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湖北巡抚胡林翼病逝,享年50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而就在他去世后的第九天,湘军攻克安庆,取得重大的战略胜利。三年后湘军又收复金陵,彻底扑灭了太平天国起义,为大清江山和湘军事业拼搏奋斗一生的胡林翼,最终是没有熬到那一天。

如果说天假胡林翼20年的寿数,那么以他的功绩,朝廷会授予他什么职务呢?客观地说,在中兴四大名臣中,胡林翼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他的仕途上限应该是比曾、左、李更高的。
首先是胡林翼更容易受到统治高层的信任大清自入关那天开始,就奉行“满洲根本”的国策,对汉官的防备心很强,一直到咸丰朝,对汉族官僚向来是抱着不信任的态度。汉官想要得到重用,必须是久经考验且绝对忠诚于皇帝的,如果说汉官的先辈是朝廷大员或封疆大吏,那么就更容易爬到高位。
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算不是上大员,他最高的职务就是詹事府少詹事。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一个人,他就是胡林翼的岳父陶澍。

陶澍是道光朝最具盛名的封疆大吏,官声政绩斐然,朝野内外对他的评价极高。胡林翼有了这一层关系,就更容易被满洲贵族高层所接受。故而咸丰皇帝很早就授予他湖北巡抚一职,而同时期的曾国藩因为没有这一优势,所以迟迟得不到总督、巡抚的实职。
除了陶澍外,满洲大员文庆也是胡林翼的战友兼靠山。胡林翼中进士、点翰林的时间比曾国藩还早两年。道光二十年他被委任为江南乡试副考官,正考官就是文庆。
文庆后来因夹带考生事发被朝廷彻查,胡林翼也因失察被降一级调用。尽管胡林翼受到了处分,可是他没有在文庆最困难的时候落井下石,后来文庆东山再起成为咸丰朝掌权大臣后,对胡林翼屡有提携帮助。

胡林翼的家庭背景和朝中的政治资源相对来说,要比曾左李更具优势,换句话说,满洲贵族对胡林翼的排斥程度相对也更低。
其次是胡林翼与官文的关系,给满汉大臣的相处打了一个样板官文是朝廷安放在战事前线的钦差兼密探,监视着湘军集团的一举一动。从战略全局来看,湖北是湘军的后勤大本营,官文要是铁了心与曾国藩对着干,那么湘军就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可是官文其人无才无能,生活又奢靡无度,是个极难相处的人。胡林翼起初对他十分鄙视,不愿意与他和衷共济。但是后来胡林翼权衡利弊,又不得不主动向官文示好,后来的事实证明,在胡林翼的拉拢下,官文几乎成了甩手掌柜,湖北的军政基本上都是胡林翼说了算。

曾国藩就很佩服胡林翼的手段,说以他的性格根本搞不定官文。事实上,当时的湘军将领中,也只有胡林翼能与官文和平共处,其他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后来的曾国荃担任湖北巡抚,就惹出了天大的麻烦。
胡林翼与官文和衷共济在当时官场成了美好谈,不仅仅是湘军集团认可,京师的满洲贵族同样也很满意。
相反,曾国藩、左宗棠与满洲贵族打交道的能力就不如胡林翼,尤其是左宗棠,他收复新疆之后被调至军机处任职,但是他性格直率,不会弯腰,所以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被排挤出军机处外放两江。

同治三年湘军攻克金陵后,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藩封为一等侯,左宗棠、李鸿章封一等伯。以胡林翼的功劳,封爵至少不会比左宗棠和李鸿章低,就算不如曾国藩,那么保底也是一等伯,三等侯或二等侯也不是没有可能。
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在奉命北上剿捻,由于湘军大部遭裁撤,加上战术运用不当,曾国藩在剿捻过程中并不顺利,朝廷才以左宗棠和李鸿章两部为主力。
如果胡林翼当时在世,剿捻的任务不出意外会落在胡林翼和左宗棠的身上。因为当时曾国藩坐镇两江,朝廷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调他北上的,而湖广总督一职一直以来都是官文。在湖北没有战事的情况下,调胡林翼北上才是最佳的选择。

胡林翼与左宗棠的关系十分亲密,可以这么说,胡林翼真心的朋友很多,而左宗棠真心的朋友只有胡林翼一人,让左宗棠配合胡林翼剿捻,在当时的情况下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事实上,在剿捻过程中,左、李二的确出现了很大的矛盾。
剿捻成功之后,胡林翼凭借军功,就有可能挤压李鸿章的政治空间,淮军集团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大概率会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最佳人选。李鸿章则有可能调任两广或云贵。

当然直隶总督并非胡林翼的仕途上限,左、李二人都能入阁拜相,胡林翼只会更早。他在朝中的根基原本就是四人中最深的,在外部矛盾得以缓解后,胡林翼调至京师任职的可能性也很大,以大学士身份入值军机处八九不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