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

上甘岭的旗帜 2024-01-24 22:12:53

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是中国海基核威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升级。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是中国海军目前最可靠的海基核力量,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军事技术的显著进步和海基核力量的提升。

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时间其实很早,而且经历了漫长的研发周期。早在1976年文革都尚未完全结束的时候,中央军委就已经正式批准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制任务。只不过对于先研制潜射中程导弹还是潜射远程导弹出现了意见分歧,因为那个时候连近程的巨浪1潜射导弹都尚处于研制阶段。

1986年航天一院、二院、四院联合论证固体远程战略导弹总体方案,决定要研制陆基远程导弹和海基远程导弹,遵照先陆后海、陆海兼顾、技术通用的指导思想,导弹要达到直径2米、3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8000公里的要求。

根据这套研发方案,最终发展为后来的东风31导弹和巨浪2导弹,因此所谓的巨浪2导弹是东风下海是很不确切的。东风31和巨浪2在论证阶段就是平行发展的两个项目,在相关设计上一开始就兼顾了两者的需求,所以东风31和巨浪2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更像是一对系出同源的同胞兄弟。

1999年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正式立项,同年封存8年的长城200常规动力弹道导弹实验潜艇解封并重新服役,用于巨浪2导弹的研发试验。

2001年8月,长城200号艇第一次在水下成功试射巨浪-2模型;

2002-2003年,完成多次模型弹水下发射试验;

2003年5月17日,陆态巨浪2遥测弹首次在陆上基地成功完成飞行试验;

2004年8月,遥测弹水下发射失败;

2005年6月17日,遥测弹水下发射成功;

2006年,遥测弹水下发射失败;

2008年5月29日,模型弹水下发射成功;

2009年4月27日,遥测弹水下发射失败,这次实验原本是定型前最后一次试验,由于试验失败,整个计划受到巨大的挫折,各方面的压力对研制单位铺天盖地而来。

这次失败后研制单位决定使用新的技术方案来彻底解决问题,于是研制单位采用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技术,并最终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了降低出水溃灭压力和减少出水载荷的显著效果。而且还重新设计了巨浪2的遥测系统,大幅度增加水下发射的参数测点,弹体结构也进行设计改进,最终取得巨浪2海态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

2010年8月1日,长城200号艇获得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同年12月25日和27日,水下两次发射模型弹获得成功,验证了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技术。

2011年7月20日,修改设计后首次水下发射遥测弹成功,航天一院召开了祝捷表彰大会.

2011年12月30日和2012年8月16日,水下连续发射遥测弹试验成功,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至此正式定型。

2013年12月22日,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和094战略核潜艇首次弹艇合一水下发射试验圆满成功。

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水下试验屡屡失败,难免存在步子迈得太大,缺乏经验的问题。美、俄、法三国发展潜射弹道导弹,都是循序渐进,从近程、中程、远程、洲际这么一步步发展上来的,有四、五十年从不间断的研发经验,每年还要进行实弹试射,收集了海量的实验数据,有一大批生产服役型号。

中国研制的第一款潜射弹道导弹是射程1700公里的巨浪1潜射弹道导弹,第二款就一步迈到射程超8000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原本想省时省力一步到位,但却严重错估了工程难度,实际上却是欲速不达,缺乏相关的实验设施和必要的数据支撑,甚至连实验方法本身都在摸索阶段,最终导致研发周期前后耗时20多年。

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长度14米,直径2米,采用3级固体火箭发动机,起飞重量估计超过50吨,估计最大投掷重量2.8吨,最大射程估计在8000-10000公里。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在整体设计上采用头部双整流罩,水中尾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水面点火等设计。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开创性的使用了水下尾整流罩,用来减少导弹水下尾部阻力,尾整流罩也是跃出水面后抛离。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这么做的目的,显然是在追求极限性能,当然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设计过于复杂,可靠度相对较低。

潜射弹道导弹需要从水下发射,等导弹跃出水面后再改为大气飞行,所以导弹需要同时面对海水和大气这两种不同介质的考验。海水的密度约是空气的800倍,在水里最理想的整流罩造型是水滴造型,如同鱼雷或水滴造型的潜艇头部。而在大气飞行时,由于导弹最终是要离开大气层的,所以需要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9公里的高超音速,这时候最理想的整流罩造型则是圆锥型,如同步枪子弹弹头或是超音速战斗机的鼻锥。而巨浪2采用双整流罩的设计,目的就是想同时拥有水下和空中的最佳流体性能和气动外形。

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的研发并不顺利,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步子迈得太大,缺乏经验,太过于追求性能而导致设计复杂。比如头部双整流罩和水中尾整流罩这个设计,导弹出水后,需要同时抛掉头部水滴型整流罩和尾整流罩,然后导弹才能点火,可靠性受到极大影响。当然最终的结果是好的,中国的潜射弹道导弹完成从近程到洲际导弹的跨越,战略威慑能力和二次核打击能力显著增强,中国终于拥有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

本文由上甘岭的旗帜原创,欢迎关注、点赞、收藏、分享,带你一起长知识!

32 阅读:10838
评论列表
  • 2024-01-26 22:30

    大国重器,科研人员辛苦了![点赞]

    上甘岭的旗帜 回复:
    跨越式的进步
  • 2024-01-26 19:39

    国之重器[鼓掌][鼓掌][鼓掌][鼓掌]期望巨浪3和096.

    上甘岭的旗帜 回复:
    共同期待
  • 2024-01-27 22:34

    这个真是复杂,不容易啊

    上甘岭的旗帜 回复:
    反正不是把导弹放水里点火那么简单
  • 2024-02-28 14:34

    巨浪2还是不行,要出第二岛链,风险太大了!希望巨浪3+096能质和量双突破吧!

  • 2024-04-14 15:27

    中国水下战略核威慑镇国基石

  • 2024-02-29 16:27

    [握手][握手]

  • 2024-04-23 17:30

    这是三出来了,这个可以展示

  • 2024-03-14 20:53

    现在都是巨浪3了好吧

  • 2024-04-08 12:41

    白扯,距离不够,打不到漂亮国,想打到,前出太远,美日岛链基地反潜容易拦截。

上甘岭的旗帜

简介:致力于分享军事科技知识,解读先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