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友,即将收获一个IPO

融资中国 2024-05-19 15:20:16

腾讯是最大机构投资方。

又一个北京大学校友IPO正在路上。

融中财经获悉,近日,卓正医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卓正医疗”)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上市,海通国际、浦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这是一家在业内小有名气的私立医疗机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在中国覆盖的城市数量计,卓正医疗于截至2023年底在所有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集团中排名第一。此外,按2023年付费患者就诊人次及收入计算,其在中国所有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集团中分别排名第二及第三。称得上是一家“中国领先的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

如今,这家成立至今已有12年之久的私立医疗机构,终于向二级市场迈出第一步。

毕竟此前卓正医疗每次完成一轮融资时,提问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问题,即“公司的IPO计划”。毫无例外,卓正医疗对此回应均为“暂无IPO计划”。甚至在2021年完成E轮融资时,卓正医疗直面回应称其目前暂无上市计划且暂不需要再融资。原因其一是因为目前公司账面资金充裕,其二则是2017年公司便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并无经营压力。但如今靴子落地,卓正医疗的IPO之旅也渐渐拉开了帷幕。

而对于卓正医疗背后陪伴多年的投资人而言,这无疑也是一个好消息。此前,卓正医疗的创办和发展得到了多家知名机构和产业资本的支持,如腾讯、富德生命人寿、天图投资、H Capital、浅石创投、华林证券等。其中,IPO前,腾讯为公司的最大机构投资方,持股比例达19.39%。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被腾讯看中的私立医疗机构的创始人王志远,毕业于北京大学。与此同时,这个团队的两位联合创始人之一施翼,同样也毕业于北京大学。从资料来看,王志远于2001年7月获得北大科技信息学士学位,辅修计算机软件专业,施翼则于2002年7月获得北大国际经济学士学位,并辅修计算机软件专业。或许,这俩人是在北大辅修计算机软件专业时有的交集,以至于毕业各奔东西后还能重聚一起并携手创业。

而由王志远和施翼带领奔赴港交所的卓正医疗,也成了“北大系”IPO军团中的一名新成员。

01

一个由中产撑起的医疗IPO

这是一家专门为中产服务的私立医疗机构。

卓正医疗在招股书中直言,“我们一直在战略上专注于服务中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以具有较强购买力、偏好更人性化和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大众富裕人群为目标客户。”

基于其战略,卓正医疗多覆盖经济发达城市。2012年,第一家卓正医疗开在了深圳,此后业务版图扩大至中国广州、北京、成都、苏州、长沙、上海、重庆、杭州、武汉及佛山以及新加坡。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卓正医疗在中国拥有并经营21家医疗服务机构,包括19家诊所及两家医院,并在新加坡有三家全科诊所。

且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截至2023年12月31日,按在中国覆盖的城市数量计,卓正医疗在所有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集团中排名第一。

但卓正医疗的野心不仅限于此,内生增长和战略收购已成为内部未来扩张计划。

作为增长战略的一部分,卓正医疗拟继续通过内生增长来扩大我们的医疗服务机构网络,以加强在目标市场的存在。在“内生增长”计划中,卓正医疗表示自己在建立自己的私立医疗服务机构方面已有成熟的经验,并拥有成熟的团队建设和业务发展系统。

具体规划如其所言,“在任何现有市场扩大我们的网络时,为接触更广泛的患者群体,我们通常在该市场现有位置的合理距离内选择新地点。其次,当我们识别到我们认为对我们的网络具有协同效应的独特机会时,我们亦会探索潜在收购。”

换言之,除内生增长外,卓正医疗还打算继续探索机会,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收购具有良好往绩记录表现的知名医疗服务机构。

毕竟,这家在业内拥有12年经验的“老牌”私立机构,目标是要成为“第一”,“我们相信,高度标准化及数字化使我们能够快速、成功地拓展业务,成为中国覆盖城市数量第一的私立中高端综合医疗服务机构集团。”

对于未来发展有展望的卓正医疗,表现又如何呢?

资源方面来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卓正医疗拥有297名全职医生,他们在取得执业资格后平均拥有约14年的执业经验,其中超过85%的医生在加入卓正医疗之前曾在三级甲等医院执业。

从业务层面来看,卓正医疗的收入主要来自提供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实体医疗服务和在线医疗服务,其中实体医疗服务是卓正医疗主要收入来源。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2023年期间,该板块收入占比始终保持在80%以上。且同期实体医疗服务就诊人次由35.99万人次升至56.54万人次,增幅达57%。

财报显示,2021—2023年公司收入分别为4.17亿元、4.73亿元、6.90亿元。且未实现盈利,同期年内卓正医疗经营利润分别为-1.09亿元、-1.38亿元、-6693万元;年内亏损分别为2.51亿元、2.22亿元、3.53亿元,近三年累计亏损达8.26亿元;年内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02亿元、1.23亿元、4357万元。对于录得经调整净亏损,卓正医疗的解释为,“主要归因于我们向IPO前投资者发行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但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报告期内,卓正医疗的经营毛利率分别为11.9%、9.3%及19.3%。此外,其经营亏损也在持续收窄,由2021年的1.09亿元降至2023年的6693万元,降幅达38.6%。

不过,卓正医疗也提示称业务运营仍面对行业监管、竞争环境、消费者信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此外,卓正医疗也表示新设医疗服务机构的扩张战略,可能会导致短期财务表现出现波动。

02

融资5轮,估值36.8亿元

卓正医疗成立于2012年,至今已完成5轮融资。

最近一次发生在2021年8月,腾讯领投、香港一家大型商业集团Violet Gem Limited跟投的总代价6000亿美元的E轮融资。且此次融资后,卓正医疗投后估值升至5.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8亿元)。

