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被誉为言情小说的鼻祖,其一生创作量巨大,风格多变,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同样丰富多彩,三次婚姻和复杂的家庭关系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然而在这位作家多姿多彩的生活背后,为何他从未因情感生活的波折而被人斥责为渣男,与同时期的其他文人如徐志摩等人的遭遇截然不同?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张恨水
1895年,在江西省广信县的张家一个男孩出生了。受到陶渊明的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启发,他的父亲为他命名为张心远。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参将,家族背景深厚,家中传统以武术为荣。然,张心远自小展现出对文学的热情,不同于家人的武术热衷,他更愿意闭门研读古籍。
张心远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充斥着书籍的陪伴。他对《残唐演义》和《三国演义》的情节如数家珍,对历史的兴趣与日俱增。当他偶然翻阅金圣叹批注的《西厢》,文学的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从此他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2年,张心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苏州的蒙藏垦殖学校,这标志着他迈出了追求更高学问的重要一步。在那里,他首次以“恨水”的笔名向一家苏州刊物投稿,灵感来源于李后主的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后“张恨水”成为了他的文学化名。

《金粉世家》剧照
1914年,由于种种原因,蒙藏垦殖学校宣布解散。19岁的张恨水不得不返回广信。他重返家乡后,依旧沉浸在书海中,无心理会家中对他的期望。看到长子整日埋头书写,母亲决定为他安排婚姻,希望能稳定他的生活。她与本村的徐家达成了婚约。
为了让心高气傲的儿子不至反悔,并顾忌他对文学中才子佳人故事的喜爱,母亲巧妙地以观戏为由,引他至徐家的庭院相亲。那日张恨水在戏台下被媒人暗示,目光落在一位看似秀丽的女子身上,他微微羞涩地同意了这桩亲事。
在1920年的初春,21岁的张恨水与来自家乡的徐文淑举行了婚礼,新婚之夜,当张恨水揭开红盖头,他惊讶地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新娘并非当初相亲时见到的那位美丽姑娘,而是另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这突如其来的真相让他惊慌失措,转身呼喊着母亲。

胡秋霞与徐文淑
戴氏闻声赶来,一看新娘便明白发生了什么,泣不成声地责怪自己上当受骗了。当初相亲时,徐家用美丽的次女作为诱饵,却在婚礼上用长女替换。这种欺骗让张恨水感到极度羞辱,他坚决拒绝与新娘共处一室。
面对这窘境,戴氏心疼地看着新娘徐文淑在角落里默默流泪,心软了,劝说张恨水给这段意外的婚姻一个机会。戴氏保证,如果将来张恨水遇到真正心仪的人,他可以再迎娶。
张恨水在母亲的劝说下,虽然勉强接受了这段婚姻,但他的心却始终无法平静。他大部分时间闭门不出,宁愿孤独地在书房沉浸于文学世界,直至深夜。尤其在月光洒满桂花树叶,月光映照在窗纸上的夜晚,他更是独自一人,沉思至深夜。

周南 张恨水结婚照
张恨水的不满并非仅仅因为徐文淑的外貌,更在于他向往的是与一位文雅知性的女子共度人生,期待能与她共吟诗赋,相互启迪。而徐文淑作为一个未受过教育的传统女性,显然无法满足他的这一愿望。
半年后借外出深造为由,张恨水再次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尽管他对未能完成正规学业一直心存遗憾,他在报社的努力工作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赞赏。他深知自己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但留在芜湖这样的小城,显然不能满足他的志向。因此他多次提出辞职,最终决定前往北京寻找更大的舞台。
到了北京后,张恨水虽然渴望在北京大学继续学业,却因经济条件限制,不得不放弃。他在两家报社同时工作,日夜忙碌,几乎没有时间读书或休息,北大的梦想似乎愈发遥不可及。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叹,没有选择权的婚姻和远离书本的日子,都在无形中剥夺了他的生活质量和追求梦想的可能。

张恨水 周南
到了1922年,随着经济状况的稳定,他开始将大部分收入汇款回家,用以支持母亲和弟妹们的生活和学业。然而高强度的劳累加上精神压力,终使张恨水身体垮下,患上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生病期间,他感到异常脆弱。那年春节,他抽空回到家乡,与母亲和家人团聚,尽管短暂,这次回访给了他必要的慰藉。
随着岁月流逝,孤单的生活让他日渐感到寂寞和无助。在这样的背景下,1923年,张恨水结识了一位名叫胡秋霞的年轻女子。胡秋霞原是一个遭受不幸的孤女,她曾被人贩子卖到一个家庭中做女仆,终因不堪虐待而逃离,之后在一所为流浪女子提供庇护的机构中找到了临时的栖息之地。
张恨水在结识胡秋霞之前,坦诚自己已有妻室,但胡秋霞表示不介意这一点。对她来说,能够找到一个能提供稳定生活的家庭,已经足够。双方一拍即合,张恨水随后写信给家中,表达了想要娶她为妻的决定。

