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再度震荡,现在还能不能配红利?

具光谈财经 2024-05-24 06:38:53

1、在沪指周一创下本轮反弹的新高后,市场又陷入了阶段性的震荡。如何看待当下的市场环境?

最近政策层面有两件大事,一是房地产新政大招齐发,二是中长期特别国债首发落地。随着市场完成对政策的定价后,整体进入震荡格局,从市场表现看,跌幅较多的都是近60日涨幅领先的方向,也意味着目前市场面临一定的获利资金了结下的回落压力,所以在新的增量信息出现之前,市场可能都会延续一个震荡盘整的格局。

周三的30年期特别国债在交易所上市首日暴涨25%随后回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经过这件事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这就是普通投资者布局记账式超长期国债时,不能忽视的波动风险,在面对高溢价时更要理性投资。

因为你持有的收益通常来自两部分:一个是利息,就是定期支付的票息。比如这次的票面利率是2.57%,每半年付息,你买了100元,那每半年可以拿到1.285元,如果你能拿够30年到到期,最后确实能收回100元本金,并稳定获得所有的利息。另一个部分是资本利得,就是把一只债券低买高卖的收入。就好像股票的市场价格会变动一样,债券的“市场价格”也会有涨有跌,一般来说,市场利率下降债券的价格会上涨。但如果遇到今天这样的激烈买卖盘还会异动。

所以,但凡你买入的时候价格已经涨过一波了,又或者中间需要变现得按市场价卖出,交易带来的结果都是可能亏可能赚,不能理解为绝对的“稳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超长期国债的配置主力,通常都是有比较长期现金流匹配需求的专业机构——例如险资。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适合的长期投资理财方式可能是储蓄式国债和债基,以及在风险偏好适合的情况下,用红利策略收息,更容易看得懂、拿得住。

2、说到红利,在其他主要指数调整之际,低波红利指数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其实大家也知道,从21年一季度起算,A股已经经历了一轮长达三年的蛰伏周期。当失效的经验层出不穷,面对短期的不确定性,为王的“剩者”选择了“反脆弱”,权益市场选择了红利。站在当下这个时点,还能不能配红利?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红利的择时体系说起。我们从实操中发现,可以重点关注股息率、美债收益率和拥挤度这三个指标。

先说股息率,这是投资红利策略的本质吸引力。从财务角度看,红利是公司将盈余回馈给股东的一种方式,通常以现金或股票的形式支付。 通常而言,红利策略就是指以“高股息率”为核心指标的选股策略,主要投向盈利能力较为稳定、现金流充沛、股价低波动、具备长期高分红基础的公司。

股息率最终可以拆解为“分红率/市盈率PE”,理论上投资红利策略的本质吸引力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在长期通过企业分红赚取收益,二是在短期内利用市场的阶段性低估值进行防守或寻求修复获利。

如果将投资红利资产的要点的凝聚成一句话,那就是:要现在、要确定性、要更多的分红与现金。不难发现,“股息率”就是红利资产最重要的“定价体系”之一。

历史回测显示,股息率与红利低波资产未来一年市场表现相关性较强,随着股息率提升,未来潜在的股价收益率也随之提升。(来源:兴业证券)

当然,由于红利资产的超额收益已经持续了三年有余,判断未来的红利基金投资价值的确需要兼顾价格空间。但不管怎么说,以中证红利低波动指数(代码:H30269)为例,指数当前股息率为5.19%,处于近10年的63%分位点,比起之前的性价比是有一定的下降,但仍然处于中枢水平以上,表明还是有较好配置价值的。(来源:Wind,截至2024-5-53)

3、刚才还提到美债收益率和拥挤度。其实美债收益率这个指标,观众朋友们也不陌生了,我们经常说10年期美债收益率是全球风险资产定价的锚,如果这个指标上升,可能会利空科技成长板块。那么,美债收益率与红利资产定价的传导机制是什么样的,可以介绍一下吗。

刚才我们说到股息率是红利策略的本质吸引力,那么美债收益率可以说是更具确定性的相对收益指标。自2016年起,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相继开通,海外资本在我国境内市场的影响力有所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美债长端利率与红利低波资产的超额收益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性,而这种关联在近几年愈发紧密。

究其原因:第一,作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美债收益率的提升无疑对高估值板块施以压力,而对于低估值的红利低波资产则影响甚微;第二,高悬的海外市场利率对于长久期资产并不友好,新兴市场尤甚,短久期资产在确定性方面则占据明显优势,其中红利资产的短期现金流最为确定,从“反脆弱”的框架下脱颖而出。

面对大洋彼岸居高不下的通胀粘性,以及仍处于近二十年高位的美债利率,前天美联储又放鹰,至少在当下,这个位置的红利低波资产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市场情绪的影响,就是交易拥挤度。存量博弈之下的市场情绪,似乎已成为了一股左右行情的无形之力,投资者时常感慨——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然而,“人多不多”并非由感觉而定,需要靠确切的指标和数据。

从配置角度看,今年一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对红利策略相关标的的持股市值达到2448亿元,相较于1.56万亿元的重仓股市值,配置比例为15.7%,处于2010 年以来36%的分位数的中低水平。

从交易角度来看,今年一季度红利策略相关标的的成交额占全部A 股成交额的8.5%,处于

2010 年以来25%历史分位数的低位水平。

至少从这一视角出发,这个位置的红利策略还谈不上过热,也没有走到需要战略性撤退的时刻。面对基本面仍在磨底的现实情况,情绪的来回拉扯再加上资金博弈的复杂,红利资产在当前阶段的配置优势再度显现。

4、我们聊完了择时体系,更再给我们梳理一下论现在红利策略的配置逻辑吗?

第一,红利策略过往具备较高胜率。

高分红意味着公司具备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能够带来较为确定的长期回报。红利策略并不是单纯的熊市策略,而是“熊市能抗跌、牛市跟得上”。以中证红利低波指数为代表的高股息策略,从2013年至今全年跑赢万得全A的占比达到73%。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3.01.01-2023.12.31,指数过往业绩走势不代表未来表现,不代表投资建议。

第二,高股息资产具备穿越牛熊的能力。

西格尔在《投资者的未来》中提出,股息率越高,投资者弥补他们所需要的损失的时间越短。更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再投资的股利增速更快,所以股价跌幅越大,投资者回血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图:在股价下跌后为持平股利收益率需要的年数

数据来源:《投资者的未来》,西格尔

第三,红利基金天然具备杠铃策略的配置优势。

从资产配置的视角出发,红利基金的投资方向通常具备高股息、高ROE、低估值、大市值,天然具备与科技成长搭配作为杠铃策略的优势。杠铃策略的一头是新一轮周期的上升主线,代表了中国未来产业的前进方向;而另一头便是低波红利资产,通过类固收高股息类资产降低投资组合波动。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第四,红利或许正在演变成为中长期的投资逻辑。

在当前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投资者的心态正在发生变化,从“要未来”、“要梦想”、“要估值”切换到了“要现在”、“要确定”、“要现金”。新“国九条”落地之后,监管思路已经向“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转变,“分红”成为重中之重,高股息及稳健分红板块符合长期价值投资取向,或许正在演变成为中长期的投资逻辑。

当资产配置直面低利率时代对于投资性价比的要求,当监管引导与市场偏好及公司治理优化趋势共振,新一轮红利风格的投资时代或许正在扬帆起航。

指数历史表现不代表基金产品表现。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本资料中推介的产品由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0 阅读:23

具光谈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