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碗的历史变迁

建锋玩转生活 2025-04-05 10:19:10

内容提要:打碎了碗,会有两种考量,第一是经济损失多少,第二是心灵是否受到伤害;从打碎碗的后果来看,今日与过去不同,小孩子与大人不同,相信我与别人也不同;至于孝敬父母,我想说:“臣妾”做不到啊!

我的人生中有一件比较害怕的事,就是打碎了碗。只要是打坏了东西,尤其是碗,恐惧之情立即笼罩过来。这种恐惧从小就陪伴着我,一直持续到现在,即老之已至。

孩提时,我常常一不小心就打碎了碗。一般情况下都是被母亲第一时间发现,然后母亲就开始乱七八糟地责骂起来,多半天也不停歇。

母亲骂得最多的是3句话,分别是“你这个稻草包的”、“你这个四块板的”和“你这个踩不进盒子的”。

坦白而言,当时我年幼无知,不知其意,但晓得这是骂人的句子。经历多次之后,我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有一天,鼓起勇气,问了一位比我年长的小姑娘,才隐约懂得其含义。原来这3句话都是咒诅人的语言:所谓“四块板”,是指穷人死后,由于买不起漆成黑色的棺材,只好临时用四块木板拼凑成简易的棺材;所谓“稻草包”,是指更穷的人死后,由于家徒四壁,只好用不值钱的几捆稻草,把其尸体包裹起来,然后草草埋葬;所谓“踩不起盒子”,是指遭遇厄运的人由于得了某种重病,致使身体过于肿胀,以至于不治而亡后,其尸身棺材竟然装不下去,必须要有人上去,用脚大力的往下踩……

好恐惧啊!

我听后,毛骨悚然,竟不敢继续想象那位小姑娘所描述的死亡景观。

当我上学后会写字的时候,母亲每每如此诅咒我一次,我就喷然拿笔记录一次。至于为何要这样做,说真的,连我自己也不甚清楚。我的小舅知道后,有一次对我笑而言之:“你把这个东西记录下来,还想报你妈妈的仇吗?”我苦笑以对。

我成人后,一直到现在,大约40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听过从任何人嘴里讲出这种咒语似的话,要不是为了写本文,估计我也不会想起它们来。

想起来不免有些惭愧,我兄弟姐妹共5个,我还是大哥哥呢,只有我有这个毛病,为什么?

根据长期听人交流的内容,我最终朦朦胧胧地知晓了其中的原委一一也许是我的10个手指,缺少“锣”纹(锣状的指纹),多了“箕”纹(箕状的指纹),即本地人们用以描述老是失手原因的一句俗语:手上没长“锣”(即“锣”纹很少)!

现在看来,这种鬼话当然没有一点科学根据,但我小时候却信以为真,并多次暗自数一数自己的10个指纹,有几个是“锣”,几个是“箕”?结果每次都是,两个大拇指是“箕”纹,其余8个手指全是“锣”纹。我由此产生些许困惑:我手指上的“锣”也不少呀,为什么老是抓不牢物品呢?

由于怕被母亲狠毒的责骂,所以后来打碎碗后,只要当时母亲不在场,我就赶紧把碎碗片小心一一捡拾起来,然后送到房屋旁边的石头缝里或草丛之中。不过,大多数最终还是被母亲知道了。不用说,我又多了一项罪名:隐匿罪!

打碎碗,却是我的宿命。

直到如今,我过了六十而不惑之年,仍旧偶尔有打碎碗的情况。长大后,由于有喝茶的习惯,杯子也赫然进入了被我打碎的行列之中,其数目恐怕已超过碗了!

不幸的是,我老婆继承我母亲的“优良传统”,只要看见我打碎了碗或易碎之物,瞬间就有激烈的反应,一次也不放过我!当然,不是谩骂或咒诅,而是不尽的抱怨:什么不小心啦,能力太差啦,不接受教训啦,等等,直到我的头皮发麻也不消停。

我有时也会反唇相讥,指出老婆多年前也有此类错误。老婆当然有话反驳,最后一招一定是这样的:没有一个大人像我如此,屡犯3岁小孩也不犯的低级错误!

老婆的结论也确实是事实,强辩实在没意思。于是我无言以对,然后陷入无地自容之中。

我今日竟然回忆起打碎碗的往事,不是无端的,而是源于昨日傍晚散步途中,听到一位老同事含笑告诉我们的一件新鲜事。

他的小孙子一不留神打碎了一只小碗,其爷爷奶奶和父母立即都围拢过来,问长问短,百般安慰,生怕吓坏了孩子。

然后,这位老同事感叹今非昔比:“孩子打碎碗,竟然受到大人的好生伺候,我们那个年代,要是打碎了一只碗,那还得了!”

我想,这位老同事,小时候也许如同我一样爱打碎碗,但不会有我这种恐惧的情感经历吧?

对于我来说,岂止是感叹,更多的是沉重、悲哀和愤恨!

经常耳濡目染有些道德教条,什么孝敬父母,什么夫妻恩爱,什么和睦相处,等等。

在此,我想借用并变换一句经典台词,来表达我的真切心声:臣妾做不到啊!

0 阅读:3

建锋玩转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