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之战有多惨?不怪刘禅投降,光看死的开国元勋后代就触目惊心

古城青衣 2024-02-23 21:19:19

后三国时期,身经百战的将军与谋士纷纷离开。

把统一天下的大业,留给了子孙。

此刻,若再出一曹孟德式的人物,天下必将迅速归于一统,可惜后三国时代没有完全继承前人的遗风。

反而在阴谋诡计一道,耗费了太多精力。

司马昭的进攻

司马昭早就想篡夺曹魏的江山,奈何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

首先他脚下必须有拿得出手的功业,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统一天下成为最佳的选择。

此刻,蜀汉也好,东吴也罢,昏主庸主频出。

压根儿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

这项重任,最终一定会落到北方政权的手中。

司马昭在思索到底先灭蜀汉好,还是先荡平东吴好。

经过筹谋,最终他们敲定了先灭蜀汉的政策,诸葛亮已死,蜀汉人才凋零。

且从地形来讲,东吴据长江天堑,易守难攻。

一旦攻下蜀汉,东吴的天堑优势便荡然无存。

司马昭派遣十五万军队,奔赴蜀汉。

此刻,蜀汉当年的主帅是姜维,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期间收的徒弟。

诸葛亮是忠臣,能力强,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有一点,识人这块而言,他与刘备之间还有差距。

比如,刘备在去世前,就曾谆谆告诫过他:

“马谡此人名过其实,不可重用。”

诸葛亮还是安排他守了街亭,结果酿成了不可收拾的结果。

对于姜维,不可否认他能力超群。

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是他是否能在蜀汉扎下根,获得大家的普遍支持呢?

诸葛亮在世时,大家因为丞相,或者敬重他,或者畏惧他。

真正从内心心悦诚服,愿意跟随他的人怕是寥寥无几。

这个不是姜维的过错,而是客观存在的因素。

有些人在蜀汉阵营混了一辈子,都觉得自己适合走上诸葛亮的位置。

可谁成想,突然从天上降下一个毛头小子。

首先恼怒的就是魏延。

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若不是诸葛亮提前筹谋到这一层,蜀汉军队怕是会一分为二,一大部分由魏延掌握。

姜维在这种形势下接掌兵权,的确是举步维艰。

他不得不像诸葛亮那样,接着执行北伐的政策。

有些人,可能会提休养生息不好吗?

关键是要看蜀汉的生存环境,蜀汉地处西南。

虽然有天府之国——成都,但是整体还是偏向虚弱。

这个地方的人安于享乐,若没了战争,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这件事儿。

朝廷方面,也会逐年递减开支。

因此,战事一旦停下来,蜀汉就成了奄奄一息的羔羊。

把脖子直接伸向对方的铡刀,前方等着他的是待宰的命运。

姜维聪慧,早就看出了这一层。

诸葛亮在世,凭借其威望,尚且可以推行。

等他上位的时候,已然是左右掣肘。

每走一步都万分艰难。

因此,此刻的蜀汉经不起任何大规模的打击,否则必然会有亡国之患。

刘禅的选择

曹魏发兵,就是一桩天降的打击,没有人懂得姜维的难处。

姜维为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决定以死殉国。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蜀道之崎岖难行。

韩信也曾通过这条道路玩过一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姜维想到了前者,却没有想到后者。

他率领蜀汉的精兵,牢牢把住剑阁。

认为曹魏,根本无法越过蜀道天堑。

邓艾可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平蜀的政策。

剑阁既然无法前行,就只能率一精兵。

从危险处前行,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邓艾率亲兵一万有余绕过剑阁,向成都方向前行。

当大军出现在涪城一带时,蜀人慌乱了。

难道是姜维失败了?

古人的传递消息的速度,非常慢。

姜维那边还没有收到消息,根本不知道后方情况如何,他认为邓艾或许已经退兵。

而蜀汉朝廷匆忙集合军队,选取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主帅。

士兵约三万人。

从人数上来讲,蜀汉有绝对的优势。

但从战斗力强来讲,邓艾占绝对的优势。

蜀汉的守兵多为老弱病残与新兵蛋子,精兵几乎全在姜维手中,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诸葛瞻,没有乃父之能力。

