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中医古籍中对头晕的病因病机就有丰富的阐述。古代医家认为眩晕发病多与风、火、痰、虚、瘀等相关。
《内经》有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旨在说明因内风致眩晕,与肝相关。刘完素在《河间六书》 提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提出火致眩晕的观点。张仲景《伤寒论》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说明张仲景认为痰致眩晕。朱震亨提倡“百病多由痰作祟”,他在《丹溪心法》中指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无痰则不作眩。”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使用通窍活血汤治疗眩晕,认为瘀致眩晕,活血化瘀可治眩晕。《灵枢·海论》提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指出因虚致眩。 张景岳更进一步指出眩晕一证,虚证十之八九。《景岳全书》云: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
01 泽泻汤
冯某某,男性,72岁。
主诉:头晕近一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近一年来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外出行走自觉有失平稳,时时如乘汽车。在当地曾服用“西比林”等西药和中药治疗(处方不详),疗效均不佳。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曾在当地行头颅CT检查,未报告有病理改变。现血压正常,无口干、耳鸣、恶心、目眩、心烦等伴随症状。查:舌质淡体胖,苔薄白水滑。脉弦。
诊为:头晕(脾虚失运,痰饮上逆)
治则:利水除饮。
方用:泽泻汤。泽泻15g,生白术10g,水煎服6付。
二诊:2020年6月某日。患者服药后自觉头晕减轻,行走时已无不平稳感。效不更方予原方10剂。
数月后其儿媳边某霞带其孙来我处就诊,告知冯某某服16剂药后头晕症状全除。
特点:以水饮为主,不能保持平衡,舌淡苔滑润,脉弦。
按:本方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本证为饮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阻滞清窍所致。方中重用泽泻以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白术健脾制水,培土以断饮邪之源。两药合用,使浊阴下行,清阳上达,故冒眩自愈。

02 苓桂术甘汤
张某娥,女性,75岁。
主诉:间断头晕2年余。
现病史:患者2年来,间断发生头晕,症状时轻时重,无恶心、耳鸣、心烦等伴随症状,但时常口干,以夜晚睡眠时为甚,半夜常需喝水,经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查:体态肥胖,面色不华;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弦。
诊为:头晕(心脾阳虚,痰饮上逆)
治则:温阳化饮。
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炙甘草3g,水煎服,3付。
2022年8月9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感头晕减轻。效不更方予原方6剂。
2022年8月15日三诊。患者症状几近消失,再予原方7剂以善其后。
特点:以阳虚不化津为主,口干但不口苦,舌胖苔白水滑或干燥。
按:苓桂术甘汤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方中以茯苓为君,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出;以桂枝为臣,温阳化气,且兼平冲降逆;脾虚则生湿,故佐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使脾阳得温,水湿自除;以甘草益气和中为使,收饮去脾和、湿不复聚之效。四药合用,共奏健牌利湿、温阳化饮之效。方药虽简,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确为温化痰饮之和剂。

03 黄连温胆汤
乔某峰,女性,78岁。
主诉:头晕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来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症状时轻时重,起卧时明显,伴口苦、心烦、偶有耳鸣、情绪易波动。查:舌体胖质红苔白腻;脉弦滑。
诊为:头晕(痰热郁结 痰热上扰)
治则:化痰清热,平肝潜阳。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茯苓15g,半夏10g,陈皮10g,甘草3g,枳实10g,竹茹15g,黄连10g,菊花10g,钩藤10g,白蒺藜10g,珍珠母10g,炒神曲10g,生姜2片为引,6付。
二诊,2022年9月27日。患者服上药后患者症状减轻,再予原方6付。
三诊,2022年10月8日。患者服12付药后,头晕症状几近消失,仍予原方6付巩固疗效。
特点:痰热为主,口苦、恶心、心烦、目眩、耳鸣、失眠、情绪波动或自觉身体不适但不可名状,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数的。
按:黄连温胆汤出自《温病条辨》,该方主治伤寒少阳证,临床常用于治疗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腹痛、或见眩晕、舌偏红、脉弦者,具有和解少阳、和胃化痰等功效。

