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会把死者埋在自己家里与其同住,新石器时代出现公共墓地

史海撷英 2024-05-08 17:46:47

人类社会发现最早的原始人墓葬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墓葬,距今4万到20万年。

1908年,法国考古学家在法国中部的科雷兹省布里夫东南约40公里的拉沙伯尔村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的墓葬。墓坑中有一具成年男性的遗骨,头朝东脚朝西,侧身屈肢,右手掌枕在头下,像睡觉时的样子,旁边还有石器及驯鹿、野牛的遗骨。

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切舍-塔什洞,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尼安德特儿童的遗骨,头骨周围放着六对山羊角,并排列成一圈,这似乎是某种仪式。

墓葬的行为来自原始人的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一度把做梦当成灵魂活动的证据,认为灵魂附着人体,睡梦时灵魂才离开人体活动。人死后,活人的灵魂就离开肉体变成了鬼魂,原始人为了与灵魂沟通,于是为其死亡的肉体举行仪式进行安葬,因而产生了墓葬。

墓地

墓地是指墓葬所在的地点,最初的墓地就在活人居住的同一所房子里或者周边,后来才慢慢形成专门的墓地,并且远离居住的地方。

根据安葬方式的不同,墓地可分为以下几种:

1、洞穴葬

最早的原始人类是居住在洞穴内的,比如尼安德特人,中国的山顶洞人也是如此。这一类原始人在安葬死者时,就在自己居住的洞穴中隔出一块地来安葬。

1933年,考古学家发掘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时,发现了洞穴的下层有墓葬的遗骨,发现了3个完整的头骨及碎片、下颌骨,还有一些零星的躯干和牙齿。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1万到3万年,经过鉴定,有老年男性1人,青壮年男女各1人,尸骨的周围还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身上佩戴兽牙、蚌壳、鱼骨、兽齿、石珠做成的装饰物。洞穴的上层则是山顶洞人生活的居室,下室就是埋葬死者的场所,这意味着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有专家认为在尸骨上撒上赤铁矿粉,表示给予死者新鲜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或者及早到别一个世界生活,也有防止野兽伤害死者尸体的作用。

1993年到1999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江西万年县大源乡的仙人洞遗址进行勘察,在洞穴下层右侧靠边洞壁处发现一处堆积层,高约1.3米,并发现了人类的骨骼。经过鉴定,这些骨骼属于5个从少年到成年的个体,人体骨骼边还有动物骨骼、螺壳、蚌壳、红砂陶片,还有12个烧火堆。

洞穴同样分为上下两层,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经中美两国专家鉴定遗存年代距今8825±24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存。

仙人洞遗址

仙人洞遗址墓葬分布与周口店山顶洞人分布如出一辙,都属于洞穴葬,都是上层住人,下层安葬死者。此外,仙人洞遗址还出土了2万年前的陶罐和1.2万年前的水稻。

2、居室葬

经过了居住在洞穴的阶段之后,原始人开始建造房屋居住,墓葬方式也随之改变,由洞穴葬改为居室葬。

居室葬有几种形式:一是直接在屋内挖墓穴埋葬死者;二是利用屋内的窖穴、灶坑等空间安葬死者;三是将死者直接摆在屋内的地面上,然后堆土掩埋,连坑都不用挖。

从1982年到1994年,考古学家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公里的兴隆洼遗址进行考察,发掘了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房址170座,发现居室内挖墓穴埋葬死者的墓葬30余座,这些属于居室葬的第一种形式。

兴隆洼遗址的年代为距今7000到10000年。

在离兴隆洼遗址不远的地方有兴隆沟遗址,在此座遗址处发现了居室内直接埋人的情况,在编号为F18和F22的两个居室内发现了居室内的人骨,属于成年男女各1人,儿童2人。人骨周围出土了大量的遗物,这4具人骨是有意识地埋在居室内的,2个儿童不排队是二次安葬,兴隆洼遗址距今的年代为5300年。此外,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的喇家遗址也出现居室埋人现象,此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这些都属于居室安葬的第三种形式,直接在室内堆土安葬死者。

