂茨摧毁埃菲尔铁塔,将巴黎夷为平地。肖尔蒂茨不是莫德尔,无视了希特勒的疯狂命令。8月25日,驻守巴黎的德军投降。法国人在投降四年后,又夺回了自己的首都。

8月27日和28日,盟军陆续解放土伦、马赛。9月10日,南北两支盟军会师于松贝尔农。

随着法国光复,隆美尔失去了利用价值。

1944年7月20日,一班德国国防军军官刺杀希特勒,但没有成功。由于隆美尔和克鲁格元帅被指牵涉其中,在希特勒的胁迫下,两人被迫服毒自尽。“沙漠之狐”就这么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0 阅读:50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