凭借的不过是一腔忠心,加上其父亲的威望,手下也多愿意为蜀汉死节。

起初,战争对蜀汉极为不利。

诸葛瞻等人开始施展不要命的打法时,邓艾也颇为害怕。

诸葛瞻在战胜以后,选择了“守”的战略。

他深知邓艾是孤军深入,粮草必然不继,只要假以时日,必会不打自败。

邓艾早就看出了诸葛瞻的算计。

他深知自己耗不起,便决定使出离间计。

在蜀汉的国内,大肆宣传诸葛家要与曹魏合作的消息。

谣言不可信,但听者听得次数多了,就会信以为真。

刘禅当年就因为听信谗言,误认为相父诸葛亮要造反。

因而不顾前方大好形势,非要将诸葛亮召回。

诸葛亮不可能不听刘禅的命令,只能放弃大好的形势,返回蜀汉。

当他询问刘禅何事时,刘禅只笑嘻嘻地回道:

“寡人,只是有些思念相父。”

诸葛瞻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若不出城应战,就有投降的嫌疑;

若出城应战,则必死无疑。

黄忠的后代——黄崇,张飞的后代——张遵,在这场战役中全部殉国。

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再也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刘禅虽傻,但也看清了局势。

负隅顽抗不过是更多的百姓流血牺牲,倒不如直接投降。

人都说刘禅这一行为,实在是给其父丢脸。

我倒觉得这样的行为,反而给刘家争光。

毕竟,他没有将所谓的家族荣誉,放在百姓的性命之上,也没有在乎千秋万代以后的滚滚骂名。

或许苍天有眼,使得这样的人最终得以安享晚年,以安乐公的名义寿终正寝。

17 阅读:22310
评论列表
  • 2024-03-17 10:34

    诸葛瞻如果想到坚守不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等姜维援军到,就不至于全军覆灭,邓艾就没折了,可以主公是个饭桶,浪花淘尽英雄泪

  • 2024-03-20 22:15

    黄忠儿子黄叙,在南阳时就死了,没有后人了,黄崇是黄权儿子吧!

  • 2024-02-28 20:10

    切,蜀汉败亡,在于诸葛亮之子指挥无能!黄皓这些佞臣造谣污蔑!岂能怪在姜维身上!没有姜维,蜀汉早就被灭了,刘禅还能当这么久皇帝???幼稚![汗][汗][汗]

    谢艳玲 回复:
    有道理
  • 2024-05-11 11:54

    五次北伐,首次就因为马谡轻敌失败而返, 这是不好的预兆, 丞相不该超之过急,应该修养几年再出站, 务必一站定乾坤,至少要收复汉中,占据长安,子午谷奇谋就算不试,也应该重用魏延当先锋,反复几次北伐车轮战真的是吧蜀汉消耗差不多了

  • 2024-02-24 23:22

    你是看着三国演义讲历史?

  • 2024-03-19 22:31

    诸葛亮有一样很致命的弱点,他只看到眼前的人好不用能不能用,从没有想过怎么去自己培养人才,样样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结果自己一死,除了姜维,没有一个人能独挡一年的[呲牙笑]

    阿二 回复:
    权力欲太强。
  • ORC 7
    2024-03-11 11:56

    看演义讲历史。魏延是伐魏的狂热分子,是和杨仪争权,不是和姜维。邓艾偷渡阴平总兵力是两万野战军,不是小说里的五千,诸葛瞻手上的兵力并不占优势。邓艾偷渡阴平拿下绵竹后,切断了前方姜维和后方的联系,此时不能迅速消灭邓艾,姜维的部队就会成为孤军被消灭,所以决战与否诸葛瞻根本没有选择,只能与邓艾决战。

  • 2024-03-29 09:48

    诸葛瞻能力远不及乃父,却与姜维争权,姜维屯田避祸,朝廷中的事没法参与

  • 2024-03-11 12:22

    这标题是反讽?人家为了老刘家的江山忠义赴死[得瑟]是什么牲口有脸自己投了?

  • 2024-05-31 01:35

    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 2024-05-10 18:10

    气数

  • 2024-06-10 19:52

    三国主打一个 乱

  • 2024-02-29 22:56

    乐不思蜀是有道理的

  • 2024-02-29 21:03

    张飞之子张遵没死,是蜀汉投降时刘禅指定去邓艾军中投降的大臣

  • 2024-03-01 15:13

    黄崇是黄权的后代,不是黄忠的

  • 2024-02-27 04:40

    毛线,前面的昏馈导致了后面的一次小聪明!

  • 2024-03-01 14:28

    感谢一身是胆赵子龙救出废物刘禅,不然版图统一不知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