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总参谋长,三次辞掉帅位,毛主席:比要跳楼的强千百倍

雅可谈过去 2024-05-23 08:51:42

据毛主席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当年授衔时,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书记处的成员,曾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粟裕的军衔问题。

毛主席说:

“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周恩来说道:

“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

毛主席感叹道:

“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可能有人要问粟裕是哪三次辞帅?

第一次是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第二次是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第三次是1955年让了元帅军衔,因此,毛主席才感叹道:

“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嘛!”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对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进行大肆迫害,在这种情况下,我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于是,著名的南昌起义爆发了。

南昌起义部队中,就有粟裕的身影,当时的粟裕只有20岁,在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当班长。

俗话说,出名要趁早,粟裕就是这样的人。

湘南起义之后,粟裕上了井冈山,1929年,年仅22岁的粟裕迎来爆发期,这一年,他屡建奇功,从营长到团长再升为师长,并在第二年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毛主席赞叹道:

“有军师之才。”

当然,红军时期粟裕也遭遇到人生中的一次险情。

那是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为了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中央决定以红7军团为主力,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支部队与方志敏的红十军会合后合编为红十军团,粟裕担任军团参谋长。

行军的过程中,军团政委乐少华与寻淮洲、粟裕之间发生了矛盾,结果红十军团遭受重大损失,寻淮洲壮烈牺牲,方志敏、刘畴西、胡天桃等英勇就义,乐少华与粟裕成功突围,但也身负重伤。

这次战胜红十军团(粟裕)的是国民党将领王耀武,王耀武曾经叹息于不能一睹寻淮洲、刘畴西的风采,但他却能一睹粟裕的风采,14年后的1948年,粟裕“攻济打援”,用了八天八夜的时间攻克济南,并活捉了国民党中将王耀武。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同样有许多亮眼的表现,比如说1940年黄桥决战,粟裕以5000兵力,重创敌顽10万,敌人中将李守维、李守维毙命,毛主席接到电报后,感叹道:

“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粟裕,今后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马!”

当然,粟裕的高光时刻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首先是苏中战役,面对4倍的敌军,粟裕七战七捷,歼敌五万,林彪自叹道:

“打仗我不如粟裕。”

然后就是孟良崮战役,粟裕将不可一世的国民党整编74师歼灭,要知道,这可是国民党军队王牌中的王牌,在随后的济南战役中,粟裕成功攻克济南,并活捉了王耀武。

最后就是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战后毛主席评论道: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据说林彪看了淮海战役的指挥记录后,沉默了好久,最后说:

“这是神仙指挥的战役!”

1954年12月,47岁的粟裕出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并在接下来的授衔中辞掉元帅军衔,受封为大将,位列大将之首。

我们都知道粟裕这个人,除了军事上的才能外,在工作中比较坚持原则,不喜欢曲意逢迎,因此很容易得罪人。

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在全军兴起,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比如说“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

这次运动是由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发起,邓小平担任中央反教条主义领导小组组长,粟裕受到批判后,被撤掉了总参谋长的职务,改任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

其实,晚年的粟裕最关心的就是自己平反的问题,为此,他也是多次向中央申诉,据说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曾经过问,但始终没有落实,1984年,粟裕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1994年12月25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即《追忆粟裕同志》,文章中提到: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1 阅读:437

雅可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