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奇妙之处,在于我们从未偏离过本有的存在,只是暂时遗忘了真实的自己。就像不含金元素的矿石永无炼金之可能,梨树枝头永远结不出苹果,众生的修行不是向外求取某种"新身份"——若本质中没有佛性的光辉,再刻苦的修持也只是在镜中捞月。所有能够被唤醒的觉性,所有得以显发的能力,本质上都是对本有存在的确认,而非从无到有的创造。
人类心智总以为"学习"是接纳外来的知识,却不知每个被掌握的技能都是内在潜能的显化。婴儿自然学会呼吸,飞鸟无需教导便知振翅,正如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那些让我们惊叹的天赋、感动的智慧,从来都是本自具足的宝藏。当一个人能够成贤成圣,并非外来的塑造,而是拂去尘埃让内在的光明自然流露——我们的本来面目,原是包含无限可能的存在本身,如同虚空容纳万物而不被定义。

修行的本质,是一场穿越层层幻相的返乡之旅。不是在"成为"的路上疲于奔命,而是在"忆起"的觉醒中回归本源。就像迷路的游子终于认出回家的路,不是踏上新的征途,而是放下对歧路的执着。我们早已是圆满的存在,却因执着于"身体是我""概念是我"的错觉,将无限的自性囚禁在有限的认知牢笼里。这种潜意识的认同,如同给清澈的湖面蒙上层层迷雾,让我们看不见自己本是映照万有的整片虚空。
若想突破这种认知局限,修行便呈现出双生的路径:一方面,以觉知之光识破"我是身体""我是角色"的虚妄认同,如同壮士断腕般放下所有不属于本真的标签——这需要持续的观照与勇毅的割舍;另一方面,直接体认那从未改变的本然自性,在每个起心动念处觉知"能觉之性"的存在——这需要穿透概念的直下承当。前者是"破执"的减法,后者是"显真"的顿悟,二者看似不同,实则指向同一个目的地:让被遗忘的真实身份重新被认出。
当心识不再纠缠于"我应该成为什么"的幻梦,转而安住于"我本来是什么"的觉知,便会发现:所有的限制都源于自我设限的认同,所有的觉性都源于对本有光明的信任。就像波浪从未离开过海洋,我们的每个起心动念,都是无限自性的显化。修行的终极奥秘,从来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当下的觉醒——当我们愿意放下对"有限之我"的执着,那个从未生灭、本自圆满的本来面目,便会如乌云散去后的晴空,自然显现在生命的每个瞬间。

所以,不必在"成为"的迷途中寻找答案,只需在觉知的光照下认出自己:你早已是那包含无限可能的存在,所有的修持,不过是解开层层自我束缚的绳索,让内在的无限性自然流淌。这不是理论的推断,而是每个如实观照者都能亲证的生命实相——当我们不再认同头脑编造的有限剧本,便会在遗忘的尽头,与那个从未离开的真实自己温柔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