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下厨的朋友可能都会知道,如果用高压锅煮肉,时间一长没有把肉捞出来,那肉就会被煮的松松散散甚至碎成渣渣,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煮化了”。
那么如果是用高压锅煮人呢?
大家不要害怕,这里不是什么惊悚悬疑的法制栏目,也不是汉尼拔老师亲自教学该怎么“做人”的现场,而是英国正在发生的一起“科技变革”——水焚葬。
这是一项引发了众多部门和人群争议的技术,更是一项绕不开伦理和人性的一项研究。
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恐怕还真不一定让人暖心。

这一切,都源于英国殡葬巨头Co-op Funeralcare推出的一项“逆天”服务——水焚葬(Resomation)。
如果说传统火葬是“烈火焚身”,水焚葬则像一场“高压锅里的终极泡澡”:遗体被裹上可降解丝绸,丢进装满碱性溶液的圆柱形锅炉,加热到160℃,咕嘟咕嘟煮上4小时,最终化为骨灰和一滩“无菌废水”。
家属捧着骨灰盒离开,废水则被冲入下水道,或制成肥料回归自然。
英国网友炸锅了:“这是地狱级烹饪节目吗?”“煮完的汤能浇花吗?”“老祖宗说入土为安,现在直接‘入水管为安’?”
更有中国网友神评:“比十八层地狱的油锅还狠,至少地狱不用等4小时!”
水焚葬的诞生,堪称科学与伦理的“极限拉扯”,这项 “黑科技”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历经几十年的技术迭代。

1985年,第一例“疯牛病”在英国被发现,随即便传播到了欧洲的其他国家,随着世界贸易的大船前往了全世界。
对付疯牛病,预防、治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怎么处理那些病死的牛尸体,以免病毒继续扩散。
当时英国的火葬场可以说是天天“客满”,员工们“996”连轴转,从火葬场烟筒中冒出的滚滚黑烟就没断过,只不过他们烧的不是人,而是牛。
1988年,英国农民阿莫斯・霍布森发明“动物尸体液化法”,用沸水加烧碱处理病死牛,避免疯牛病扩散。
这一处理方式非常有效,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煮沸,加上烧碱的作用,最后牛尸体中的病毒被一扫而空,而且经过计算,其性价比极高,比直接火葬场里烧牛的尸体要划算多了。

1994 年,美国科学家将其改良为 “碱性水解技术”,用于处理实验室动物尸体,也会为人们养的病死的宠物进行尸体处理,甚至有客户声称这对宠物来说也算“安乐死”(但我们是真看不出来哪里安乐了)。
2007年,苏格兰公司“复活”(Resomation Ltd)加深研发了这项技术,并且沿用了名字“碱性水解”。
原理很简单:氢氧化钾溶液+高温高压=加速自然分解。
按“复活”公司创始人桑迪·沙利文的说法:“我们只是帮大自然按了快进键”。
但当时的英国人一听“煮尸体”,直接吓退:“谁敢喝被遗体‘污染’的自来水?”
2011 年,俄亥俄州殡葬师杰夫・爱德华兹首次将其用于人类遗体,从此打开潘多拉魔盒。

“水葬的气味像蒸蛤蜊,液体颜色类似威士忌。” 一名参观过处理现场的记者描述道。
工作人员会将 330 加仑“尸水”排入下水道,经污水处理厂净化后重新进入水循环。
英国环境署拍胸脯保证:“这些液体无菌无毒,含氨基酸和糖分,比奶茶健康。”
但英国网友们还是不买账:“以后喝水会不会有股骨灰味?”“我敢喝一杯奶茶,你敢喝一杯这种尸水吗?”“伙计你又来骗吃骗喝。”
转机出现在环保浪潮席卷全球的2020年代。

火葬需800℃高温,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0.1%;土葬则占用土地、释放甲醛和重金属。
相比之下,水焚葬仅需火葬1/7的能耗,碳排放减少90%,还能回收废水中的氮、磷等元素。
环保大旗一挥,英国政府果断点头:2023年底,水焚葬合法化!
殡葬公司趁机打出广告:“死后也能为地球减碳,功德+1!”
2021 年,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选择水葬,成为首位“试水”的名人。
他的遗孀表示:“图图生前最爱泡温泉,这种方式让他在温暖中回归自然。”
此举打破宗教禁忌——基督教传统要求“完整入土”,而水葬让 90% 的遗体化为污水,被教会批评为“亵渎神圣”。

2023年7月,英国最大殡葬公司 Co-op Funeralcare 正式宣布推出“水焚葬”服务,消息一出立刻登上全球热搜。
这项被称为“环保黑科技”的新葬法,将遗体装入可降解玉米淀粉袋,扔进 160℃的碱水高压锅中煮 4 小时,最终只剩白骨和一杯棕色的水。
这操作听起来像《汉尼拔》片场,却再次被英国政府包装成 “最温柔的告别方式”。
水焚葬的操作流程,堪称殡葬界的“分子料理”。
首先就是裹尸入锅,遗体用可降解丝绸包裹,放入特制高压容器;然后就是注95%的水+5%氢氧化钾,升温至160℃;4小时后,脂肪组织化为棕褐色液体,只剩易碎的骨头;最后一步就是粉碎装盒,骨头烘干后粉碎成骨灰,废水经处理排入下水道。
英国人对水葬的态度也是两极分化。

