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大道知行 2024-05-21 11:33:12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大意是,马援年少时就立有大志,不愿拘守于章句之学,而想去边郡种田放牧。哥哥马况劝他还是要脚踏实地,多加磨炼,如此方能成大器。“良工不示人以朴”,字面意思是,高明的木匠不把非成品拿给人看,比喻贤德之人所做的事一定要追求完美、求得至善,对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不朴”是时间的积淀与磨砺。有个“一万小时定律”,意为要想成为某一领域、行业的专家,都需要投入至少一万个小时的时间。一个人学业、事业的成功,一项技能的娴熟高超,一件完美作品的问世,无不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熬制与磨砺。纵观古今,许多成功、伟大和不凡的背后,都是当事人在时间的田野上辛勤耕耘、艰辛付出才铸就了自己的千古光芒。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十余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要想获得成功、成就不凡,就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付出,断不可奢望一蹴而就、一步登天。

“不朴”是苦功和勤奋的凝聚。“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成功总是与苦功、勤奋和艰辛相伴相随。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以勤学苦读著称,因家贫无书可读,只能依靠手来抄写,常常“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永字八法”创始人智永精勤于技,潜研书法30年,用过的废笔头装满整整五大竹簏,将其埋于地下,人称其为“退笔冢”。

“不朴”是沉潜和静力的蓄势。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之人,不管读过多少书,也不管曾取得什么成绩,都先要学会沉潜下来,学会做人的低调。要想干成大业,有所成就,既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时刻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还要脚踏实地,低调养晦,持守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静气,而绝不能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写《日知录》期间,反复淬炼打磨,一直不敢“录以示人”,担心“虑以未成之作,误天下学者”,甚至在临终之前还嘱咐弟子:“《日知录》再待十年,如不及年,则以临终绝笔为定。”足见其甘于沉潜的静力,以及对作品的精工细琢、力臻完美的严谨谦恭态度。

所有的出口成章,都是厚积薄发;所有的从容淡定,都是世事磨砺;所有的游刃有余,都是千锤百炼。做人做事,要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坚韧自控、久久为功。

◎本文原载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