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线一再被突破,空间不断被压缩,俄罗斯的战略困境,写在国家基因里。
如果用3个词来概括俄罗斯的国家基因,我认为是扩张、遏制和妥协,这是关于历史的梳理和借鉴,而不是基于道德的对错判断。
通过这三个基因解读,再去看俄罗斯与美西方的关系,以及如今俄罗斯所处的战略困境,仿佛一切都变得清晰。
俄罗斯的庞大,源于对领土的渴望和收集,这种与生俱来的扩张基因,不仅塑造了俄罗斯庞大的疆域,也种下了敌对的种子。
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敌视,就源于历史上的土地争夺,比如,被三次瓜分的波兰,都有俄罗斯的参与。
第一次发生在1772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签署瓜分波兰的条约,让波兰丧失约30%的领土。
第二次发生在1793年,俄罗斯与普鲁士再次瓜分波兰,波兰又失去40%的领土。
第三次发生在1795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签署协议,瓜分了波兰剩余的约30%领土,导致波兰亡国。
请注意,这三次共同参与瓜分波兰的,除了俄罗斯还有普鲁士,也是德国的前身。德国的统一就是由普鲁士完成的。
此后,波兰人又经历了多次复国、灭国的痛苦循环,而这中间,都有德国和苏联的参与,反正就是被轮番蹂躏。
二战后,历经坎坷的波兰再次复国,当他们算账时,选择与德国和解,却牢记俄罗斯给波兰带来的耻辱。因为德国战败受到惩罚,而苏联却继续强大,让波兰有一种时刻被灭的危机感。
所以,波兰宁可跪求美国驻军,也要时刻提防俄罗斯。
特朗普曾声称,北约国家要提高军费开支,目标要达到GDP的5%,而波兰的军费开支是4.12%,位居北约成员国第一。
除了波兰,曾经是苏联一部分的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也是相当敌视。那是因为这三国,跟波兰情况类似,与俄罗斯和苏联,也有着复杂的领土纠葛。
仗着北约成员国的身份,这三国虽然没什么实力,但也敢经常向俄罗斯放狠话,态度相当强硬。
因为,按照北约的共同防御条款,攻击任何一个北约成员国,就相当于对北约宣战。这一点,让俄罗斯相当头疼。
像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这种情况,都是因为历史上俄罗斯的扩张引起的,他们对土地和出海口的追求,是写在国家基因里的。
无论俄罗斯如何努力融入西方,在有着波兰类似经历的人民看来,这一点都不会改变,只是因为实力不允许,俄罗斯选择了短暂的蛰伏。
加上俄罗斯通过扩张形成的庞大领土,人口及资源优势,让欧洲的小国深感不安,这一点很难改变,除非俄罗斯变得与他们一样,这也是欧洲小国的普遍心态。
站在这个视角去理解北约成员国,就知道他们为何如此对待,一心求发展的俄罗斯了。
说完扩张基因,我们再谈谈遏制。
如果说上面谈论的都是些小国,那么德国和法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就充满了刺破大国梦的遏制。
在面对欧洲大陆诞生的强国方面,俄罗斯与英国有着类似的心态,谁强大就联合其他国家灭谁。当然,英国连俄罗斯也不放过,因为它孤悬于欧洲大陆以外。
虽然,法国和德国都不愿意看着对方强大,历史上也发生多次战争,但两国还是可以合作的,而他们与俄罗斯的关系,那是相当复杂。
这与俄罗斯刺破法德大国梦,扮演的遏制者角色,密切相关。
让法国人最骄傲的,莫过于拿破仑创建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当然,过于强大的法国,是欧洲其他国家也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最后给拿破仑致命一击的滑铁卢战役,由惠灵顿统帅的英国和普鲁士联军完成,但法国人认为,拿破仑在莫斯科的惨败,是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的根源。
在伴随法国崛起的7次反法同盟中,其实每次都有英国,而沙俄实际只参与了5次,但法国人并不仇视英国,反而对俄罗斯耿耿于怀。
这是为什么呢?
在法国人看来,还是因为俄罗斯太大了,凭什么我们的大国梦被你刺破,而你还是那么大,真是越想越来气。至于法国人对英国的态度,看看如今的英国就明白了,大家半斤八两,也懒得计较。
德国的崛起也是一样,在一战和二战中,德国都是主力。虽然在一战中,沙俄后来因十月革命退出,但是取而代之的苏联更加强大。
德国因战败签订《凡尔赛合约》,不仅弄丢了很多好不容易抢来的领土,还被法国压制了十几年,而法国在一战初期,是被德国痛揍的对象,所以,德国人心里很憋屈。
好不容易到二战开始翻盘,结果又吃了跟拿破仑一样的亏,梦碎斯大林格勒,战后被分区占领,至今摆脱不了美国的控制。
如果你是德国人,你心里怎么想,曾经的宿敌法国和英国,都是要死不活的样子,而俄罗斯还是那么大,凭什么?