庙子沟遗址

1985年到1987年,考古学家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新风乡庙子沟村南的庙子沟遗址进行了考察,发掘了42个遗址单位,其中有9间居室利用室内的窖穴埋人,这些属于居室葬的第二种形式。庙子沟遗址的年代为距今5500年。

居室安葬这种习俗,直到20世纪,在东南亚及台湾省等地的土著居民的安葬习俗中还能看到,比如台湾省的泰雅人就是这样,不同的是,他们在居室内埋人之后,家人就重新建房子居住。

3、公共墓地

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共墓地开始流行,同一氏族成员统一安葬在固定的区域,形成公共墓地。比如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发掘房屋45座,窖穴200座,墓葬250座,墓地与居住区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居住区、墓葬区、制陶作坊区全部区分开来。房屋都在中心区域,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区,房屋周边还有小孩瓮棺葬和幼儿土坑墓。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距今约5000到6000年,也有同样的公共墓地,共发掘600余座墓葬,分布在房屋遗址壕沟外的基地里,也有壕沟隔开,儿童瓮棺葬分布于房屋附近。公共墓地区域排列得非常整齐,成排排列,而且方向一致,公共墓地中还有合葬坑,一个坑内埋葬20到80具人骨。这些公共墓地显示死者的身份平等,不存在阶层,从新石器时代中期一直到晚期都有公共墓地,随着阶级的出现,之后的墓葬形式就开始发生变化。

4、家族墓地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在一些公共墓地中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家族墓地,一个家族的人全部埋葬在一起。比如江苏邳州刘林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发现在近200座墓葬,分为6个区域,据专家的推测,不同的区域埋葬着不同的家族。

大汶口遗址墓地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距今4600到6100年,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其中墓葬分为三个区域,西北部有11座墓,陪葬品较为丰富,东部有3座墓,陪葬品较多,南部有4座墓,陪葬品较少。

这是原始氏族社会向家族私有制发展而产生的变化,家族开始取代氏族,开始产生贫富差距,陪葬品有多有少就证明了这一点。

5、贵族墓地与平民墓地

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私有制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开始产生,贵族和平民开始出现。随之带来的变化就体现在墓葬上,贵族的墓地可以修建得庞大,陪葬品也很多,平民的墓地很少,陪葬品很少甚至没有。

浙江良渚遗址,距今4300到5400年,其墓葬主要分为平地墓地和高台墓地,平民墓地位于居住区周围,墓地小,陪葬品少,以陶器为主,没有玉器。平民墓地大小不一,数量众多,最小的墓长0.9米,宽0.3米,最大的长3.35米,宽0.85米。高台墓地则是建立在人工堆积的高台之上,比如反山大墓,瑶山大墓。

反山大墓面积约30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6米,并且靠近礼仪中心-莫角山土台,出土玉器、石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陪葬品1200多件,其中90%是玉器,而且还出土了越大型的“琮王”、“钺王”等象征身份的玉器。

良渚遗址反山12号墓地

良渚遗址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象征,有着巨大的宫殿和围墙,遗址出土的超大型有礼仪象征的玉器是身份的象征,有不少专家推测反山大墓就是良渚王的墓地。

墓室

《礼记・檀弓上》说:“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

原始时期的墓室分为以下几种:

1、土坑墓

土坑墓最为常见,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最多,一般呈长方形或者圆角长方形,四壁光滑,墓口与墓底大小一样,墓坑的大小、深度按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一般单人土坑墓的宽度约为0.5到0.7米,长度为2米左右,合葬坑则要大很多,视合葬人数而定。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坑墓,比如圆形的土坑墓,还有一些带墓道的土坑墓,以及截面呈“凸”字型的土坑墓。比如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柳湾村发现了柳湾遗址,距今3600到​4000年,发现了有带墓道的土洞墓,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口插有木棍和木板,用来封门,这是中国发现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土洞墓。

