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毛主席夜宿五台山,抽中上上签后却向老僧摇头,感谢好意

枕猫 2024-05-05 21:27:12

1948年的4月,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一行领导人在转移西柏坡途中,曾因为风雪的缘故在五台山暂留了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毛泽东不仅参观了几处景点、留下许多逸闻,更是在面对老僧拿来签筒、抽中“上上签”后,用不俗的思路与见地婉拒了老僧的“祝福”。

军队转移,夜宿五台山

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但中华大地上并没有平静太久。很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为了所谓的“统一大陆”,不顾国内的情况大动干戈,对共产党展开进攻,一场解放战争就此打响。

到了1947年3月,蒋介石也许是不满足于在区域作战,又或是感受到了“气数将尽”的紧迫,下令国民党军队整合,直指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圣地延安。

面对蒋介石的疯狂反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也并未坐以待毙,经过一番分析决策,最终毛泽东毅然下令:延安总部的队伍暂时撤离到平山县,并不消耗有生力量死守这座城,而是给蒋介石的人马来一出“空城计”,同时借助平山县险要的环境和较为充足的物质准备,为解放军未来的反攻计划做好准备。

在有序撤离、转移阵地中,时间来到1948年4月,毛泽东与战士们在前往西柏坡途中遇到大雪封路,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不宜继续前进,故而在五台山的繁峙县暂住了一段时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中,毛泽东留下了种种逸闻流传至今,让我们得以在其中窥见伟人的光辉。

毛泽东一行人停留五台山期间的种种逸闻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自古就属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毛泽东一行人在停留期间自然也跟着参观了寺庙之类的相关景点,留下许多令人难忘的逸闻趣谈。

在佛教信仰如此浓厚的五台山,毛泽东不免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文七妹:这是一位善良而坚韧的妇女,她对其他贫苦农民的热心相助给幼年毛泽东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心怀他人、心怀苍生种子。而这位母亲正巧也信仰佛教,这让毛泽东触景生情。

诚然毛泽东本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主义的,但他并没有否定佛教作为宗教的积极影响,包括自己母亲在内的一群人,他们对佛教的信仰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这是不能用简单的“唯心信仰”去加以批判的。

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参观途中表现出对宗教的平常心,没有在这种时候加以批判或是说教,也给予了僧人们尊重。而在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参观寺庙途中,毛泽东幽默的谈吐、仁慈的心怀、满腹经纶的修养也让在场的人都不由得由衷赞叹,有两件小事可以作证。

其一是毛泽东自嘲“不当和尚也撞钟”。由于此行的参观从早晨起,正好赶上寺中的“早功课”撞钟,陪同介绍的僧人便顺势邀请毛泽东撞钟。毛泽东轻松地应答下来,还颇为幽默地说出了上面的自嘲,让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气氛一时轻快起来。

撞响这口古钟的毛泽东也在悠扬钟声中感受到一种沉静和享受,还邀请周恩来与自己一起再试一次“撞钟”,可见兴致满满。

其二则是毛泽东有向同行僧人问起“鲁智深”的传闻。关于这位大名鼎鼎的“花和尚”,早在宋朝时就有关于其的种种传闻,并且在《水浒传》成书后被跟多人所知——他路见不平的豪情仗义,和不拘泥于规章的自由大胆,让他也成了很多人心中“好汉”的代名词。

而在传闻中,鲁智深曾待过的寺庙正是五台山上的文殊院,这让酷爱读书的毛泽东都忍不住向带头的老僧询问当年鲁智深在此修行的情况。老僧也回答道鲁智深起初就是在文殊院削发为僧,后来因为多次破戒、还大闹僧院,最终被忍无可忍的方丈赶出了寺庙。

虽然毛泽东在参观寺庙的途中颇有闲情,并且充满欣赏美的精神,但当时的局势绝非简单轻松,因为大雪封路而借住山中也多少是无奈的事情。

我们可以试想当时毛泽东的心境:诚然,会有在大雪封锁的客观形势下“随遇而安”式的借住,并顺势参观五台山的部分景点,但又怎么会完全做到置身之外,抛下自己对局势的忧虑与关心呢?

