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员戴恩斯结束三天访华行程后低调返美,这场被美媒称为"破冰之旅"的谈判最终以零成果收场。在中国取消千家美肉类加工厂出口资质、特斯拉单日市值蒸发1300亿美元的双重压力下,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这场外交行动缓解国内危机,却在中方"平等对话"的立场前碰了硬钉子。
作为特朗普核心幕僚,戴恩斯此次肩负着降低关税、扩大农产品出口、解决芬太尼议题等多重任务。这位自诩"中国通"的政客曾在上海工作六年,深谙中国政商规则,却在实质性谈判中处处受制。
美方要求中国恢复被取消资质的1000余家肉类企业出口许可,却对中方提出的解除半导体设备禁令只字不提,这种单边要价模式遭到明确拒绝。
值得关注的是,特斯拉股价在谈判期间暴跌13%,市值蒸发相当于冰岛全年GDP。尽管美方试图将关税与新能源产业绑定施压,但中方坚持将汽车领域谈判与整体贸易平衡挂钩。这种"组合拳"式应对,使得戴恩斯难以在特定领域打开突破口。
美方将芬太尼管控作为重点谈判筹码,要求中国加强化学原料出口监管。这个涉及美国每年10万吸毒过量死亡的敏感议题,实则暴露出美式谈判的逻辑缺陷,将本国社会治理失效转化为外交施压工具。中方反建议建立双向化学品追踪机制,并要求美方提供具体技术支持,这让习惯单方面提要求的美国谈判团措手不及。
戴恩斯原计划以恢复出口许可换取中方降低大豆关税,却发现这张"传统王牌"效力大减。中国海关总署3月数据显示,巴西大豆进口占比已升至72%,美国份额萎缩至18%,这种结构性变化削弱了美方谈判底气。
美方在谈判中刻意回避半导体设备解禁议题,暴露出其战略矛盾。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指出,美国半导体设备商因出口禁令损失约120亿美元年收入,且正加速中国自主产业链建设。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科技战策略,反而成为制约美方谈判空间的枷锁。
此次交锋揭示出中美贸易战的新常态:美方既无力承受全面升级代价,又不甘放弃霸权思维;中方则在坚守底线基础上,通过精准反制掌握谈判节奏。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特朗普政府或将制造更多局部摩擦,但戴恩斯访华的结果表明,单边施压的时代正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