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诊率58.2%、单店日均收入5000多元,仁人和200家药诊所经营秘诀

凌青谈健康 2025-04-28 22:13:25
复诊率 58.2%、单店日均收入5000多元,仁人和200家药诊所经营秘诀是什么?

原创 纪东梅 诊锁界

自2022年推行12 步接诊法以来,实践成果显著,三个月复诊率高达 58.2%(长期复诊率有望更高),6个月以上新医生日均接诊量达 20人次。

来源:第六届诊博会

作者口述:纪东梅

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没有标准化将无法进行连锁化的运营,尤其药诊所中的医疗管理。”

医疗标准化是药诊所从“经验驱动”转向“科学管理”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规模化扩张的必经之路。其不仅关乎患者安全和机构生存,更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通过标准化,医疗机构能够在合规、效率、品牌等多维度建立长期竞争力,最终实现患者、机构和社会价值的共赢。

以仁人和的输液管理体系为例,其从过往事故中提炼出一套“零容忍”的标准化流程:遵循“能不输液则不输液”原则,45 岁以上患者输液前必做心电图,70 岁以上患者原则上禁止输液,特殊病例需完成包含医患签字确认的严格评估;输液过程中,滴速控制、定时巡诊、充管操作等细节均有明确规范,每日由医务专员逐份核查病例,违规者最高罚款 500 元。这些“带电的红线”不仅筑牢了医疗安全防线,更成为连锁化运营中可快速复制的安全管理模板。

仁人和连锁诊所副总经理 纪东梅

医疗标准化的意义,总结起来就是几点:患者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效率和一致性、强化法律和合规性、增强患者信任和品牌价值、推动数据化和持续改进。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仁人和总结出医疗标准化“十化” 体系,且每一项内容都对应着一套具体且可操作的标准与要求,为诊所发展提供了覆盖环境、人才、技术、管理的全维度标准化框架。在医疗标准化的加持下,目前,仁人和旗下已拥有超过200家药诊店,中西医学专家团队合计超过400人,会员数量接近百万。

标准化如何赋能医生,降低医疗风险?

对于医生而言,标准化既划定安全边界,又提供操作指南,为降低医疗风险提供了“双重保险”。

仁人和通过起草《全科诊疗规范》《儿科诊疗规范》《中医诊疗规范》三套书籍,:依据专业背景与临床能力,精准划分可接诊病种,超出范围的病症通过内部转诊机制分流,避免 “过度诊疗” 风险;同时,对院感管理、护理操作、医疗文书、接诊流程等进行全流程规范,让每个诊疗动作都有章可循。

在此基础上,独创的 “12 步接诊法” 将标准化理念融入医患互动的每个细节:从接诊时的15 分钟深度沟通,到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确诊、治疗方案制定、复诊预约等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服务链条。该方法经全员培训与严格考核(新老医生均需通过 80 分考核方可上岗)后全面推行,将科学、规范的诊疗流程深度融入接诊全过程,有效提升诊疗质量。

其中,查体、辅助检查、确诊、治疗方案、复诊五大核心环节尤为关键:

查体环节不容忽视。医生通过与患者的肢体接触,能更精准地判断病情,还能展现专业素养,增强患者信任感。即便如睡眠障碍这类病症,也需通过测量血压等方式完成查体,不放过任何发现潜在风险的机会。辅助检查环节合理运用检查手段,在提升诊断准确性的同时,优化收入结构,减少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使诊疗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确诊与治疗环节是诊疗过程的核心,其确诊的重要性甚至高于治疗。一个疾病若诊断错误,后续治疗将徒劳无功。医生必须清晰、准确地告知患者病情,回应患者已有的认知与预期,否则难以获得患者信任,治疗也将难以推进。

此外,医嘱环节融入预防和康复理念,推动诊所业务从单纯治病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型。例如儿科开展生长发育项目、针对老年人的疼痛康复治疗等,既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也能提升患者健康管理意识。