这也正是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开阔气度所在,在复杂的局势、突发的状况下,作为领导者的他深知自己肩上担着全体人民与解放军,他的存在是毫不夸张的“军队主心骨”,此时的他当然不临阵自乱。

事实也正是如此,毛泽东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革命中的乐观主义精神,不让自己的思虑影响军队的士气。这才做到了既不过分沉迷景色让军心松散,也不让紧张的情绪在队伍里传开。

于是毛泽东才能在这小住的时间中既保证军队能得到休整,又在参观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幽默风趣,胸怀天下,才让种种逸闻趣事流传至今。而毛泽东的这种心态与气度体现的最明显的事情,莫过于婉拒“上上签”一事。

在参观寺庙中途,领头的一位老僧拿来一只签筒请毛泽东抽取,而毛泽东的做法兼顾了尊重与坚定:面对这只签筒,他并没有拒绝老僧的好意,但在老僧对他手中签作出“上上签”的解读后,他却笑着摇了摇头,只说到“谢谢你的‘好意’”。

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的毛泽东未尝没有听说过北宋名将狄青“百钱定军心”的故事:在狄青某次奉命征讨南方叛军途中,在出征前拿出一百枚铜钱,声称如果扔出后全都是钱面朝上,则此次定然大捷——结果居然真的做到了,狄青下令将这一百枚铜钱钉牢等仗打完后来取;

待军队大胜归来后,众人才发现这百枚铜钱两面图案相同,但狄青激励士气的用心也得到大家认可。在这种敏感的形势下,毛泽东却坚持婉拒僧人想以此为军队“祝福”的好意——并没有将一纸签文与军队的未来、战争的局势绑定起来。

换句话说,如果抽到“上上签”让大家相信未来会好,那若是以后遇到类似的“下下签”消极心理暗示,难道军队就要垂头丧气不必再上战场了吗?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况且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时,军队中的很多人还或多或少有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作为领袖的毛泽东如果因为一时的“好彩头”,就放任唯心思想传开,这是一种短视且因小失大的做法,对人民解放军的未来是没有益处的。

对“上上签”摇头是对解放军实力的不自信吗?恰恰相反,这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所有革命者对解放军实力的自信:这支人民的、科学的队伍,会在有序的战略布置中,解放全国人民,让革命伟大理想实现!

无须所谓“上天保佑”,中国共产党和其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才是真正能让中国“旧貌换新颜”的存在。

信仰着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战士,始终心怀人民

毛泽东的坚定科学唯物主义信仰也在另一件事上得到体现。

在当地人介绍着毛泽东参观“五龙王殿”时,虽然“五龙王殿”具有历史价值,装饰也有些值得细看的趣味,可说到底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之一,所以他并没有停留很久,而是表示自己更想去村子里,看看每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很快,毛泽东一行人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子里。

在这里,这位农民的儿子有了一种回家般的自在,他与村里的老人交谈这个村子里农民的生活情况,细细掌握了一番具体又真实的数据,并在临走时将自己的烟袋赠与这位老人——这位老人家后来才知道,那天与自己谈话的人正是毛泽东,还感叹道难怪自己当时觉得眼前人有些眼熟。

最后,毛泽东一行人登上山海楼,观赏到了日出的壮丽景色:朝阳初升,远处的群山沐浴在一片金光中,带给人的震撼是文字远难以形容的;看着这样的景色,自身的心胸也有被涤荡得更加清明之感。

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也不免受到触动,他与在场的几位其他领导人谈起未来的革命之路,话语中满是对人民军队的信心。毛泽东的信心是有道理的,人民解放军在1948到1949的解放战争中势如破竹,中国共产党也很快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目标。

站在我们现在回望毛泽东一行人在五台山的这段小插曲,在管中窥豹,感受主席临危不乱、意志坚定的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时,我们站在当下也要将这种精神学习、贯彻到底——对中国共产党有信心,对马克思科学唯物主义有信仰,对家国天下有抱负,方能不负前辈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毛泽东曾在五台山“求签”》,邸延生,政府法治2011

《毛泽东与五台山僧人》,牛崇辉,《乡音》2000

《我军的“空城计”》,曲辉,党的生活(河南)2014

0 阅读:70

枕猫

简介:在这混沌之中