所谓的土洞墓,指的就是有拱形顶的类似于土窑洞的墓,属于土坑墓的一种,地下的墓室内有木棺,用来装尸体。

2、石棺墓

石棺墓指的是用石板砌成棺室,可以直接在平地上修筑,也可以先挖土坑,在坑中修筑,这种墓通常在墓底和四壁都铺上石板,墓口也加盖石板。

比如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大伊山石棺墓,距今6500年,发现了37座石棺墓,这些墓排列整齐,石棺均用天然薄石板制作,厚度为8到15厘米,石棺长1.66到2.66米,宽0.5到0.8米。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距今5000到5500年,发现了数十座石棺墓,最大的石棺规格为长宽各3.5米,一般的石棺长1.5米,宽0.5米左右。

3、瓮棺墓

瓮棺墓是指用瓮罐来安置死者尸体然后再安葬的墓葬形式,通常是用来安葬早夭的婴儿和未成年人。

瓮罐是一种较大的陶器,安葬时先将尸体装入其中,底部一般都要留一个小孔,以方便灵魂出入,然后再安葬在土中。

成年人也有用这种安葬方式,一般属于二次安葬。

瓮棺墓

有专家认为,瓮棺墓与原始社会的巫术有关,瓮罐相当于妇女怀孕的肚子,瓮内的婴儿或者少年尸体相当于妇女再次怀孕投胎。

河南省汝州市的洪山庙墓地距今5500年,在一号大坑中发现了136座瓮棺墓,排列得非常整齐,男女老少都有,以中年人居多。成年人多用带板的缸和器盖为葬具,婴儿与未年人用罐和器盖居多,均为二次葬,几乎没有随葬品。

4、灰坑墓

灰坑墓也叫乱葬坑,一般是利用废弃的土坑或窖穴来埋葬死者,这些死者通常是地位低下的奴隶、犯人或者俘虏,坑中的尸体遗骨通常凌乱不堪,还有作挣扎的状态,没有陪葬品。

陕西省华阴市的横阵遗址,距今4300到4800年,其中发现一处灰坑,呈圆形袋,底部平坦,分上下两层,下层有2具人骨,呈屈肢状,上层有6具人骨,骨架乱而无序,有的作挣扎状,有的身上还压着石头,可见死前的惨状。

葬具

葬具简单的说,就是装尸体的用具,最常见的是棺椁,“棺”是装尸体的用具,“椁”是套在“棺”外面的用具,也就是外棺,古人的棺材一般都是里面装尸体,外面再套一个大棺材,有两层,多的有三四层。

战国漆木棺

葬具主要有3种,分别是:木棺、石棺、瓮棺、

1、木棺

木棺的运用最为广泛,就是用木头制作的棺材,形状有梯形木棺、吊头木棺、长方形木棺、垫板式木棺、独木棺。

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有1500多座墓,绝大多数都采用木棺,一般以松柏为材料,四角用卯榫结构。

2、石棺

石棺就是用石板或石头制作的棺椁,通常与木棺合在一起使用,有石椁木棺,也就是装尸体的用木棺,外面再套一层石椁。也有石木复合棺,棺的两头用木板制作,而档头各用一块石板制作。也有全部用石板制作的石棺,四周、盖板均为石板,这种通常无底板。

宗日遗址‍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宗日遗址,距今4000到5000年,共发掘出341座墓葬,包括木椁、木棺、石棺、瓮棺四种。其中以木棺为葬具的有40座,以石棺为葬具的有21座,木椁墓有20座。

3、瓮棺

瓮棺的材料是以陶器制作的瓮罐,一般以粗陶瓮为葬具。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距今3800到5900年,是中国五大史前都邑聚落之一,已经形成国家文明,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瓮棺葬。

0 阅读:29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