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没有瞄准镜只用大头针,6名战士45发炮弹100%命中

历年壹沫 2024-01-21 10:38:59

1979年的寒风中,6名来自云南边防第12团火箭炮营的战士正扛着沉重的炮弹,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为完成支援步兵反击越军的任务,他们必须在有利地形占领的敌军前沿架设简易射击台。

然而缺乏炮管和瞄准装置的艰难处境并未摧毁这支小分队的斗志。当敌军火力点几次压制住我军步兵队伍的推进时,6名战士果断挺身而出,用他们所能找到的最简易工具,向敌人猛烈开火,完美发挥了步兵的“灵活性”。

云南省麻栗坡县中越边境地区扫果屏山地复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79年1月,越军越境攻占该地,架设工事与地雷,意图控制我军猛洞地区。2月17日我军发起反击,仅收复部分高地。

越军主力退守扫果屏等要地固守。为歼灭该敌,云南省军区决心以多个步兵营在炮兵支援下发起进攻。陆军第42师炮兵团107火箭炮营11连6班受命携带1门火箭炮与100发炮弹,到指定山顶向敌军扫果屏地区进行直接射击和简易射击。

当晚,6班召开会议,班长分配任务,因为队伍多是新兵,对简易射击不熟悉,老兵立即开始讲解操作要领并示范。“这种射击只需拿出炮弹引信,装上干电池做电源,不通过炮管就能直接起爆射出去,十分快捷!

没有瞄准装置也能打得准,只要在炮弹上安两个大头针......”老兵的手稳稳地在弹身上对着两个小洞插入针头,然后把另一头的针尖对准目标位置。

“懂了吗?很简单的原理!”新兵们跃跃欲试,老兵们则检查修整工具和背包。这是一场与奇敌的较量,他们必须万无一失。

次日拂晓,5名士兵驮着沉重的火箭炮,与老兵一起杀入云雾缭绕的峻峭山径。快到山顶时,脚下的土路崩塌成泥石流,几人差点滚下山去。“小心!”老兵一把抓住一个新兵,稳住了阵脚。

经历4个小时迂回攀登,他们终于到达指定地点。老兵迅速布置25个简易射击台:“借用这些石块垒成三角支架,这是最稳固的结构!然后在上面开个平整的射击平面。

”10分钟后,一切就绪。老兵将10枚炮弹上的引信接上电线,炮口对准800米外的老寨敌军营房,另外5枚瞄准西欧风炮兵阵地:“给我看好了,我只演示一次!”

次日8时55分,战斗打响。老兵将串联的15枚引信接通电源,轰隆隆一阵爆炸声过后,敌营房被烟尘遮蔽。西欧风阵地方向也冒起滚滚浓烟。然而巨大的雾气阻碍了战果观测。

1个小时后,友军步兵占领了9号高地,向10号高地突击时遭到敌方火力点顽强阻击。6班立即抱起炮弹毅然杀向前线。

“那边那个火力点,就在对面山坡上!”正在屏气凝神的班长突然大喝,然后三两下在小土堆上架好射击台,将几枚弹药对好方向,“通电!”只听轰隆数声,敌军火力点被精确打爆。“哈哈,老子射击第一!”一个新兵激动地大吼。

伴随着6班的持续简易射击,我军步兵顺利占领10号和11号高地。然而在向12号高地发起最后冲击时,敌军工事内的激烈火力再次压制住了我军的推进。“班长,敌人在那个浅沟形便携堑壕里!”随军记者指着前方300米外的小山坡喊道。

班长立刻抱起10枚炮弹奔向便携式射击台:“给我全力火力射击支援!”只见几枚弹药向小山坡上飞去,迸发的火光中隐约见到人影四处逃窜。“好!继续射,不让这帮子越鬼活口子!”班长哈哈大笑,端起下一个炮弹就向敌人猛轰。

“轰隆轰隆!”15发简易射击的炮弹接连响起,黑烟滚滚,敌军的堑壕与火力点全被摧毁。在6班的密集火力打击下,友军步兵终于顺利控制了12号高地。短短4个小时的战斗中,6名战士共进行了3次简易射击,向扫果屏敌军射出45枚火箭炮弹。

在没有炮管和瞄准镜的情况下,仅凭大头针与一腔热血,他们 100% 完成了作战任务,为打败盘踞要地的敌军立下了首功。这种射击凭借士兵的临场反应和战斗勇气,完美发挥了步兵的“机动”作用。

战斗结束后,老兵带领6班全体成员迅速撤出前线,继续向后方运送炮弹以保障其他部队的作战需求。当晚,他们又爬上1705高地原阵地,开始射击观察、战斗值训。

连续数日激战和负重行军让大家疲惫不堪,可是老兵却严格要求所有人专心致志地进行复习检讨。“这次作战我们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出简易射击的瞄准依然有待提高。”

老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大家准头偏差的问题,并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反复强化了测距、瞄准的标准操作流程,确保了战斗技能达到炼成。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极大地锻炼和检验了6班全体官兵的意志品质。一名普通战士也能在困难环境下表现出色光靠坚定信念和果断判断。老兵们以身作则,带领年轻战友迅速成长,共同创建了传奇战例。

正是这种不畏艰难、机智善战的精神,使中国军人在防卫祖国的道路上不断创造奇迹。我军官兵要始终牢记血战扫果屏的光辉业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发扬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捍卫每一寸神圣领土。

0 阅读:4

历年壹沫

简介:历史上最突出偶然的机遇,是赫赫名人伟大人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