04 半夏白术天麻汤
陈某,女,38 岁。
主诉:头晕、头痛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来头昏如裹,恶心欲吐频繁发作,不思饮食,精神差 ,舌 淡 、苔 白 腻 ,脉 滑。
诊为:头 晕 (痰 湿 中 阻)
治则:化 痰 熄 风,健脾祛湿。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蔓荆子、旋覆花、泽泻治 之
半夏 10 g,白术 12 g,天麻 10 g(后下),陈皮 10 g,茯苓 1 5 g ,泽 泻 3 0 g ,蔓 荆 子 1 0 g ,旋 覆 花 1 5 g (包 煎 ),甘 草 5 g . 上 方 5 剂,水煎服,1 剂/d,分 2 次服用。
复诊:患者头晕、恶心欲吐症状明显好转,头痛症状消失,遂去蔓荆子,继服 5 剂,水煎服,每 天 1 剂,分两次服用,患者上述症状均安。
特点:头晕伴有头昏如蒙,胸闷、恶心欲吐,饮食少,舌苔腻,脉滑。
按:半夏白术天麻汤源于清代医学大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卷四:“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由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六味中药组成,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此证临床多见于素体脾胃虚弱及颈椎病患者)。

邬某,男,58岁。
现病史:以头晕头闷就诊,同时伴有头顶及枕部疼痛,每因情绪激动时尤甚,平素性格急躁,睡眠差,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为:头晕(肝阳上亢)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用:天麻钩藤汤加夏枯草治之。
天麻 1 0 g(后下),钩藤 1 0 g(后下),石决明 30 g(先煎),杜仲 15 g,牛膝 30 g,桑寄生 15 g,栀子 1 0 g,黄芩 1 0 g,益母草 15 g,茯神 15 g,夜交藤 30 g,夏枯草 15 g,甘草5 g.上方 5 剂,水煎服,1 剂/d,分 2 次服用。
复诊:患者头晕头痛症状明显好转,口苦症状消失,遂去夏枯草,加制何首乌 20 g.5 剂,水煎服,1 剂/d,分 2 次服用,患者愈。
特点:头晕耳鸣,伴头痛头胀,每因发怒而头晕、头痛、头胀加剧,面部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舌苔黄,脉弦。
按:天麻钩藤汤源于近代胡光慈《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由 天 麻、钩 藤、石 决明、杜 仲、牛 膝、桑 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共十一味中药组成,具有平肝潜阳、滋养肝肾的功效,此证临床多见于高血压患者。

王某,女,5 0 岁。
主诉:患者因术后 3 月余,
现病史:时感头晕目眩就诊,伴有乏力、精神差,语声低微,时而心悸,饮食少,睡眠较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面色白,舌淡,苔薄,脉细。
诊断:头晕(气血两虚)
治则:益气补血,健运脾 胃。
方用: 八 珍 汤加 酸 枣仁 治 之。
黄 芪 45 g,党 参30 g,茯苓 15 g,白术 15 g,当归 15 g,川芎 15 g,熟地 20 g,白芍15 g,酸枣仁 30 g,炙甘草 1 0 g.上方 7 剂,水煎服,每天 1剂,分 2 次服用。
复诊:上述诸证已有好转,又继服1 0 剂,水煎服,1 剂/d,分 2 次服用,患者诸证皆愈。
特点:头晕遇劳累即发,神疲,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口唇、甲床无华,心悸,少寐,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按:.八珍汤源自于元代《瑞竹堂经验方》,为四君子汤与四物汤二方合方组成,包含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八味中药。其中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是补气的基础方;四物汤补血养血,是补血的基础方;八珍汤合四君子汤、四物汤二方之功效,共奏益气补血之功,主治由气血两虚导致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神疲食少等证。
(作者声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治疗建议,切勿随意试药。如有疾病,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人不同体质辩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