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到底杀了多少人?

小凡读史 2024-05-26 09:13:49
《大明风华》中详细演绎了靖难之役,突然对朱棣靖难成功后,到底杀了多少人非常感兴趣。因为剧情前半段的发展一个冲突的主线就是作为靖难遗孤的孙若微、胡善祥、聂兴等人一心复仇,而朱高煦想利用他们来夺嫡。提前靖难之役被杀的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被诛了十族的方孝孺,其实剧中姐妹俩的父亲景清更惨,被剥皮充草,甚至整个家乡的人都被杀害。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起兵靖难,是以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借口的。但实际上却是因为朱允炆削藩而直接引发的朱棣起兵,所以虽然最终朱棣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建文帝朝廷当中,支持建文帝反对朱棣的大臣还是有很多,所以当朱棣攻下南京之后,他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来镇压——屠杀大臣,牵连不断!

朱棣在靖难之役获胜后,向京城军民发布公告:“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导致骨肉被其残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诛杀他们,以此来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亲藩。今次拟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不敢赦免,无罪者不敢诛杀,如若误伤受到牵连又祸及到伤亡,绝非靖难意。”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牵连而死者共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因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

剧中孙若微、胡善祥姐妹的父亲景清的历史原型,一开始并没有被诛杀。因为他选择归顺了朱棣,朱棣让他官复原职。实际上景清身怀利刃,准备在早朝的时候刺杀朱棣,结果被发现。景清破口大骂朱棣,朱棣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打掉了景清的牙齿,割去了景清的舌头。景清以血口喷龙颜、龙案、龙袍。成祖命令以“磔刑”处死景清,把景清肢体分裂,并将景清剥了皮,在腹中装进茅草,悬挂在长安门示众。

接着又实行惨无人道的“瓜蔓抄”,下令“诛灭九族”,但“转相攀染”,凡景姓的族人几乎斩尽杀绝,还杀了景清的老师、亲戚、朋友、学生,直杀的尸体遍野,血流成河。这次非人的“瓜蔓抄”共株连了数百人,其状惨不忍睹,被称为“天下奇冤”。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庄成了瓦砾遍地、满目疮痍的废墟。方孝孺的名声比景清更大,但是其实景清比方孝孺还要惨,他老家的整个村子都成为废墟。

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直至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大部分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

所以说孙若微、胡善祥根本不可能是景清的遗孤,是小说的杜撰罢了。即使他们两人是景清的女儿,下场只会更惨,因为当时很多大臣的妻子、女儿大多被妻子、女儿、亲戚等千余户,全部编入“乐户”充妓,让她们受尽屈辱折磨。这样的手段实在让人感到有些过于残酷,所以很多人会把朱棣也看作一个暴君。

客观来讲,朱棣本身得位不正,是靠着起兵造反当上的皇帝。所以他的内心其实是很虚的,人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对外展现的就是极度的暴虐、残酷。那些忠于建文帝,忠于正统观念,坚守原则的大臣不仅自己身死,家人、族人都受到牵连。所以剧中朱棣,经常会做噩梦,会特别在意后人如何评价他,至于如何来评价靖难之役,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了。参考:《明史》、《明实录》、《明朝那些事儿》
0 阅读:25

小凡读史

简介:人文历史,谈天说地,一起探寻历史真相、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