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对于又躁动起来的外卖市场而言,面对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声势,美团的第一反应是相对被动,甚至有点迟滞的。
我很好奇,这种相对的“慢半拍”,核心原因是低调,还是自信自己的优势地位无可撼动,抑或是傲慢或者惰怠了?
美团不是没有打过舆论战。但绝大多数舆论战的打法都是另一种模式——好学深思的王兴会用自己的深度思考一剑封喉式的结束舆论战,而非如今的纠缠不清。
我想,还是起初美团太自信了吧——美团的确有自信的理由,因为美团的优势是长期斗争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美团的市场地位是和诸多强有力的对手打出来的,美团的市占率是彻底的市场选择的结果。
但我们不仅要研究美团的优势,还要分析它的弱势。世上没有完美的公司,只要有痛点就有行业竞争的差异化机会。在一个激烈竞争促进进化而非固化的市场里,消费者将是有福气的。
——导语
01美团为何强大?美团是一家极为强大的企业,从思想上到业务上都如是。
美团的核心优势,首先是建立在对行业本质的深刻认知上。
先说当年的起家——美团进入团购赛道的时间其实相对较晚,当时拿到最多投资的是拉手网这样的企业,美团无论是时间点还是融资规模,都属于第二梯队。
2011年的3月4日下午,是一个初春的平常日子,寒意未消。在体量并不大、装修也不甚华美的北京海淀剧院里,美团召开了一次“上线一周年发布会”,王兴亲自登台演讲,他的题目就是《团购是超完美的商业模式》。

当时,团购网站创始人出来谈理论的很多,最常见的理论是三赢理论,即商家、用户、平台三赢,大部分人对团购的认知是——这是一门聚合C端消费者,用规模和商家“以量换价”的生意。
但王兴不讲这个,他谈到的是他亲自观察下的中小微商家(餐饮企业绝大多数是典型的中小微)的业务推广之难、之苦,从而得出了——大型商家有门户硬广告,中小型企业有百度竞价排名,而本地中小微商业体却没有任何互联网平台可以推广自己,从而强烈的需要美团的结论。
这三重金字塔理论,是当时所有讲团购认知中最深入的一个,也是美团后来琢磨出“零售”本质的先验。
认知决定成败,成了美团的深层DNA。值得强调的是,在业务不断发展的十几年里,美团的认知也在发展,它形成了特有的方法论,进而形成了一套既有深度,也有指向性的方法体系。我访问过一些美团的前员工,他们都强调,在美团,每个业务人员都对方法论有深入的认知,这是内部沟通和决策的基础。显然,对于一个超大规模的企业来说,这种认知一致的威力是很可怕的。
必须指出的还有,美团的强大还体现在,它是一个基于高度理性和高度商业敏感性的组织,且执行力很强。以外卖为例,这种庞大的业务需要搭建在本地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之上,同时由上百万的人协同完成,只有每个细节都做到了高度优化,才能保证一定的净利润。
如果将之比做一部商业机器,那美团是这一领域最精细运转的机器甚至没有之一。
当然,这一点也带来了问题,因为每个环节都要控制成本,但总的利润就那么多,美团就会面临很多博弈,甚至会和自己的伙伴、客户、员工争利。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团对骑手的雇佣方式,这种方式没有突破法律的底线,但某种程度上低于公众对美团的道德期待。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美团发展到今天,无论是8成的市占率,还是在消费者心中的心智,都无疑是外卖领域的“默认品类代言”。这样深入心智的企业的地位格外难以撼动,何况美团现有的市场地位、规模都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它真的是无可撼动的吗?
