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解放军东北野战军1纵3师7团政治部主任曲波在辽沈战役中负重伤,伤愈后转业到了队伍。新中国成立后,他利用1年半的时间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荡匪记》,并于1956年8月投稿到了作家出版社;1957年9月,在经过专业编辑修改完善后,这部《林海雪原荡匪记》最终更名为《林海雪原》,并正式出版。
《林海雪原》浓缩作者20余年战斗经历
小说很快在国内引起轰动,还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古文、朝鲜文、越南文、挪威文、阿拉伯文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京剧等上映。这不仅因为书中描述了祖国壮丽山河的雄伟画面和林海雪原特殊的生活气息,还因为书中的战斗故事足够曲折惊险,而且绝对真实。
因为小说的作者曲波有着20余年战斗经历,还全程参与了东北牡丹江地区的剿匪战斗。他于1923年出生在山东龙口市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参加八路军,长期担任文化教员、前线记者等;1944年12月,开始担任八路军胶东海军支队2大队政委,并杨子荣、高波等人结识。
牺牲的杨子荣是作者的亲密战友
1945年日寇投降后,山东八路军主力北上出关,奔赴东北地区,年仅22岁的曲波也随军到达牡丹江地区,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2团副政委。1946年冬天,新婚第二天的曲波,便奉命率部深入牡丹江一带的深山密林执行剿匪任务;少剑波在《林海雪原》中指挥的每一次战斗,应该说的确有曲波本人战斗经历的“原型”打底。
1947年2月23日,曲波的亲密战友、二团侦察排长杨子荣牺牲。当时,他刚刚捕获了老土匪“座山雕”没几天,又奉命追歼匪首郑三炮,他趁着天色将明突袭了郑三炮藏身的窝棚,一撞开门就喝令土匪们投降;少数土匪立即举枪顽抗,杨子荣正准备开枪先发制人,谁知手枪枪栓却因为天气太冷被冻住了,根本无法击发;土匪趁势还击,打中了杨子荣的要害。
杨子荣剧照
因杨子荣牺牲大病三月,提及就潸然泪下
杨子荣牺牲后,牡丹江军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将其遗体安葬在海林镇东山坡上,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还授予他“特等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由于长期的并肩战斗,曲波与杨子荣有着深厚的感情,得知杨牺牲的消息后,他甚至“病了三个月”;时隔多年,当曲波创作《林海雪原》写到杨子荣壮烈牺牲一章时,他再次禁不住潸然泪下。
经过反复斟酌,他最后决定舍弃这段真实的场景,改让杨子荣“活下来”,和“少剑波”一起投入到新的革命斗争中去。同时,他还特意在《林海雪原》小说的扉页上印有“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