如下图所示,公司历次融资分别为,2014年,公司获得由经纬创投发起的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5年,公司获得B轮融资1750万美元,领投机构为水木基金;2017年,公司完成C轮融资,金额为3530万美元;2019年,公司完成D轮融资,融资金额5000万美元。加上后面的E轮,公司融资总额约为1.66亿美元。

图/卓正医疗融资历程

来源/招股书 融中财经截图

本次上市前,Cheuk Sing Ho持股18.92%。其中,Cheuk Sing Ho的股东包括王志远、施翼、张向东、朱岩、周方、张东生、张建新等。据介绍,王志远拥有代表Cheuk Sing Ho作出决定及投票的唯一权利及权力。其中,王志远为卓正医疗的最终单一最大股东,能够行使上述合计26.48%的投票权。

在机构投资方方面,腾讯是最大投资方,持股比例为19.39%。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与卓正医疗在达成合作前便关系匪浅。

如卓正医疗的联合创始人施翼,于2010年1月至2021年上半年曾在腾讯就职,担任腾讯科技高级战略分析经理及高级产品经理职务,负责在线保险、医药等电商领域产品体验和用户运营。

2017年,卓正医疗正式与腾讯的腾爱医生展开合作,拟在患者教育、在线服务、诊所运营等多个方面,合力打造线上线下医疗服务的新标杆。

彼时施翼表示,“通过腾爱医生,一方面我们希望满足用户更多场景下的医疗咨询需求,将卓正精品医疗的服务理念从线下延伸到线上,让线下网点未覆盖地区的患者也能感知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医生提供一个有效便捷的工具,和患者建立更多的联系管道,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而医疗这一板块,也不仅是腾讯一家互联大厂的“心之所向”。

2015年,随着“互联网+医疗”模式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动发展方向之一,急于寻求增长曲线的互联网大厂便盯上了“医疗”。

以卓正医疗的最大机构投资方腾讯为例。2016年,腾讯医疗健康应运而生,最初的定位是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助手。到了2018年,腾讯医疗的战略变得更加清晰、多元。在2018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彼时的腾讯副总裁提到,未来腾讯医疗健康业务将聚焦在三个核心能力和两个重点学科。

但之后腾讯在医疗方面的动作趋于平淡,一直到2021年。这一年3月,2021年3月22日,由腾讯医疗健康(深圳)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的成都腾讯互联网医院有限公司成立,同年8月,腾讯向卓正医疗抛出橄榄枝,领投其6000万美元E轮融资。2022年,腾讯又斥巨资入股医疗器械企业鱼跃医疗……

阿里和京东的医疗布局则更早于腾讯。2014年阿里组建了互联网医疗平台“阿里健康”,后者还于同年2014年借壳在港股成功上市,并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第一股”。京东也在2014年运营医疗健康业务“京东健康”,并于2020年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不错过任何风口的字节跳动“虽迟但到”,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开始“跑步”进入医疗赛道,先后投资了百科名医、小荷医疗、松果医疗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腾讯投资卓正医疗时,坊间便有传闻称在融资过程中,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也尝试进入卓正医疗 E 轮融资,但是由于腾讯投资绑定了排他性协议,以致后续跟投失败。

03

顶级985,盛产IPO

卓正医疗递表背后,意味着一支庞大的高校IPO军团“北大系”再添一员。

不完全统计,这是今年跑出的第三个北大系IPO。

2024年1月,“北大才子”陈生带着天地壹号再次向IPO发起冲击;3月,重塑能源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其身后掌舵者林琦,于2023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而北大系IPO名单又绝非仅于此。

车载激光雷达头部厂商“图达通”于2023年8月10日已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拟纳斯达克上市,其创始人鲍君威本科毕业于北大物理系;肿瘤分子诊断及检测公司臻和科技于2023年10月更新了招股书,继续推进港股IPO进程,其创始人杜波本科毕业于北大生物系;国产电生理龙头锦江电子于2023年6月获得上交所受理,其创始人李楚文毕业于北大医学部心血管专业……名单还很长。

在此之前,更是有一群北大校友在二级市场成功挥起敲钟大锤。

2022年4月,纳芯微电子正式登陆科创板,创始人王升杨研究生毕业于北大电子通信工程专业;同年8月,“3D 视觉第一股”奥比中光正式登陆科创板,创始人为黄源浩毕业于北大力学与工程科学专业;进入到 2023年,药明合联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该年最大医药IPO,而经此一役,北大化学系校友李革创办的药明系更是坐拥4个IPO……这个名单将不断实时更新。

北大IPO军团愈发壮大的背后,离不开一群北大创业军团。而在当下,随着硬科技创业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拿起敲钟宝锤的创始人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潮下更是呈现出鲜明的高校门派,“北大系”在其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自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起,我国密集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在国家接连不断的政策支持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谓如火如荼。期间,科创成了创投圈所追捧的“风口”,“新科技”“高科技”“硬科技”等名词相继成为创投圈的网红名词。

作为学校科技开发和技术转移工作的主管部门,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近年来在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建设、校地产学研平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运营、全流程知识产权管理与高价值专利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具体来看,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利用政策支持,修订和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入股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促进科技成果高效合规转化;同时,通过专利分级分类管理和大数据结合方式,激活大量优质专利资源;此外,与各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专利与市场需求对接,并通过多种措施挖掘潜在技术合作企业;最后,科技开发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体系,推广北京大学研究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源保障。

科技成果转化大势所趋,以及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的一套“组合拳”下,一批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里的“样品”,正有效转化为国民经济主战场上的“产品”。

由此可见,“北大系”军团的队伍还将不断壮大,而这些都将成为北大IPO军团的上市后备军。“北大系”军团的威力,不容小觑。

0 阅读:22

融资中国

简介: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