通过法德大国梦的破碎,我们可以明确看出,俄罗斯扮演的俄制角色,当然,这没有什么对错可言。但是,站在两国立场上,就能更容易理解,他们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了。
所以,俄罗斯太大,欧洲各国太小,加上复杂的历史原因,欧洲各国不可能接受庞大的俄罗斯,成为主导欧洲的一员。
领土庞大无所谓对错,是综合实力和生态位的体现,而信奉丛林法则的欧洲各国,自然对拥有更高生态位的俄罗斯,充满了警惕。
刚好俄罗斯正与乌克兰分家,乌克兰又想加入北约,那就乘机让他们打,欧洲小国们出钱,乌克兰出人,削弱后的俄罗斯,威胁自然就变小了。
所以,俄乌战争与美国的拱火有关,但与欧洲各国的心理也有关。正是因为这种对俄罗斯的心理,美国人一鼓动,他们就同意了。
因为,这本就是他们之前想做,而一直不敢做的事。
三个基因谈了两个,分别是扩张和遏制,这两个基因给俄罗斯带来了不少好处,但也树立了很多敌人。
如果只有这两个基因,那俄罗斯无疑是那个强大,且令人胆寒的存在。
然而,没有完美的个人,也没有完美的国家。妥协基因的觉醒,促成了苏联的解体,以及俄罗斯如今的困境。
在美苏对抗中,美国胜出而苏联解体,在战略层面,是因为美国智库的基本判断。
这个判断的大意是:当美国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并向对手明确传递出,拥有使用这些实力的决心,那么面对美国的威慑,对手就会退却。
而这个基本判断,在美苏对抗的第一轮高峰中,得到了完美的验证,并成功激活了苏俄的妥协基因,而这个基因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消失,依然持续影响着俄罗斯。
普京表示:“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这句话其实没有错,现实也往往需要妥协,但是像普京这样公开表达出来,则传递出一种重要的信号。
举个例子,红军长征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那就是迫于现实的妥协,但我们称之为战略转移。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在凝聚人心方面,效果天差地别。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对抗的第一次真正过招,面对美国的强大军事压力,苏联最终选择了妥协,当着全世界的面,撤出了古巴的导弹。
当时的古巴人民认为,这是苏联对古巴的背叛。苏共高层也认为赫鲁晓夫的决定,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所以被视为软弱的赫鲁晓夫下台后,更加强硬的勃列日涅夫上台。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通过强硬的态度和作为,在美苏对抗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然而,苏联被激活的妥协基因,并未因此消亡。
在面对更加强硬的对手时,即便苏联的综合实力更加强大,就再次表现出畏首畏尾的妥协。
美国智库的综合判断是对的,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力量,新中国在展现和使用实力方面的决心,都远超美苏的判断。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期间,面对综合实力远胜过我们的苏联,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在中苏、中蒙边界,苏联最高时部署144万人的兵力,即便他们表现出如此强大的战力,但他们挑错了对象。
新中国能在朝鲜,与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开战,把高傲的美军打到谈判桌前,就不会惧怕苏联陈兵百万的威胁。
如果苏联人胆敢侵犯中国,我们不介意让他们尝尝,16年前美国的惨痛教训,于是,把新中国当对手的苏联退却了,即便他们当时很强大。
李云龙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请记住,是勇者,而不是强者。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从来不缺乏亮剑的勇气。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便美国一直声称,中国是美国最严重的竞争对手,但美国在实际操作上,特别是热战选择上,却始终拿俄罗斯开刀。
因为美国早已看穿俄罗斯的底牌,而对中国却心生畏惧。
所以,2016年,美国在南海试探我们,派两艘航母摆出战斗姿态,试图逼迫我们承认非法的南海仲裁。
其实,美国人也想看看,随着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战斗意志是否依然如初。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我们压上了几乎所有海军家底,上前线的战士们都写了遗书,誓与美国决一死战。
结果,美国怂了,跟苏联一样退却了。
这既是一场综合实力的对决,更是战斗意志的较量。美国能战胜苏联,但战胜不了中国。因为中国可以蛰伏,但绝不退却,更不害怕一战,即使强如美苏,也决不能让我们低头。
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历史记忆和民族自豪感,这份荣耀不容许我们屈居人下,奴颜婢膝,苟延残喘。
即便历史上遭受沉重的苦难,我们也不忘身为中华儿女的使命,那就是带领和凝聚同胞,重回历史之巅。这也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历久弥新的根源,也是中国独有的国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