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评论人,如何评论孔子

复心同然 2024-04-22 09:57:21

任何时代之人皆会评古今之人,但是人们往往很难客观中正的评论人物,以致于对于古今之人很难有正确见解。经常看到今人对于古人有很多评论都异常偏颇,但人们却皆以为自我所评判的才是正确的。

实际上人对他人的看法,很难代表他人原本如何,对他人的评判实际是反应自我真实情况。如同观察物体,须以尺度权衡量之,若是尺度权衡是准确无误方可对物体有正确认识,反之则不可认识物体本身。

人评论人物亦是如此,自我便是尺度权衡,若是自我的尺度权衡本已偏颇,如何能够裁定古人?近现代以来人们对于孔子的评论可见一般,并非孔子如同人们所论的那样有多么不堪。恰恰孔子正是那标准尺度权衡,人们对于孔子的评论,把人们的真实水平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外。

若是自身尺度权衡未正,连最亲近之人亦不可正确了解,更遑论了解圣人。圣心如镜,以圣人来权衡自己倒是对自我帮助甚大,方知自我与圣人差距是云泥之别,若是有此觉悟,评论圣人之时先学会嘴下留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不积不足以成德,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履霜,坚冰至。霜来了坚冰到来只是时间问题,恶若积下了绝不会对人毫无影响。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在陈国,身处鲁国的弟子学有所成,斐然成章,即使如此仍未达中道,非过便是不及,故需要圣人方可裁之。故能裁人者,自我尺度权衡无偏差者也。

如何方可做到自我尺度权衡无偏差,需要学习修身,入于中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进入中和境界,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得,可知即使不断学习求知亦不会轻易达于中和之境。小人之心君子之腹亦不可度,何况度圣人?

人至于中和之境说难故难,说易亦易。人人皆有天赐良知,良知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良知在没有人欲之时,在闲邪之时便会彰显。运用良知则无所不知,所谓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此便是良知的真正用法,而人们却不同,人皆曰我知而不愿曰我不知。我知与不知,只有自我良知知之,若不运用良知,则定把不知当知。修身在于闲邪存诚,若是良知被遮蔽何来诚?

如何正确评价人,首先应努力使自己回归中和之境,闲邪存诚,致良知。以此使得自我尺度权衡尽量接近标准。不如此非但不能正确评论人,反而使人看到自我真实情况。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孔子,圣人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人们对孔子的态度不可损害孔子分毫,恰恰通过人们对于孔子的态度,可知其人真实情况,学识,道德,所有的一切皆可权衡出来。人们以为自己可以权衡圣人,岂不知在权衡圣人之时暴露了自我真实修养。

0 阅读:5
评论列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