周南 张恨水
1923年,两人喜结连理,张恨水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胡秋霞虽然不识字,但她勤劳能干,负责家中的一切杂务。为了让她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张恨水开始教她识字和阅读,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空闲时他还会带她看电影、听戏,共享文化生活。随着时间的推进,胡秋霞逐渐能够阅读简单的报纸和小说,两人的生活也因此更加充实和愉快。
在1931年春,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问世之际,他参与了一场在北平举行的抗战舞台剧。这场演出不仅为他带来了更多的公众关注,还使他遇到了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周淑云。当时,她和张恨水同台表演,两人一见钟情。
周淑云尽管年仅16岁,她的成熟思想和对爱情的看法超出了她的年龄。张恨水虽然已是两位夫人的丈夫,他在坦白这一事实后,周淑云的态度坚定,愿意接受一切,只为能与他共度余生。

张恨水
在得知张恨水有意娶她为妻时,徐文淑和胡秋霞表达了强烈的反对,他们试图阻止周淑云加入这个已经复杂的家庭。面对这样的家庭危机,张恨水选择为周淑云另购一处庭院,以安置这段新的婚姻,从而保持了对每位妻子的承诺和责任。
张恨水对周淑云的钟爱不仅因为她的美貌,更因为她的文化素养和才华。他赞赏她的琴棋书画,两人常共赏京剧,余暇之时互诉衷肠,真正体现了“才子佳人”的生活。在张恨水的提议下,周淑云更名为周南,这个名字取自《诗经·周南》,寓意她的温柔与才情。
这段婚姻也激发了张恨水的创作灵感。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他的作品逐渐转向抗战主题。自1928年“济南惨案”后,他便开始撰写反映国民情绪的杂文和小说,如《耻与日人共事》和《中国决不会亡》。1932年,随着东北沦陷,他发表了一系列激励民心的作品,包括《太平花》和《热血之花》,并集结短篇小说《弯弓集》来宣传抗日。

张恨水
徐文淑作为张的原配夫人,虽然没有子女,但在得知张再婚的消息后,表现出默默接受的态度。而与张有三个孩子的胡秋霞则情绪激烈,一度到周南家中闹事,表达自己的不满。
为了解决家庭冲突,张恨水不得不与周南搬出旧宅,租住在外的公寓中,开始了两人独立的生活。在新的生活空间里,张恨水和周南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甜蜜时光,他们共同阅读,一起维护花园,享受艺术生活。
周南不久给张恨水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张恨水为了不打扰妻子休息,夜以继日地边抱孩子边写作,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尽管搬离了大宅院,张恨水仍定期回去看望徐文淑和胡秋霞,并确保她们有足够的经济支持。

张恨水全家照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恨水为确保家人安全,将他们送回安徽老家,自己则前往重庆,参与抗日报刊的创办。尽管与徐文淑和胡秋霞的联系主要通过寄钱维持,但周南因无法忍受思念之苦,决定带着孩子前往重庆与张恨水团聚。
在重庆,张恨水和周南面对艰难的生活条件,但二人的情感却愈发坚定。周南不仅适应了艰苦的环境,还学会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张恨水在这期间继续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尽管生活不易,但两人共同的理想和爱情让他们的关系更加深厚。
民国时期不少人物因情感纠葛频上热议榜单,然而拥有三位妻子和十三个孩子的张恨水,却鲜少被人指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张恨水的确可以算作一位相对负责任的丈夫。

张恨水
尽管对首任妻子徐文淑无法生育子嗣感到遗憾,张恨水并未因此弃她而去。他不仅没有休弃徐文淑,而且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将她接至北京共享安稳日子,在战争与动荡时则确保她在家乡的安全。即使在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张恨水也确保她的生活得到保障。
至于他的第二任妻子胡秋霞,一个曾经流浪的女子,张恨水不仅给予了她一个新的家庭,还曾真心实意地爱过她。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恨水的情感有所转移,但即便两人后来分居,张恨水依然每月定期探望,带她和孩子们外出用餐,不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窘迫。
张恨水的第三位妻子周南在1956年不幸患上乳腺癌,她隐藏病情以免让丈夫担忧,直到病情恶化至晚期才不得不告知。周南的去世让张恨水痛心疾首,他为她写下近百首哀悼之诗,并常常乘坐三轮车前往墓地,长时间地陪伴在她的墓旁。

张恨水与民国女明星
在周南住院的同一时期,远在家乡的徐文淑因脑溢血离世,张恨水因身处北京无法亲自回家,便派遣儿子张小水携带700元前往安葬徐文淑。到了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因脑溢血逝世于北京,享年73岁。胡秋霞在目睹了所有这些人的结局后,也在十多年后静静地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