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让人气愤,太过于懦弱?换个角度看问题

好哥聊历史 2024-01-26 10:28:11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每次想起二战历史的时候,最气愤的就是绥靖政策了,面对已经被纳粹党控制的德国和法西斯化的意大利,英法等国总是希望牺牲一些小国的利益安抚侵略者。岂不知饿狼不管喂多少肉都是不满足的,最后让整个欧洲大陆几乎被希特勒的铁蹄踏遍,世界陷入二次世界大战的黑暗。

但实际上,绥靖政策可不是二战的首创,在战国时期,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东方六国同样上演过绥靖政策,他们要么是派个太子去秦国当人质示好,要么割地赔款求秦国退兵,不仅失去了春秋时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地和财富,而且都得上了“恐秦症”。但是绥靖政策,真的是大家想的那样吗?

一、战国六国的绥靖政策

绥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最初是安抚、保持地方平静的意思。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最初不是贬义的,这样翻译是一般的意译。只是最终的效果证明了绥靖的失败,后来才引申为为求苟安而去做一些违反理性与原则的行为,甚至这种行为里还有一种非理性的纵容。

绥:安定、安抚。《诗·恒》:“绥万邦。”“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三国志·薛综传》:“绥边抚裔。”靖:安定。《书·无逸》:“嘉靖殷邦。”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对秦国采取了一些绥靖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秦国占领韩国益阳,进而威胁周王室,胁迫皇帝命令诸侯,这是秦国在战国时期采取的一种绥靖政策。通过占领韩国益阳,秦国能够控制韩国,进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山东五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了绥靖政策,拉开了战国版世界大战的序幕。他们没有团结起来对抗秦国,而是采取了妥协和绥靖的方式,这为秦国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机会。

这其中,魏国和楚国,几乎是谈秦色变。魏安釐王即位的时候,是公元前276年,其实这时候魏国、韩国和赵国还是有余力和秦国对抗的,秦国主要采取的是打击韩国、骚扰魏国、恫吓赵国的策略。本来魏国还有个雄才大略的信陵君可以支撑,可是魏安釐王心胸狭窄,不愿意重用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所以秦国看准了这一点,连续三年夺取了魏国边境的八座城池,兵锋直指魏国都城大梁。魏安釐王吓破了胆,恰好手下的将领段干子建议把南阳地区割让给秦国换取苟安,赶紧同意这个主动求饶的办法。

这时候主张合纵抗秦的谋士苏代看不下去了,就劝谏魏安釐王“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他说割地赔款根本就是抱薪救火,一时苟安看似可取,实际上只能助长秦国嚣张的气焰,此例一开魏国将永无宁日。可是魏王早已昏了头,来了句“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如苏代的预料,秦国得寸进尺,接连攻占了魏国的怀邑和郪丘两城,魏国吃了哑巴亏。

再说说楚怀王,他即位是公元前328年,这时候楚国和秦国实力不相上下。可是楚怀王不信任屈原,结果被秦国的说客张仪耍的晕头转向。张仪许诺,只要楚王和齐国绝交,就割让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竟然轻信,结果真的上当,秦国只承认承诺过六里而不是六百里土地,耍弄了楚怀王。

怀王怒不可遏,倾全国兵力攻秦要出口恶气,却是被打得大败。后来楚怀王派人和齐国重修旧好,秦国知道了这个消息又故技重施,信誓旦旦告诉楚怀王要和他结为同盟。这次大臣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都劝楚王不要赴约,可是楚怀王竟然还天真地去了,结果被秦国扣留。秦国逼他称臣,怀王倒是保留了最后的节气始终没有低头,可是最后悲惨地死在秦国。

二、再观察绥靖政策

对绥靖政策气愤,是我们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古人的经历,但实际上,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能也会实行绥靖政策,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任何国家在自己利益没有受到实际损失和威胁之前,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人都是喜欢和平稳定,有确定性安全的时候,能用一定的损失换来和平,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事情。

第二,讨厌战争。电影《钢琴家》中有个经典台词:“如果你喜欢战争,只能说明你不曾见过硝烟”。战争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无论是物质上的财富损失,还是心灵上的战争创伤,都令人们十分厌恶战争,向往和平。就算是战胜国,但是由于死伤惨重,人民也会因而厌恶战争。

统治者也是一样,既然“和平”既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又可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议和不仅减少了军事上的花费,还能给自己争取足够长的时间去休养生息。大量的军费开支也会让人民苦不堪言,所以很多统治者牺牲一部分利益,以求平安。

第三,盟友也不可靠。以东方六国为例,一个国家真的面临生死存亡,哪个国家会举倾国之力来就它,更多的是各国心怀鬼胎。再以法国为例,一战后制定的政策是压制德国,不过后来实施的时候只有法国一个国家在压制德国。英国、美国都不想看到法国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所以对压制德国并不上心。在法国压制德国的时候,他们还反对法国。弄得法国是里外不是人。说是盟友,其实哪儿是铁板一块。

三、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

历史上,绥靖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慕尼黑阴谋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张伯伦与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同进行了四国首脑正式会谈。第二天凌晨,《慕尼黑协定》签订:“捷克斯洛伐克须从10月1日起10日内,将苏台德地区及其土地附属设备无偿交付德国”。因为会谈全程不允许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进入会场,仅在四大国的“推杯换盏”中捷克人的国家就被宣告“事实死亡”,故该协定又被后世称为“慕尼黑阴谋”。

在欧洲的推行,以英法对德绥靖为主要内容,英国为主导。英法对此不仅不加制裁,反而英国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变相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绥靖政策在二战前对德国的侵略行为起了纵容作用,使德国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使世界人民深受灾难。

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爆发,反而使战争的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在当今国际政治外交中,各国应吸取历史教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战争爆发,维护世界和平。但我们也不能一味谴责那些实行绥靖政策的人,换做自己,还不知道当时会怎样处理呢。

3 阅读:1096
评论列表

好哥聊历史

简介:聊聊历史,寻找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