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芯片设备泰斗尹志尧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籍。
这位在中美半导体产业都留下深刻印记的老人,用二十年时间在美国半导体界登顶,又用二十年时间带领中国蚀刻机突围,令人动容!
从英特尔到泛林半导体,从应用材料到中微半导体,尹志尧的每一步都踩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他的身份转换,不仅是一个人的选择,更折射出全球科技人才流动的新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尹志尧远渡重洋赴美求学。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进入英特尔、泛林半导体和应用材料等顶尖企业。
在应用材料担任副总裁期间,尹志尧管理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业务年营收超过20亿美元,他带领的团队开发的技术至今仍是行业标杆。
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从技术研发到企业管理的全方位经验,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半导体设备这个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对现代科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2004年,已在美国半导体行业叱咤风云二十年的尹志尧做出惊人决定——回国创业。当时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几乎一片空白,90%以上的设备依赖进口。
尹志尧带回的不仅是个人的技术积累,更有一支由美籍华人工程师组成的核心团队。这支多国部队成为中微半导体早期技术攻坚的中坚力量。
在张江简陋的实验室里,他们从零开始研发半导体刻蚀设备,这种用于在晶圆上雕刻纳米级电路的精密仪器,是芯片制造过程中仅次于光刻机的关键设备。
刻蚀机的技术门槛之高令人咋舌。设备要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中,用比头发丝细万倍的高能粒子束,在硅片上刻出比蜘蛛网还精密的电路。
尹志尧团队花了整整十年,才让国产刻蚀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9年,中微半导体宣布其5纳米刻蚀机通过台积电验证,一举打破美国企业的垄断。
这个突破的意义不亚于高铁技术的国产化——它意味着中国在半导体制造最核心的环节拥有了自主可控的能力。
尹志尧的双重回归——技术回归与身份回归,发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2022年10月,美国出台严苛的半导体技术出口管制,其中一条专门针对美国人参与中国半导体产业进行限制。
这项带有明显歧视性的政策,迫使许多美籍华人工程师在中美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尹志尧此时恢复中国籍,既是对这种科技霸权的无声抗议,也表明了他扎根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坚定决心。
这位八旬老者的选择并非孤例。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芯片制造专家梁孟松等一批半导体领军人物,都曾在功成名就后选择回国效力。
顶流人才的集体回归构成了一幅壮观的科技人才回流图。清华大学最新研究显示,过去五年中国半导体领域的高端人才净流入量年均增长35%,其中海外回流人才占比超过四成。
这种趋势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硅谷现象何其相似——当时欧洲战乱,大批科学家横渡大西洋为美国科技崛起注入活力。
由此说,“尹志尧们”的回归揭示了一个风向:全球科技中心正在发生位移。当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创新工厂转型时,它提供的不仅是市场规模,更是实现技术抱负的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