02谁能打败美团?本地生活赛道烽烟又起,说明这个赛道没有终局。
本质上来讲,经典的toC消费互联网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总体的存量市场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巨头都会遇到增长的上限,而这种上限往往需要通过进入别人的疆域的方式来打破。

我们上面已经用足够的篇幅来论证了美团的强大,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强大是体系性的,是由方法论、基础设施和执行力层层嵌套的,它是最难被击败的一类企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团没有隐忧和弱点,而只要有隐忧和弱点、痛点,理论上竞争者就有机会。
第一个,也是最突出的劣势,就是美团一直处于道德洼地。
我们的文化受儒家影响很深,讲究“仁义”,尤其是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全体中国人最大的共情之一。
而美团恰恰就是在“仁”和“义”的方面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的正面认可。
在市场风平浪静时,也许你不会感到这种道德判断的存在,但在风高浪急的时候,它往往是决定舆情方向的重要价值判断工具。
在美团创立的时候,它的确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或者口号——让每个中小微企业都有一个在互联网上和消费需求匹配的平台——但是当这个平台如今已经一家独大、似乎不可撼动的时候,它的创立者却似乎忘却了自己的初心——这个平台如今承载无数中小微商家和骑手的生计,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亲密变成了紧张。
对于美团自身而言,一直以来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法律的下限内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当它很小时,这可能无足轻重,但当它的体量足够大的时候,人们就会对其有更高的道德期望。
举例来说,有一个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就是最近不少媒体都非常热衷于研究美团外卖的净利率。
3月21日,美团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美团全年营收3376亿元,同比增长22%;全年净利润358.1亿元,同比增长158.4%,非常惊人。
但美团财报的习惯是一向不单独披露外卖业务的净利率,所以只有外围机构的分析。但外围机构的评估数据相差很大,从最低的2.8%到最高的超过10%都有。
不过,事情怪就怪在,最近媒体高度聚焦分析美团外卖的净利率,其出发点并不是“你为什么挣这么多”,而是“你凭什么挣这么多?”
企业的基本职能就是创造利润,所以一开始我很不接受这种“凭什么”的逻辑,我甚至反问一些业内朋友,这算一个问题吗?
但当我研究了一下中国餐饮业的情况是,我就知道这种“你凭什么”的拷问其源头何在,因为大家觉得美团“赚多了”,这种看法的对面是2024年,中国餐饮业的情况非常惨淡。
我随手举几个权威来源的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3月份的国内餐饮收入增长只有4.7%,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仅为5.3%。
——京、沪餐饮市场更是直接收缩。当地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7月,北京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2%。同期,上海同比也下降4.2%。
——在2024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即年营收1000万元以上)餐饮业利润率低至0.37%。
不言而喻,作为占据外卖市场8成份额的美团,无论是营收、利润率和增速,都和行业的低迷现状太背离了。
当一国之餐饮市场的增长率只有个位数,一线城市的增长只有不到1%甚至是负增长的时候,美团158.4%的企业利润增长率和个位数的餐饮行业增长率比起来,得那么的刺眼。
当然,外卖的具体增速没有披露,但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5-2031年中国餐饮外卖行业市场现状调查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里指出——2024年,美团向商家收取的配送服务费、佣金和营销服务费收入占到了全国餐饮行业全部收入的4.5%,较2021年的2%翻了一番。
这是否意味着美团大幅增长的经营利润和净利润,是在不断“虹吸”整个餐饮行业的利润上实现的呢?虽无定论,但大家热衷于研究此数据的原因不言而喻。
美团是行业老大,而中国人对老大的要求是:“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因此,在餐饮业低迷时,公众期待美团有更多担当,但似乎其并未满足这种期待。。
当然,也有人说,外卖极大的提升了餐饮业务的天花板,帮餐饮业者扩充了新的增长空间。但是,客观来讲,这并不是美团的动机和出发点,而是美团为了自身保证发展而开展业务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为了得到这种边际效益,餐饮企业的付出比例显得有些不合理。这已经不是我的个论,而是公论了。
