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灭绝的生物再次出现,重生奇迹正为我们敲响第六次大灭绝的警钟

探索微光 2024-01-25 20:46:09

已灭绝的生物再次出现,重生的奇迹与生态的警钟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见证了整个生态圈物种灭绝与诞生的自然演化过程。然而,随着全球大部分国家开始重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环境下,近期确实发生了一些令人感到意外的事件,一些已经确认灭绝的动植物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它们的灭绝在很长一段时间让人们感到愧疚,因其人类长期占据动植物耐以生存的环境,导致数量急剧下降,以至于最终登上了灭绝生物榜。

催人泪下的已灭绝物种死而复生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惊喜,也引发了整个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深刻思考。 据不完全统计,动植物学家估计,至今地球上大约已有200万种动物永久消失。

然而在这些动物消失的同时,人们又发现了一些已经被认为已“彻底灭绝”的动物,现在却又重新出现了在了人们的视线中。本期我们带着失而复得的心情来讲述“重生生物”之路。草原西猯一种长得很像野猪的动物,它们通常以仙人掌根和其他粗糙植物为食,属于极度不挑食的小动物。

1930年首次被科学家发现的是一块草原西猯头骨化石,由于现在的物种中没有与头骨化石相匹配的,所以它们被认为是一种已灭绝的动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1年,人们才在南美洲发现了活蹦乱跳的草原西猯。

动植物学家对它们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观察研究,发现这帮小家伙的数量没有什么涨幅,发现至今全球数量也不过3000只,其中还有一部分被动植物学家们安置在自然保护区内,另一部分在动物园里供游乐参观。南秧鸡于1883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南部被发现,它们以高纤维草为食,并且以吃昆虫的形式获得蛋白质。这种小家伙与现在的鹅差不多早就不会飞了,行动缓慢看着就显得十分地笨拙。

这种小家伙对人类而言可谓是毫无防备心理,就如猎人说到捕猎它们只需要对猎犬吹个口哨,放到你跟前的南秧鸡数量最多出现过三只。仅用了短短15年,南秧鸡就被宣布灭绝于猎犬嘴下的生物。

当然,忠诚的猎犬永远是不会知道自己会让一个物种彻底灭绝的。

不过幸运的是1948年。在新西兰发现了几只野生的南秧鸡,全球生物学家们火速赶到当地对该物种进行了人为保护,后来经过多年的保护,目前南秧鸡的数量仅为200多只,现在全部生活在新西兰的自然保护区内,并不提供给游客参观。腔棘鱼一直以来都是以化石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腔棘鱼化石已有4.1亿多年的历史,生物学家认为它们在白垩纪晚期就已经灭绝了。

直到1938年一艘深海捕捞船一拖网中渔民发现了一条形态怪异的鱼,随即将此鱼照片邮寄到当地海洋部门,可惜的是由于拖网的压力这条鱼在渔民手中只存活了三周,海洋学家看到这条鱼时已经放在冰库内了。

当让生物学家感到意外的是,这种被认为已经灭绝超过6500万年的鱼类能获得新生也算得上是一种奇迹。虽然首次与世人见面是在冻库中,至少该物种在海洋中是有一定数量才会被渔船捕获,它们才能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丛林犬是19世纪30年代在巴西洞穴化石中发现的一种古老犬种,人们认为它是灭绝已久的动物,直到19世纪40年代一名猎人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丛林中捕猎时发现一只奇特的狼,随狗呼叫同伴试图将其围捕,其中一名同伴似乎感觉这只狼有些不同其他狼的特性,它更像一只农户家的宠物狗,猎人放弃了对它的捕猎行为,并拍照将照片交由附近居民称你家狗子是否丢失。

不久后部分照片被当地林业部门获得,发现这只类似宠物狗的动物似乎更像野生动物,随后将其邮寄至上级部门。经学者们数天讨论后得出结论,该物种正是已灭绝的丛林犬。

随后学者找到三名猎人进行调研更加确定该物种是丛林犬的准确答案。随后在各大报纸、周刊中刊登文章并告诫世人该物种属于远古活化石切勿对其造成任何伤害。这些活的丛林犬,它们往往栖息在低地森林和潮湿的稀树草原中,并与人类保持着一定距离。至于丛林犬数量目前还未得到准确的种群数量。百慕大海燕,是百慕大群岛曾经数量最多的鸟类,除了偶尔降落在过往的船只或裸露的岩石上,几乎一生都在海上飞翔。由于过往的船只过度捕猎和自身繁殖力低下,到17世纪20年代,人们已经很难在该区域看到百慕大海燕身影了。

