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9个错别字,至今无人敢改,你能认出几个?

丽唐文采飞扬 2024-05-08 01:34:12

人们写了错别字之后,总是想着赶紧擦掉或者划掉,尤其是强迫症们,恨不得换张纸重新写。

而大家看到别人写错字的时候,也会忍不住点出指正,这就像刻字骨子里的习惯。

但是中国却有9个著名的错别字,它们被明晃晃地刻在匾额、石碑上,甚至到现在都没人敢去更改。

富有哲理的“鱼”

这个错别字来自于杭州西湖的一座石碑,上写着“花港观鱼”。

在仔细辨别过后就会发现,繁体的“鱼”下边的四点底少了一点,变成了不伦不类的三点底。

难道写这个碑的人是个没文化的错字先生?

其实并不是,这四个字可是康熙帝亲手书写,康熙的文化水平肯定不用质疑,那他为什么非要写一个错的字在这么重要的石碑上呢?

原来康熙是个信佛的人,他想着上天有好生之德,“鱼”下面的四个点就像是大火一样,把“鱼”放在火上烤实在太残忍了。

所以康熙故意把“鱼”少写了一点,这样鱼儿们、尤其是西湖的鱼儿们就能肆意畅游了。

最有文化的错字

在山东曲阜孔府门前挂着一对很有文采的对联,上写着“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很明显可以看出,上联中“富”字的宝盖头变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章”字的“早”部分“丨”同了天。

这两处并不是因为没文化才写错的,反而是也太有文化故意写的!

“富”字没有上面一点表明“富贵无头”,“章”字的“丨”通天说的是“文章通天”。

这样一副对联直接就亮明了孔府的显赫门第,路过的书生看了连连叫绝。

最“瞩目”的错字

在秦皇岛市山海关有一块巨匾,上写着“天下第一关”,但是一眼就能看出,竹字头的“第”被写成了草字头的“苐”。

这块匾出自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这真的是一幅巨作,匾额宽5米多、高1.5米,每个字的宽度都能达到1米。

这块匾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从右往左每个字的大小依次增大。

为了能维持这个趋势,书写者故意将“第”写成了“苐”,这样可以避免竹字头太过复杂的笔画和较大的占用面积。

这样在视觉上看十分协调,而且最后一个“关”字厚重有力,看着就像是要把整个匾额翘起来一样。

笔力虬劲的五个大字刚好配上了它本来的意思,“天下第一关”名不虚传。

最有情义的错字

在天津市蓟县的独乐寺,有一间小院的门额上挂着一块牌匾,上写着“报恩院”。

这里的“院”字很明显是个错字,下面的“元”少了一横,这种正常人都不会犯的错误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原来这是咸丰皇帝亲手写的匾额,有一次他独自前往独乐寺,当时的住持觉得皇家的光不沾白不沾,于是求着咸丰帝给题个字。

咸丰帝直接就同意了,结果写完之后一看,自己写错了字,但是这么多人看着又不能承认,于是他脑子一转给出了一个让人挑不出错的理由。

他说人要知恩图报,尤其是佛家有四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这些恩数不尽道不完,所以人一生的恩是报不完的,而“完”没写完整正是这个意思。

最阴阳怪气的错字

在江苏省扬州市大明寺的平山堂有一块很特别的匾额,上写着“风流宛在”。

有以上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仅有的四个字里就有两个错别字,“流”字右上少了一点,“在”字右下多了一点。

这块匾是清朝光绪时期的两江总督刘坤所书,他写这块匾是为了追悼哀思欧阳修,因为欧阳修曾在扬州做主政官。

为官时期的欧阳修在扬州城留下了许多风流传说,扬州是什么地方,那可是人人心向往之的“安乐窝”,欧阳修也没逃过这些美女的绝色。

而刘坤之所以把字写错,就是为了提醒做官的人“少点风流、多点实在”。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刘坤一边追思欧阳修又一边写了“阴阳怪气”的牌匾,但是有一点能肯定的是,这四个字很有哲理。

最有情节的错字

在西安有一片极为壮观的地方,那就是碑林,而碑林上的匾额却写错了字,“碑”字的右上少了一笔。

这两个字是历史上的禁烟英雄林则徐亲手书写,只是写字时的他已经成为了“落水狗”。

当年形势胶着战争一触即发,但是道光皇帝却把这位将领革职查办,虽然没有直接要了他的命,但却把他发配到了伊犁。

无法,林则徐只能遵从皇命前往服刑,在途经西安的时候他心有所感,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名句。

或许是心胸淤堵,他前往碑林观看“往生客”的碑文,看完后他有所感悟,并写下了“碑林”二字。

后人猜测“碑”字之所以少一笔,是寓意着当时的林则徐已经没了乌纱帽,但具体什么意思已经无处可考。

最经典的错字

在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泉水中央立着一块姓名碑,中间的“突”字很明显少了一点。

这三个字可是明朝时期的山东巡抚胡缵宗写的,能当官的人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码?

在传说中,原本的碑上没有错别字,只是这块碑再往水里放的时候,有三股水柱太过有力,直接顶得脱掉了“帽子”。

不过传说是真是假无从得知,但从石碑上的字迹来看,“突”更大的可能是一开始就少了一点,不过为什么这么写就不知道了。

阴差阳错的错字

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门额上有一块大匾,上书“避暑山庄”四个大字。

仔细看可以发现,“避”字的“辛”多了一横,看起来不伦不类,一般人写字也不会这么写。

但是这块匾可是康熙皇帝亲手写的,当时的康熙已经快六十岁了,尽管他的身体一向康健,但是写字时难免手抖,于是就把“避”多谢了一横。

旁边的官员和奴仆们也看见了,但是谁敢上去指出皇帝的错误呢?

于是这块写错字的匾额就这么挂了上去,也不知道每次路过这里康熙帝本人是什么想法。

参考资料:

首都教育官网-《太明目张胆了!中国最著名的9个错别字,无人敢改》-2020-01-03

0 阅读:5

丽唐文采飞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