美团最近开始主动披露公益成绩,并承诺向餐饮业三年投入1000亿元用来帮助行业,这是很积极的动作,但若非临渴掘井,岂不是对提升形象的效果更大。
一句话总结,美团当下最弱势的地方就是舆论,而舆论打的是人心向背、打的是长期以来企业操守的社会评价,它很难在短期内通过一两个“承诺”来扭转。毫无疑问,如果外卖之战伴随的舆论战长期化、阵地化,美团在这方面的弱势是很难短期内修补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京东热衷的看上去是在谈骑手待遇,实际上打的还是美团的道德痛点。
再说第二个弱点,那就是美团的护城河不够用了。
当年,法国人修马奇诺防线的时候,就有人说,这个防线其实是白修的,因为敌人只要绕过来就好了。
美团最短板的问题,就是除了自然流量,没有外部流量输血。
然而,目前随着短视频等平台的崛起,流量的规则变了。依靠用户忠诚度的流量,和拥有巨大的、新的流量红利的企业,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这些流量的释放方式也截然不同,在对用户心智的渗透上,传统的“目录式”呈现与高度碎片化、饱和攻击的视频化流量,后者的冲击力和到达效率远高于前者。
而为了寻求新的变现方式,这些流量新贵们,则会尤其关注并闯入商业模式成熟的赛道,并试图颠覆。这种事情会反复发生。例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从短视频平台拿到优惠然后直接去消费,这对美团的打击是降维的——尤其是发生在一个比它更有效率、更乐意于烧钱的对手身上。
京东则是另一种类型的新对手,它涉及从企业价值观、社会评价和基础设施的全面竞争力整合。
限于篇幅本文不展开,我的下篇文章会做单独的剖析,敬请期待。
第三,任何商业模式都不完美,美团也不完美,行业永远有痛点。客观上说,只要痛点还存在,新的入局者就有机会。
美团外卖的优势是速度和方便,但短板是品质和食品安全以及价格。

举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话题,美团有真的帮助餐饮业变得更好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就是外卖和堂食的口味相差太远了。当然,这有配送时间的原因。但我也很想问一下,为什么美团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都没有反哺一下这个行业,让它们得到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进步呢?除了那些炫酷但只是试点的无人机送货,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花一些钱,让商家可以用上更先进的配送设施、容器和保持味道不损失的黑科技呢?
当然,并不是说,改善外卖体验就是美团的责任,商家就没有改进的义务。但是,相信很多人都算过账,在现有的佣金压力和各种流量成本之下,商家保证食品安全和基本品质都会极度成本承压,遑论去追求什么黑科技——这本身就不是主要形态是中小企业的商家承担得起的。
环顾其他领域的平台型业务,处处都有平台和商家的博弈,但也有很多对行业的反哺。
例如,传统的电商行业,虽然也会触及一些传统实体驱动的利益,但总体上来讲,也都会反哺供应链,带动上游企业的数字化,这就是“让行业更好”。做的更好些的,还会反哺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但也是企业社会责任落地的很好的机会。客观来讲,我认为大部分电商企业是做到了及格线上的。
但美团做的还很不够。本质上来讲,餐饮行业除了得到一个更有效率的交易平台和更多的成交机会外,得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反哺和进化是很有限的,我建议美团一定要把未来的优化重点放在这个领域——多帮帮我们的餐饮企业发展和进化吧。
当然,有些问题难以短期内解决,是因为其是“食”这个基本民生行业的长期痼疾,并不能归咎于美团。但只要这些客观痛点存在,而新的入局者又有解决方案,那么就会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行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就可能被改变。
03结语:美团是一个我研究很久的企业,也是一个我很佩服的企业,从创业到立足到强大,美团都给中国互联网行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虽然,美团也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但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行业,一如也需要用动态的眼光看美团。客观说,在拥有强大存量优势的前提下,美团只要愿意灵活的调整和不断的自我进化、自我优化,愿意提升公众对其的“期望性道德”的水准,真正做到和行业、和多数消费者的利益站在一边,美团仍然是很难被打败的。
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能打败美团的只有美团自己,能毁掉美团的也只有美团自己。
不用丑团从我做起
这些个大鹗甭管谁都是让中国人变懒惰,市。资本垄断与门市商业倒闭的罪魁祸首。
京东输给美团就是没有拼好饭,京东一旦出拼好饭,美团肯定输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