33% 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认为比火葬 “温柔”;但 60% 的人直言“无法接受”,担心亲人变成“下水道的养分”。
一些以科学家为主的支持派力挺:“液体无菌无DNA,比火葬的二噁英安全多了!”
宗教团体则是反应激烈,英国国教会发表声明:“水葬违背身体神圣性,灵魂无法安息。”
以一些老人为主的伦理派更是直接反击:“冲进下水道?马桶里可能有你太奶奶!”
更绝的是价格——单次费用约300英镑(约合人民币2700元),与火葬持平。
但环保光环加持下,很多英国人或许都出于所谓的“政治正确”而表现出好奇。
这种水葬的兴起也暴露现代殡葬业的工业化困境。
英国墓地价格十年暴涨 200%,火葬场排队超半年,水葬成了“高效替代品”。

殡葬公司甚至开发“水葬直播”服务,亲属可通过摄像头观看亲人“融化”过程,美其名曰:“生命循环的见证”。
有趣的是,水葬在宠物殡葬行业的价格却是水涨船高。
新加坡宠物水葬单次收费 4166 元(比煮个人还要贵),骨灰可作肥料。
英国殡葬公司嗅到商机,计划推出“人宠同葬”套餐:主人与宠物在同一锅中溶解,骨灰混合后撒入花园。
那么这到底是一场绿色革命,还是伦理灾难呢?

从环保上来看,水葬碳排放仅为火葬的1/2,能耗降低85%,并且无需墓地,解决“死不起”难题(英国传统葬礼均价超8万人民币),墓地难找,下水道不多的是嘛;而且刨除过程,水葬也有“温情”的一面——水火葬比火葬温和,逝者不用被烧得面目全非。
但对于人类来说,这种“煮人”的过程,是难以刨除的,人类必须要站在感情、社会、伦理等角度来考虑问题。
首先就是心理冲击,“煮亲人”听起来怎么都让人难以接受,家属如果真的去观看过程,可能当场崩溃;
再就是信仰冲突,西方基督教强调“身体是圣殿”,穆斯林也是坚持土葬,水焚葬直接踩雷,其实火葬在英国也是直到1902年才合法,在此之前逝者除了被包好进棺材进行土葬,别的都是“异端”;
哪怕我们中国,也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训。

并且这项技术终归还是一项新技术,到底成熟不成熟,有没有未知风险都是未知数,废水虽称“无害”,但谁敢保证下水道不会堵出“人肉汤”?
甚至有阴谋论者调侃:“下次汉堡王推出新套餐,我得多问一句原料来源……”
可见在技术狂热背后,伦理争议从未停止。
杜伦大学教授道格拉斯・戴维斯警告:“水葬将死亡简化为化学过程,剥离了仪式感。当遗体变成工业废料,人类对死亡的敬畏何在?”

其实人类在殡葬上的脑洞早已突破天际,除了水葬,各种“去世方式”都是层出不穷。
有冰葬,在零下200℃液氮速冻遗体,震成粉末后埋入可降解棺材,号称“最优雅的尘归尘”;
有蘑菇寿衣,穿特制菌丝服下葬,尸体转化为养分滋养大地;
有钻石葬,骨灰压成钻石,戴在指尖“永流传”。
相比之下,水焚葬竟显得有点“保守”。
其实这种种的“去世方式”,折射出来的也是一种人们亘古以来的思考——生死。

人类发展的历史,很像是一部“求生史”,大家为了能够更好的活下去,几千年来文者发展科技、推动经济,武者发动战争、侵略别国,都是为了一个“生”。
但无论一个人再怎么富贵,取得的成就再怎么大,百年之后他都躲不过一个“死”。
秦始皇登基以来最关注的两个事——寻仙求长生、修墓安稳死。
今天的水葬、火葬、冰葬、土葬等等,如果人们对于“死”不看重,是绝对没有这么多“去世方式”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是越来越能接受“去世”这个现实的,并且将“去世”与时代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是一种历史大势。
在今天来看,就是“去世”与环保相结合。
殡葬业专家就曾预言:“未来10年,全球殡葬市场将形成火葬、水葬、冰葬三足鼎立之势。”

这是死亡的终点,还是环保的起点?
中国网友对水葬态度也是十分复杂。
有人调侃:“这比传统水葬文明多了,至少不用喂鱼。”
但更多人质疑:“老祖宗讲究入土为安,这种方式太残忍。”
事实上,中国藏族早有“水葬”传统,将遗体投入江河喂鱼,但这与英国“技术流派”水葬理念在根本上是截然不同的。
有环保人士建议:“与其争论葬法,不如推广树葬、海葬。骨灰撒入树林,既不占地又滋养生命。”
但殡葬公司反驳:“树葬需要土地审批,远不如水葬便捷。”
终归到底,这是一场“死亡经济学”与“环保乌托邦”的较量。

水葬的本质,是将死亡纳入 “可持续发展” 框架。
当英国政府为其立法,当殡葬公司将其包装成 “时尚选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环保大旗之下,人类对死亡的认知是否正在异化?或许,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用科技征服死亡,而在于学会与生命的消逝和平共处。
英国水焚葬的争议,本质是一场关于“如何体面告别”的文明博弈。
当环保成为硬需求,传统习俗不得不让路,正如网友所言:“以前怕死后下油锅,现在主动跳进高压锅——这届人类,够拼!”
参考文献:英国将首次实行水葬 比火葬更环保——中国青年网
英国将首次实行水葬:沸水煮遗体4小时,比火葬更环保,对遗体更温和——潇湘晨报
英国将首推“水葬”:遗体以160度高温煮沸,4小时内溶解脂肪和组织——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