自2022 年推行 12 步接诊法以来,实践成果显著。从 Hiss 系统数据可见,三个月复诊率高达 58.2%,远超行业优秀水平,长期复诊率更值得期待。高复诊率源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以及治疗的连续性,这也印证了规范化接诊对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这套标准化体系不仅让新医生快速上手,6个月以上新医生日均接诊量达 20人次,更通过规范化沟通降低医患信息差,从源头减少纠纷隐患。

融合中西医优势,实现诊疗规范化

诊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医生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让不同专长的医生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患者。同时也为诊所业绩增长、连锁化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仁人和的诊疗规范涵盖疾病概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部分。辅助检查被分为必做检查和选择检查,其中必做检查是诊所内部能够完成的项目,选择检查则是建议患者前往其他机构或医院进行的检查项目。

在诊疗过程中,仁人和巧妙融合中西医优势。诊断环节充分发挥西医标准化的特点,例如,慢性支气管炎以 “每年发病连续三个月且连续两年以上” 作为明确诊断标准,让医生能够依据客观指标快速确诊疾病。鉴于中医诊断描述相对模糊、难以标准化的特点,在诊断时主要运用西医知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与统一性。

中医内治选用经典处方,并对原有复杂的诊疗体系进行简化。针对肾阳虚、肾阴虚等不同病症,摒弃传统多处方模式,为每个疾病设置单一基础处方,通过调整君药来应对不同症状变化,配套教学视频降低学习难度;外治方面,将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等技法细化到 “推几下、贴多久、按哪里”,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手册。

治疗环节的 “西医公式化 + 中医标准化” 组合拳,既保留了中医特色,又解决了传统中医难以规模化的痛点。例如,感冒治疗遵循 “常规用药(如感冒灵)+ 对症加减(发烧加退烧药)+ 对因治疗(细菌感染加抗生素)” 的三层用药逻辑,配合中医外治方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治疗包,让医生 “照着手册就能开方”,同时提升诊疗附加值。

此外,仁人和进一步拓展诊疗规范化的内涵,将疾病预防、愈后管理与健康处方纳入其中。在疾病愈后管理方面,明确告知患者疾病治愈与未治愈的不同走向,帮助患者清晰认知病情;疾病预防环节,则针对各类病症制定科学预防方案;健康处方中,融入实用建议,如针对鼻炎患者推荐大枣乌梅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从诊断、治疗到康复、预防,仁人和构建起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患者健康需求。

数据化赋能让标准与规范落地生根。为提升诊疗效率,仁人和将儿科45种疾病、全科 87 种疾病的诊疗方案录入Hiss系统。医生可一键调取治疗方案、穴位贴敷指导等内容,生成处方。诊疗规范化推动了诊所业绩增长,医生日均创效从两千多元跃升至五千多元。

诊疗规范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初期,医生对标准化治疗方案存在诸多疑虑,质疑 “病人得病不标准化,治疗方案难以统一”。面对阻力,仁人和通过强化管理监督破局:诊所主任每日对医生接诊情况进行复盘,检查治疗方案是否符合规范,对偏差之处详细记录、及时反馈,并形成报告,持续优化诊疗流程,逐步扭转团队认知,推动规范化理念深入人心。

展望未来,仁人和将秉持 “以患者为中心” 的理念,持续深耕医疗服务。对内,以 “人才多样化 + 培训常态化” 持续提升团队能力,构建 “年轻医生为主、老医生赋能” 的人才梯队;对外,推进 “社区签约化 + 专病特色化”,将标准化服务融入基层健康网络。

同时仁人和的实践也证明,医疗标准化不是冰冷的规则堆砌,而是对医疗本质的理性回归。随着标准化体系的持续完善与推广,药诊店的每个诊疗动作将有据可依、每次医患互动也有迹可循,"规模可复制,质量可持续"的连锁化发展愿景指日可待。这既是诊所行业的进化方向,更是对患者生命健康的最好守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