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起主席家的仓库,我心里就堵得慌,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么多年过去,吴连登一提起初到毛家的那会儿,还是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仓库里头,没一件名牌衣裳,没一样金银宝贝,连份礼物都找不到。最好的物件,就是毛主席50年代去苏联访问时穿的那件大衣。”
【“稿费是人民的,最终还要用在人民身上”】
吴连登在1968年开始正式管起毛家的大小事务,毛主席的日常生活和家里所有杂七杂八的事儿,都由他来打理。他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毛主席和夫人工资的发放,还有他们日常的开销管理。
他说,毛家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的是毛主席的薪水和文章稿酬。
根据规定,毛主席原本拿的是最高的工资等级,也就是610块钱一个月。但到了1958年,国家碰到了好多以前从没见过的大难题,毛主席就主动站出来,把自己的工资降到了404块8毛钱。
毛主席除了工资,还有很大一笔稿费收入。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他的稿费就已经超过了100万人民币。不过从1966年开始,虽然《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语录》还有《毛泽东诗词》这些书出版了几亿册,但毛主席在国内却没有再要过一分钱的稿费。
但是,国外是设有稿酬制度的,所以,在那个年代,不少社会主义国家都翻译并出版了毛主席的大量书籍,还常常寄来稿酬。
对于这些国家给的稿费,毛主席直接让中央办公厅都给退回去了,他觉得这稿费实在是太多了。
有一次,毛主席找汪东兴聊了聊天,他手里拿着烟,略带责备地说:“你这稿费,咋还越整越多了呢?”
汪东兴答道:“这不是我弄得多了,而是你那边没花出去,再加上每年都有利息进账,数目自然就越来越大了。”
为了给毛主席日常花费用,机要秘书张玉凤得到汪东兴的点头后,从中央的一个专门管钱的部门里拿了3万块钱放着备用。不过呢,这笔钱一直都没用上,后来到了1974年,还是完完整整地给退回去了。
毛主席平时生活特别朴素,所以他实际上根本花不了多少钱。
但是,毛主席还有其他几项花销。说到吃饭,他偶尔会请民主人士和老同学们聚餐,这部分费用每月大约100元。抽烟和喝茶的开支,他也控制在每月大约100元。此外,李敏和李讷的学费,每人每月原本是15元,后来因为物价涨了,就涨到了30元。
毛家还有一项开销,那就是房租、水电,还有租家具的钱。毛主席用的家具都不是买的,而是租的,这些加起来每个月得花84块左右。到了冬天,还得额外交30多块的取暖费,所以总共的开销差不多是120多块。
还有另外一项支出,就是老家那边有人遇到经济难题或是要看病的,他们的路费和伙食费,都一并算到了毛主席的开销里头。
吴连登聊起以前在毛家当“钱袋子大管家”的日子,心里五味杂陈。他说,这管家当得既轻松又头疼。轻松的是,毛主席自己从不摸钱,也不操心钱咋用。头疼的是,该花钱的地儿实在太多了。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毛主席外出开会时,就连喝茶这样的小事,他都会让吴连登去付钱。吴连登呢,他就一丝不苟地照着主席的吩咐办:“一分钱都不能少给。”
但是,就算家里有个特别会过日子的管家,毛主席家那时候还是经常钱不够用,支出总是超过收入。因为毛主席有原则,他说他的稿费是属于人民的,最后都得用到人民身上去。因此,平日里用的钱大都是他的工资。
不过一年中总有那么一回,吴连登会提出,想用主席的一些稿费来补贴家用。要动用稿费,那必须得毛主席点头同意,所以吴连登得拿着主席的亲笔签字,这样才能去中央的特别会计那儿把钱取出来。
【给家人每人8000元生活补贴】
毛主席的床铺上摆着两件物品,一件是宋庆龄赠送的羽绒枕,另一件则是他从长征时期就带着的毛毯。日子久了,这两样东西的外表都已大变样,可毛主席始终不肯丢掉它们。大伙儿心里都明白,这是因为主席时刻铭记着革命胜利是多么不容易。
