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变迁,探寻育人真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是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还是来一起回忆一下吧:
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时的课本是语文和数学,没有补习班,学生们却学会了种菜,修桌椅板凳,会洗衣服,会做饭;会助人为乐,孝顺、诚实爱国,没有近视眼,体育课上大家生龙活虎,跑步,跳高,跳远……
那时候的教育目标很明确:学知识,学做人,学干活。是先做人后做事。

现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以分数论英雄。书包里除了语数外,还有各种奥数,课外读物,学生成了刷题高手,体育课让位于语数外,美其名曰是为了学生安全,德育课是做点好事马上打卡发朋友圈。
现在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是先做题后躺平。好多人都迷茫了。
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六七十年代与当下宛如两条截然不同的轨迹,各自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教育本质与目的的深刻反思。
回溯六七十年代,教育宛如一首质朴而激昂的交响曲,奏响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乐章。那时候,我们书包里的语文和数学课本虽简单,却承载着知识的火种。

学生们在课堂上汲取知识的养分,课后便投身于广阔的生活天地。
我们学会了种菜,亲手种下希望的种子,见证生命的成长与收获,体悟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我们学会了修理桌椅板凳,在敲敲打打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智慧;
洗衣、做饭等家务更是不在话下,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实践中悄然养成。
德育,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在点滴行动中生根发芽。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了助人为乐,懂得了关爱与奉献;
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下,孝顺、诚实的品质融入血液;
在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与参与中,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体育课上,我们生龙活虎,跑步、跳高、跳远……我们尽情地挥洒着青春的汗水,身体素质在锻炼中日益强健,近视更是罕见。
那时候的教育目标简单而坚定:学知识,武装头脑;学做人,塑造品格;学做事,掌握生活技能。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能适应社会,也都热爱生活的个体。

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教育现状:
时光流转,步入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如春风般吹拂,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呢,却似乎陷入了分数的泥沼,以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屡见不鲜。
学生娃的书包日益沉重,除了语数外,还有什么奥数、编程,课外读物纷纷涌入,学生们在题海中奋力挣扎,成为了刷题高手。
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体育课常常让位于语数外,学校还美其名曰为了学生安全,实则剥夺了孩子们锻炼身体、释放天性的机会。曾经充满活力的操场,如今变得冷冷清清,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也每况愈下,一有点天气变化就感冒发烧,而且近视率居高不下,你到教室里看看,不带眼镜的学生少之又少啦。
还有德育,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变了味。做好事不再是发自内心的善举,而成了一种形式,做完好事马上打卡发朋友圈,仿佛做好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与点赞。这种功利化的德育方式,让孩子们难以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与价值,无法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这种教育方式的孩子们是怎么样的呢?一个个弱不禁风,洗衣服做饭这些简单的事不会做,对家里来的客人视而不见,吃好的,还要穿名牌衣服,走路一千米就气喘吁吁的,现在大学毕业了还可以吃低保……
反思:
那么,现代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追求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的道路上,我们似乎在忙碌中迷失了方向。
学生阶段,分数固然重要,它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量化评估,但是绝对不能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故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回归教育的初心。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说过,我们要办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让人民放心的。下面小编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抛砖引玉。一家之言仅做参考。

首先我认为在知识传授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机械刷题。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发展方向。
其次在德育方面,要摒弃形式主义,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让孩子们在帮助他人、关爱社会的过程中,真正领悟道德的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再者在体育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让操场重新成为孩子们的乐园,让他们在运动中增强体质、磨练意志。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乎着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能让教育在时代的变迁中迷失方向,而应从过去的教育经验中汲取智慧,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