随后,海洋鸟类学家进行了长达数周寻找该物种的踪迹都无功而返,因此宣告百慕大海燕彻底灭绝。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两位鱼类学家在海洋进行一次科研项目时,一只奇怪的鸟停留在了科考船甲板上吃着科学家们的饼干,一名科学家一眼就认出这是自己大学时认识的已灭绝的百慕大海燕。

海洋鱼类学家认为,该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该物种一旦停留在某处就会处于休息状态,且对人类无任何防备心,稍加引诱就会被捕获成为远洋旅途中的一道美味。海洋学家随后通知了鸟类学家进行一次协同科研项目,第二次发现该物种是在一个小岛上发现了18对百慕大海燕。

至此,这种灭绝了超过400年的物种又再次出现。后经过鸟类学家对该区域过往船只使用无线电宣传该物种的重要性后,截止到2005年,在人类的干预保护下大约已有250只百慕大海燕。鸟类学家任然对该物种存在灭绝的可能感到岌岌可危,因为这些小家伙的繁殖能力确实过于太低了。 旅鸽曾经是北美洲最常见的鸟类,但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它们在20世纪中叶灭绝。

然而,通过人工繁殖项目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增长,直到20世纪鸟类学家都将该物种重新引入美国。麋鹿大家最不陌生了吧?圣诞老人雪橇车的牵引者。在19世纪由于人类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而濒临灭绝。

后来,经过人类学者的保护措施和人工繁殖,麋鹿的数量目前已经得到一定数量的恢复。但是,因其与我国傻狍子有着一样好奇的特性,显然属于最有可能成为灭绝在人类手中的动物。卡罗莱纳鹦鹉,这种鹦鹉由于有着漂亮的外表被捕获成为宠物。在19世纪初因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而灭绝。

这类鹦鹉多亏宠物主们提供一定数量的活体和学者们通过人工繁殖和释放计划,卡罗莱纳鹦鹉才在20世纪末得到了一定数量的恢复,目前已经重新引入美国。犀牛在20世纪中期,因其头上的角很有价值,至于有无药用价值目前无从考证。

正是因为头上的这头犀牛角便成为了非法狩猎者的目标,加上栖息地的大面积丧失而濒临灭绝。后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多种措施加持法律打击,犀牛的数量目前已经有所恢复。袋狼在20世纪初由于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而灭绝。

然而,通过人工繁殖和释放计划,袋狼在澳大利亚的某些地区重新出现。普氏野马在20世纪初同样因为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而灭绝。

通过人工繁殖和释放计划,普氏野马在20世纪末在美国的某些地区重新出现。 巨型水母一种被称为北极霞水母的巨型水母,在数十年未被发现后,突然在英国海域大量出现。这一现象为我们揭示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重生背后的原因,探寻这些灭绝生物的重现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也不是完全因为人类过度捕猎导致的灭绝,当然,捕猎行为不对的。科学界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一种可能是,这些物种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不再适应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新环境,从而走向了灭绝的命运。

部分动物接受了新环境的改变后得以从新获得生存下去的可能。另一种可能是,这些物种在灭绝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又重新繁殖起来。无论哪种情况,这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学研究机会。对生态环境的警示

虽然这些灭绝生物的重生带给我们希望,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气候变暖、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依然严峻。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积极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让更多的物种得以延续,不然终究一天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的故事,将淹没在地球演变史的长河中。

保护自然生态行动的重要性是为了地球生态的和谐与稳定,人类必须采取行动,个人禁止非法野生动物制品买卖和猎杀行为,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立法,遏制污染和过度开发。

其次,鼓励和支持生态研究,深入了解物种演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最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保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来。

灭绝生物的再次出现,既是一个奇迹同样,也是对我们生态观念的警醒。让我们珍惜这个奇迹,积极行动起来,唯有地球生态平衡才是人类发展下去的唯一希望,你我都不愿意地球成为火星面貌的星球吧。

2 阅读:2096
评论列表
  • 2024-01-26 13:1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瞎操心

探索微光

简介:探索科技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