因此,毛主席在生活中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他做什么都讲究节省,就连抽烟用的火柴,用完了也不舍得扔,非得把盒子留着继续用,直到火柴盒里的火柴一根都划不着了,他才很不情愿地把盒子丢掉。
吃饭那会儿,一粒米饭不小心掉到了桌子上,他直接拿起来就送进了嘴里,嘴里还念叨着:“农民兄弟们现在的日子真的挺不容易的。”
毛主席不光对自己要求很严,对孩子们那也是相当严格。他告诉孩子们:“在我这儿干活的,都是跟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得叫他们叔叔阿姨。”
吴连登1941年来到这世上,年纪比李讷还要小些,但李讷见到他时,还是会叫他叔叔。有次,吴连登跟李讷说,别这么叫了,李讷却挺认真地说:“那可不行,这是我爸定下的老规矩了。”
还有件事儿让吴连登记得清清楚楚。天津自行车厂给丰泽园送来一辆自行车,有人提议给李讷骑,但毛主席不肯,说这车得留给工作人员用。后来,毛主席自己花钱给李讷买了辆新的。
有一回,李讷跑到西楼打算看电影,结果一到那儿发现自己忘了签到,立马掉头就走。那儿的工作人员一眼就认出了李讷,赶紧招呼她进去。李讷心里过意不去,但又不好意思直接进去,琢磨了一会儿,干脆写了张欠条,说是“欠西楼两毛钱”,然后第二天特地跑过去把钱给还了。
早些年,李敏和李讷年纪还小,毛主席会管她们的学费和生活开销。可等孩子们渐渐长大,毛主席就定了个原则:“等你们开始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就得自己养活自己,我不再额外给你们钱了。”
然而,身为一位充满父爱的父亲,他无法忍心冷漠地旁观孩子们遭受痛苦。
1974年那会儿,李讷过得挺不容易,就靠那点几十块的工资,要养活个孩子还得雇保姆,怎么精打细算都还是不够用。以前她从来没找过老爸要钱,这次是真的没办法了,最后只能去找吴连登帮忙。
吴连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张耀祠讲了,张耀祠琢磨着,给李讷一点补助也挺应当的,于是他就写了个纸条,拿去请毛主席点头同意。
毛主席瞅见那纸条,心里头一热,开口道:“算了,别批了,你直接说说,该给多少银子合适?”张耀祠想了想,答道:“李讷那孩子花费也不少,干脆给她几千大洋吧!”
毛主席最终拍板给了8000块钱,这笔钱对家里来说真不是个小数目,让他心里挺纠结的。不过,一想到女儿的困难,毛主席还是咬咬牙,点头答应了。
吴连登没直接把那8000元全给李讷,他怕李讷一下子用太多,以后不好再张口要。于是,他就以李讷的名字在银行存了5000元,自己只递给李讷3000元。
李讷拿到钱不久,毛主席心疼家里人,就又点头同意从他的稿费里分别给贺子珍和李敏划过去8000块钱,当作她们的生活费用。
那时候,贺子珍正在301医院接受治疗,有人给她送钱来了,她心里头特别暖和,说:“这钱就先放着吧,等要用的时候再拿。”之后呢,工作人员体贴地给她置办了收音机、录音设备,还有一些日常用的东西。
李敏工作以后,就和老公孔令华一直互相扶持。当初毛主席想给她8000元帮助,但她没要。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8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有人找上门来,问问李敏过得咋样,有啥需要。李敏的回应很朴实:“我现在啥也不缺,如果真要说有啥愿望,那就是希望能拿上当年爸给的那8000块钱。”
1981年的时候,李敏收到了中办给的大礼,里头有8000块钱现金,外加一台电视机和冰箱。
1984年,贺子珍离世之后,上海市委老干部部门将她遗留下的3000块钱交给了李敏。李敏呢,就把这笔钱和她爸妈之前给她的钱搁到了一块儿,权当是留个长久的念想。
毛主席走的时候,啥财产也没留下。他一辈子都过得简单朴素,孩子们也都是靠自己的工资过日子,从没向国家多要过一点东西。毛主席给孩子们留下的那些“精神财富”,那可比什么物质东西都要宝贵得多,足足珍贵上百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